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4-29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推出了由当代新华出版社出版、肖伟俐撰写的《大家风苑》一书。书中记录了6位著名民主人士的家风、家事和奋斗故事,他们已成为一面旗帜,昭示着后人前行的方向。以下为本书节选。(孙琳)
1945年,黄炎培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访延安,在延安,他见到了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其实,这不是他们头一次见面。据毛泽东说,他曾在上海听过黄炎培的讲演,只不过黄炎培对此事毫无所知,因为听他讲演的人那么多,又有谁注意到默默无闻的毛泽东呢?再次相见,毛泽东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共产党的领袖,是雄踞一方的大英雄了。黄炎培在延安看得很仔细,过得也蛮舒心。而且,他和毛泽东有过一次深谈,这次谈话促使他从延安回来撰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延安归来》,在书中他回忆了他和毛泽东的这段谈话,就是关于“国家兴衰周期率”的内容。
毛泽东问:“任之先生,这几天通过你的所见所闻,感觉如何?”
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与毛泽东的这段对话,人称“窑洞对”,甚至被后人引用为关于政权建设的经典之谈。
毛泽东进北京后,住在京西香山的双清别墅。第一个被邀请到香山别墅做客的党外人士就是黄炎培。当时,毛泽东还宴请了黄炎培和夫人姚维钧。为了表示尊敬,他让自己的夫人江青和周恩来作陪,这等殊荣,黄炎培独享,可见其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
最近,还有人考证说,当年在西郊机场欢迎毛泽东到北京的时候,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也是黄炎培。
说到黄炎培和毛泽东的交往,还真是故事多多。民间传言,黄炎培珍藏着一部据说是王羲之真迹的书法作品,毛泽东特借来一阅,讲好一个月归还。然而仅仅过了一周,黄就打电话问是否看完,什么时候归还。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失信。谁失信都不好。岂知,又过了几天,黄再打电话,毛泽东问:“任之先生,一个月的气你也沉不住吗?”到一个月期满,毛泽东让人把书法小心用木板夹好送回,并严命当天零点必须送到。毛泽东对黄的提前“索帖”之举评价为:“不够朋友,够英雄。”
黄炎培之子黄方毅更正说:“事实上并非是现在传说中的‘刚过一周’,而是过了一个月借期有余。”
我相信黄方毅的解释,这也符合黄炎培的名士风度。“索帖”之举确实“够英雄”,但是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跳出黄炎培的方圆论,怎么看都不逾矩。
解放后,毛泽东和黄炎培交往日多,二人的通信多达100多封,内容也涉及各个方面,可见来往密切。
1953年6月16日,在民建三届四中全会上,黄炎培有惊人之语,他说:“今吾改造旧吾,旧人学习新人。”他显然把自己列为旧人,要变旧为新,唯一的办法还是学习。随后不久,他到北戴河休养,休养期间,他专门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开始读《资本论》。用了20多天,读完《资本论》第一卷,然后开始读《列宁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卡尔·马克思》、《联共党史》等。说实在的,这些书有些共产党人也未必读过,75岁的黄炎培啃起来,不知滋味如何?
让我们听听黄炎培自己怎么说,他写了一首长诗,题目叫《马克思颂》,借此表达了他读书的心得。他在诗中写道:“让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家,信仰他,纪念他,敬礼他,人人心里头,家家壁上头,一人,黑脸,美髯。”
他还写信给毛泽东,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会,毛泽东回信说:“先生读马列著作,可为祝贺。”得到毛泽东的肯定,黄炎培更加高兴。
对此,黄炎培颇有感慨:“毛主席善于听取与我不同的意见,善于和意见与我不同的人合作。”而毛泽东则说:我有几个右派朋友,其中之一就是黄炎培。不过,二人的关系还是很微妙的,反右时,黄家一门七个右派,看似子之过,实则父有因。
除了毛泽东,黄炎培在党内高层还有不少知己,像胡耀邦、彭真、邓颖超、陈云等人,他们也很看重黄炎培身上的豪气和圆滑,喜欢他爽直开朗,而又方正有形的为人。改革开放后,几位先后给黄题字,以纪念这位敢讲话、会做人的老友。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还亲笔为黄炎培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题字。(肖伟俐)
[人民网]
相关评论
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一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人民日报评论员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建党90周年之际,重温胡锦涛总书记这一语重心长的讲话,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本质联系,更准确地把握我们党奋斗历程的基本规律。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充分把握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这是对以往经验的秉承汲取,是对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根本要求。
历史中蕴藏着走向未来的智慧。近日出版的《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汇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推动全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读本。这部重要读本揭示了群众工作深刻的思想渊源,总结了群众工作丰富的实践内涵,提出了群众工作峻切的时代要求。它告诫我们,只有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出发,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才能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其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其政治主张与执政理念。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把党与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回望90年峥嵘岁月,历史阶段不同,但“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群众立场”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要求,“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坚守。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成长为7800万人的执政党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常说,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这充分证明,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巩固和加强。
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群众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不少新挑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这些问题损害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更会影响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全党同志务必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深刻认识“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深入贯彻中央“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战略部署,认真学习我们党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汇聚起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我们一定能以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