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1-18
要“杀人”的黄炎培
黄炎培被人称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这两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什么是爱国?黄炎培一生经历了满清、北洋军阀、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连续多年的动乱时期,在他一生的主要阶段,他的任务只有两项,一是办学,二是救国。二者又互为响应,办学是为了救国,救国之路唯有办学。
在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爱国不是一句口号,是要实实在在付出的,有时甚至付出的是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在这方面,黄炎培从来不含糊。他自己被人“杀过”,也曾要“杀别人”。
1902年,黄炎培依照蔡元培先生的教导,回乡办学,倡导学界革命。他到处演讲,抨击满清政府的无能和腐朽,鼓吹进步的新思想,这样一来,乡绅土豪把他视为革命党人,抓进了县衙,等待处置。
黄炎培的同志恐怕他有不测,到处寻人帮助,想解救他出狱。后有人提醒说,清朝官吏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害怕洋人,找到洋人出面,就有救。于是,他们找到了在上海传教的美国基督教总牧师步惠廉和律师佑尼干,请他二人出面讲情,压迫知县放人。这招果然管用,洋人出马,知县吓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放人。谁知,黄炎培前脚刚刚走出监狱,后脚上面下令斩首的手谕,就送到了知县老爷的手中。就是这一个小时的时差,让黄炎培脱身而去。
真是不敢想象,假如洋人再晚一会儿出面,或者手谕早一会儿来了,那又会是怎样一个黄炎培呢?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他与史量才、沈钧儒、荣宗敬等组织国难会,到处讲演,做形势报告,鼓励抗日群众。一次,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演讲,全校千余名同学集中听报告,他的儿子黄大能也站在台下。讲着讲着,黄炎培激动起来,他突然指着儿子黄大能大声说:“大能,你站起来听着,日本人打起来,如果你贪生怕死,投降做汉奸,日本人不杀你,我们也会杀掉你,如果你上战场牺牲了,我们全家将感到光荣。”
黄炎培突然之间的发问,震惊了全场师生,一时间,满场静寂,一片愕然,只有黄大能呆呆地立着。父亲要“杀掉你”的话,像一颗颗子弹,呼啸而来,嵌入了他的身体,永远挥之不去。
这大概算是黄氏教育法吧!
上世纪30年代,儿子黄大能远到云南参加滇缅铁路的施工,一人在外,远离家乡父母,与家人的交流全凭信函。黄大能经常写信回家,告知在外面的情况。父母也会给他回信,有些叮嘱。只不过有短有长,最短的是黄炎培寄给他的一封明信片,上面除了收寄信人的地址,只有四个字:精忠报国。
这是他给儿子的忠告,也是激励。
1935年12月9日上午10时,北平各大中学学生3000余人齐集新华门前请愿。随后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游行队伍在西单和东长安街与军警发生冲突,学生受伤颇多,被捕者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一二·九”运动开始后,上海各大学学生成立救国会,通电声援北平学生运动。正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黄大能热情很高,他积极参加学生游行,并准备和同学们一道,乘火车到南京请愿。夜间,大家都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黄大能的任务是负责烧开水。时值初冬,寒风凛冽,灯光中,正在烧开水的黄大能突然发现父母相互搀扶着出现在站台上。见到儿子,黄炎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像是嘱咐一个上战场的士兵:“蒋介石不可能让你们顺利到达南京,你们的前路十分艰险,望你嘱咐同学们,胆子要大,心要更细,而且,必须运用灵活策略。”说罢,他重重地握了握儿子的手,转身而去。
“城可拔,地可割,匹夫有志不可夺。庶几彊虏凶锋遏,嗟嗟东北好河山。志有义民无义官,不生降即生还。低徊今昔空长叹,咄哉!诸生投袂起,与子同仇雪此耻。”
这首诗,黄炎培写于1934年,用在此处,可能道出他当时的心情。
儿子黄大能回忆说:“他非常爱国,比一般的青年都爱国,我们在上海,他每天打听战争的消息,打胜仗他非常高兴,打败仗他痛哭流涕。他戴着黑纱,一般不拿下来,而且他从不进租界地。”
身处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黄炎培却要求家里生活用品只能购买国货,他认为,爱国必须以行动,不能只是喊喊口号,有次他生病住院,女儿给他买了件棉毛衫送给他,他看了一眼,突然雷霆大怒,问女儿为什么买洋货送给他,结果女儿翻出里面的商标,告诉他说,这是国产的,他才息怒。
黄炎培的四个儿子都曾在国外留学,都在国外取得很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不约而同都回到了饱经战乱的祖国,用所学知识,报效国家,没有一个留在国外。
黄炎培有着超凡的政治智慧,在每次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时候,他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949年,国民党政府已是日薄西山,垂死挣扎。此时的黄炎培已经决意跟着共产党走,他的这种决定令蒋介石很恼火,他一直派特务监视着黄炎培的一举一动,一直希望黄炎培能跟着他走,显然他失望了。失望导致愤怒,就在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说话了:“绝不能放过黄炎培的二儿子。”特务们得令而行,把黄炎培的二儿子黄竞武抓去了,目的还是想让黄家屈服退让,但黄竞武宁死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前夕,他被特务打断腿活埋了。黄竞武成为黄家为国牺牲的第一人。这惨无人道的举动,震惊国共两党,消息传开,毛泽东仰天一叹,特派周恩来到黄家慰问。
