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2-15
“说不定石碑所在之处,就是文翁石室的原址。”
——川大教授张勋燎
昨日(12月14日)下午,4位考古界重量级专家,川大教授林向、宋志民、何崝、张勋燎,与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副院长江章华等,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府广场出土的两块东汉石碑 (早报11月17日曾报道),进行了首轮学术探讨。
昨日,一大一小两块石碑被正式命名为“裴君碑”和“李君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碑文识读专家容远大公布了初步识读出的石碑文字。裴君碑阳面文字分为3段,阴面刻有104个捐立此碑的人名。李君碑阳面文字大致分为2段,阴面同样刻有40余个人名。
考古专家们认为,两块石碑都曾经历了多次破坏与重建,同时推倒了裴君即裴岑的推论。更推测石碑所在之处是文翁石室的原址。
两块碑都经历过多次破坏重建
宋志民认为,刻有“元嘉有二(公元152年)”字样的“裴君碑”,第一次立碑时间应在公元144年。“‘刻石定基,迹立八载,’这一段文字,说明石碑遭遇洪水后,在公元152年重新立碑,它最早的立碑时间应该在8年前。”同样“李君碑”的一面刻有“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一面刻有“阳嘉二年(公元 133年)”,表明“李君碑”也在公元146年重刻过。
林向更是发现,两块石碑都没有汉代石碑常见的碑穿(栓马的空),也没有所记载人物的全名,这很可能是石碑在多次破坏、重建后遗失掉了。而石碑屋檐状的碑帽,一般是石阙才会有。“碑帽很可能是后人为保护石碑所加的。”林向推测,“裴君碑的阳面出现了类似唐代字体的‘弟子、太子旦’字样。这说明石碑至少是在唐代以后被埋。”
石碑出土处或为文翁石室原址
林向和张勋燎一致认为,两块石碑与成都过去的学堂有关,甚至怀疑与著名的文翁石室有关。“李君碑”中也提到了建立学堂是裴君的重要功绩之一,“太守河东裴府(君)建福学校”。同时,“裴君碑”阴面所刻的官职名称,开头多出现“诗师”、“春秋师”等字样。“‘诗师’是专门讲诗经的教授,‘春秋师’是专门讲春秋的教授。同时还反复出现了儒家经典著作,诗经、春秋、月令,都说明该碑与当时的学校有着莫大的关系。”张勋燎分析,“说不定石碑所在之处,就是文翁石室的原址。”
林向也认为,石碑与学校的关系密切。“学校和以往推出的庙碑并不矛盾,祠堂、庙、学校一般相隔不远。”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也认同专家们的看法。
李君
可能因为他司马相如才能流传千古
考古专家们认为,据碑文记载,李君对汉代的思想史,以及成都本土汉代名家名作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君对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也颇有研究。“‘同心齐鲁,诱进儒墨’根据以往的史料记载,墨家在汉代已经消失。但现在看来,这一观点可能改变。李君所设学官虽然没有墨家,但儒家的学官应该也会教授墨家的思想。”川大教授何崝认为,李君的重大功绩,与三位汉代的蜀中名人有关。“东汉时与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有关的文章或许已经遗落,李君作为汉代成都太守,召集门下宾客,收集大师文章,可能才使得三位大师可以流传千古。”
裴君
曾带兵平定外族不太可能是裴岑
川大教授宋志民认为,“裴君碑阳面碑文‘内任公辅,外宣藩守’,说明裴君的官位高,位居太守。”
石碑还讲述了裴君的身世、政绩。“祖自河东”、“超统定襄”、“银艾相承”、“选由孝廉”、“运符四郡”等语句表明,裴君的祖籍在河东,后来选孝廉成为了“定襄郡”(现在的内蒙古)的太守,经历了四个不同郡的太守,终于成为了汉代成都太守。
裴君碑中提到,裴君曾带兵外出平定外族,但出兵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历史上的裴岑曾在新疆建立军功,而成都到新疆路途遥远,至少要几个月至一年的时间。“所以裴君不太可能是裴岑。”何崝断言。
早报记者袁玥摄影赵霞
文翁石室
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石室精舍”,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 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二千多年来,文翁石室数经战乱,屡历火灾,其间校名多次更改,后演变为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
[天府早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