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6-30
埃德加·斯诺(1905-1972) 男,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人,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
特稿:生死朋友永不忘
——记那些曾支持过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们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崇高理想,踏上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谱写了一首首国际主义之歌。斯人已逝,余音仍存。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埃德加·斯诺:“我爱中国,我愿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埃德加·斯诺,美国新闻记者。1936年斯诺前往陕北苏区访问,是当时在中国红色区域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曾多次冒险营救我党领导人、地下工作者和革命学生,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斯诺在延安对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进行了独家采访。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题名为《西行漫记》)英文版在伦敦出版。这是由外国记者撰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的专著,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温菲尔德说,《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美国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访问前,就读了这本书。
斯诺逝世后,遵照其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史沫特莱(1892-1950) 女,美国密苏里州人,美国记者。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1929年初来到中国,1937年到延安,后赴抗日战场,写了大量报道,还陆续写出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近800万字著作,被誉为“熟知中国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在美国最大的网络销售商亚马逊网站上,人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这些史沫特莱的经典著作在销售,并有读者留言评价。
史沫特莱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远不仅限于战地报道,她1938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参与动员和组织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
史沫特莱在作品中写道:“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柯棣华 (Dwarkanath Kotnis) 1910年生于印度孟买。1938年8月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
柯棣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柯棣华,印度医生。1938年9月随一支小型医疗队来到中国,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贴心大夫”和“黑妈妈”。
柯棣华在参加援华医疗队面试后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知道这次去中国面临失去生命和工作的风险,但与能够医治抗日受伤士兵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到中国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工作方式和抗日根据地人们的状态给柯棣华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印度医生志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积劳成疾,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不幸逝世,年仅32岁。毛泽东主席为他题写挽词:“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塞尔温·克拉克夫人、诺曼·弗朗斯。右一为廖承志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籍波兰人。抗战时期曾以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等媒体记者的身份访问延安。他著有《人民之战》《西藏的转变》等许多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优秀作品,为推动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爱泼斯坦1915年4月生于华沙一个犹太家庭,1917年,他随父母移居中国。1937年7月7日,爱泼斯坦开始了在中国的战地记者生涯。爱泼斯坦的妻子黄浣碧说:“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历史让艾培从小就同情遭受列强欺辱的中国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爱泼斯坦从美国返回中国工作,参加新中国对外宣传杂志《中国建设》的创办工作。随后,爱泼斯坦加入了中国国籍和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过中国福利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爱泼斯坦在自传中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执笔记者赵焱;参与记者:张保平、荣娇娇、杜静、刘亚南、吴强、蒋国鹏;报道员蒋新彤、李大玖、杨向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