没人敢否认黄炎培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同样也没有人愿承担黄炎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不论在什么时代,爱国都是要付出和投入的,有精神、有物质、也会有流血牺牲。翻翻黄炎培的历史,上面的内容都能找到。
鲁迅曾有诗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不爱财、不做官的黄炎培
不爱财、不做官的黄炎培
黄炎培还有两个清名:一曰不愿敛财,二曰不肯做官。
黄炎培一生兴学,不遗余力。他口才甚好,善于筹款,获捐甚多,但是面对各方资助,黄从不据为己有,不贪不占,不挪用乱用,他甚至枵腹从公,不领工资,只取生活费。他的四个儿子都曾出国留学,但都是考得公费留学生,没让他花一文钱。学成后,全都回国效力,无一人滞留海外。
或许为此,实业家们愿意把财产捐给他。至今仍矗立在上海雁荡路边的六层楼房,就是当年黄炎培生日时友人的礼赠。
抗战中,黄炎培曾被推举为国民参政会的抗日募捐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民间募捐工作,人们看重的也正是他不贪财的声望。为此,黄炎培先后六下南洋,游说华侨,为国家抗战募得巨款,但他依旧是两袖清风。困境时,他还曾卖字为生。黄炎培去世后,没有一份家产,没有一所房子,有的就是不敛财的清名。
黄炎培另一个清名是“不做官”。
辛亥革命之后,声望日隆的黄炎培是各派争相拉拢的对象,拉拢的手段就是封官许愿,偏偏这套把戏在黄炎培这不灵。他两次拒绝出任当时政府的教育总长。为此,袁世凯借题发挥,送给他八个字说:“与官不做,遇事生风。”
“谁仁谁暴终须问,那许西山托采薇”,这是他自明心迹的诗句,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其实不是不做,只是不愿与恶人为伍,不愿为强权服务。
说起来这不做官,也还是有些家传原因。黄炎培少时曾受教于外祖父孟荫余,孟荫余性格狷介,曾发誓不在清廷为官,并以此告诫孟家子孙,最后他以教书为生,终老乡间。外祖父的言行对黄炎培影响蛮大,他在家乡考中举人后,也没有出仕,并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后悔,好像中举有违外祖父的教诲。
当然,不做官,不等于不做事。
1939年11月,他就与梁漱溟、章伯钧等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他与张澜、罗隆基、冷遹等人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常委会主席。1945年秋冬之间,他又与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等筹组了民主建国会,开创了中国政党建设的新局面。他也因此成为两个民主党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毛泽东很看重黄炎培在工商界的影响。进城后,再与黄炎培见面,就请他出马办两件事,一是希望他做新中国民营经济的牵头人,二是希望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及早向民营实业家传递共产党的声音。毛泽东说,新中国成立后对待民营经济将不同于苏联,不能用斯大林“赶尽杀绝”的做法,相反要予以利用和发展。黄炎培心有灵犀,第二天,他就把3份草拟好的电报交给李维汉代发,分别向上海、香港、新加坡工商界朋友传递信息。
随后,周恩来总理两请黄炎培“出山”。面对共产党的诚意和盛情,这次黄炎培没有再推辞,他以72岁的高龄,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成为4名开国副总理之一,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复出做官,有违自己的清名,为此他对子女们解释说:“情况不同了,现在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不做。我现在是做事,是为人民做事,不是为个人做官。”
做官后的黄炎培,曾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大会上,代表“民建”作了书面发言,他慷慨激昂地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起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座大厦已题名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座大厦有五个大门,每个门上两个大字,让我读起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
从延安的“窑洞对”,到“是为人民做事,不是为个人做官”,再到这“五门愿景”,黄炎培表述了自己对文明社会的理想和追求。要知道,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和追求,他付出了许多,而且还将付出许多。(本文摘自《大家风范——我所知道的民主党派领袖》肖伟俐 新华出版社)
[中共新闻网]
相关链接
巴人论评:制度适时创新决定中国发展 权力腐败必致于执政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