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7-25
本报记者 许琦敏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今日凌晨3时,我国首个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下潜5000米深度的挑战。这标志着我国对深海的探测能力,已可与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潜海强国并驾齐驱。
一位75岁的老人,凝视着直播大屏幕。其实,他本想能跟船出海,亲自为“蛟龙”的潜海值守在甲板上;其实,他还更希望能亲自看一眼下潜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为最后7000米的海试提出改进意见。
他就是“蛟龙号”深潜器的总设计师——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的徐芑南(芑,念qǐ)。
“在中国,他是深潜器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几乎所有的同事、同行都这样认为,因为七〇二研究所最具备深潜器研制所需的系列试验设备和相关的技术储备,而徐芑南又先后担任了五项载人和无人水下潜水器的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他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
他先后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和无锡市劳模,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有十几个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与他的名字相联。在徐芑南眼中,这些都只是“副产品”,为国家设计出最需要的潜水器,让中国具备从“浅蓝”走向“深蓝”的能力,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潜水”半世纪
■他毕业设计做的是水面舰船,工作后接受了水下潜艇结构的研发任务,专业慢慢从水面“潜”到了水下。
■潜水器分很多种,根据是否载人,分为无人、载人潜水器;根据与母船的联系方式,分为有缆和无缆潜水器。几乎所有种类的潜水器,他都做过了。
■徐芑南的夫人说,不管病有多重,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他的精神头儿就会立刻旺盛起来。要是离开了潜水器,他就像丢了魂儿一样。
“他这个人,没有其他的爱好,只喜欢自己的专业。”徐芑南的夫人方之芬说,不管病有多重,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徐芑南的精神头儿就会立刻旺盛起来。“要是离开了潜水器,他就像丢了魂儿一样。”
有次海试,船上战士发现楼上有个老头儿总是坐着午睡。其实,这是徐芑南的一个习惯:看上去在闭目养神,实际上脑子里却在“过电影”,潜水器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反复倒带、播放,再倒带、再播放。
这辈子,与潜水器的缘分结得那么深,徐芑南自己也没想到。
上世纪50年代,正值中国工业大发展,造汽车、造飞机、造轮船,是很多年轻学子的理想。1953年,高中刚毕业的徐芑南如愿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系。
本来,他的毕业设计做的是水面舰船,可分配到船舶研究所后,却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接着又接受了水下潜艇结构的研发任务。不知不觉,徐芑南的专业就慢慢从水面“潜”到了水下。
虽说被要求研究潜艇,可当时,徐芑南连潜艇的真实模样也不曾见过。事有凑巧,正好国家要求年轻知识分子下连队当兵,他就主动请缨,前往青岛的潜艇基地。
为了熟悉潜艇,徐芑南向支队长要求当舰务兵。每天随潜艇下海,在潜艇上跑前跑后,对徐芑南来说,这几个月的收获太大了。从从来没见过潜艇,到把潜艇的各个舱段都摸了个滚瓜烂熟,“我终于知道我干的是什么,该怎么干了,连看图纸的感觉都大不一样了。”至今回想起来,徐芑南仍然觉得这是他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
从潜艇基地回来后,一项“主持卡箍联接可拆式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和建造”的任务,就落在了徐芑南的肩上。
这一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测试潜艇耐压壳的稳定性。试想,在压力巨大的深海,没有安全的耐压外壳,潜艇怎能下潜呢?正因为此,当时国外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
在徐芑南和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在加工制造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支持下,只用了3年时间,就自行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国际先进结构形式的压力筒设备。70年代,他又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层、定比压力的新结构形式,并建成了我国最大压力筒设备及系统——其压力达25兆帕、直径达3.2米、高9米,这系列压力筒群为我国水下舰船结构研究奠定了试验研究基础。
时光轮转到上世纪80年代,潜艇技术转向民用。随着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对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徐芑南也开始了他的“总师生涯”——
上世纪80年代,徐芑南作为总设计师,带领七〇二研究所等5个单位的技术骨干,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台单人常压潜水器和双功能常压潜水器的研制,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上世纪80年代末,徐芑南作为船舶总公司任命的总设计师,提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光纤通信的缆控水下机器人设计方案及其技术途径,这是以援救为主、兼顾海洋油气开发的大功率作业型缆控无人潜水器。
上世纪90年代起,徐芑南任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大深度无缆智能型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副总设计师,以丰富经验成功完成了该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载体系统的研制。
1992年起,徐芑南同时还担任了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潜深6000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是当今国际高新技术先进水平的反映,它可到达地球94%海域进行考察。
2002年,已66岁高龄的徐芑南又挑起了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的总设计师重担,将挑战7000米作业的最终目标。
潜水器分很多种,根据是否载人,分为无人、载人潜水器;根据与母船的联系方式,分为有缆和无缆潜水器。徐芑南用一句话概括:“几乎所有种类的潜水器,我都做过了!”而与他合作过的人,无不感叹:老徐是全身心投入做总师的!
有人说,他心细如发,事无巨细都会考虑妥帖。的确,每次出海做试验前,徐芑南还会与工人师傅一起先上船考察,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如何固定防止海浪颠簸,甚至用水、用电的接口,他都会事先考虑妥当。“跟着老徐,东西搬上船,总是一放就准!”七○二所的老师傅们提起徐芑南,个个都十分佩服。
每次出海,从离港到目的海域,常会有几天的航程。每到晚上,海风轻拂,大家就会聚在甲板上,或休息,或看电视,唯有徐芑南却几乎从不参与这些活动。他独自端坐在舱内思索,忽然想到什么,就立刻找人问——这些都已是徐芑南众所周知的习惯。
有人说,他胸怀大局。的确,徐芑南说,作为总设计师,就是要把顶层设计做好。“一个潜水器有多个分系统,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他说,“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
就因为心里只想着“做好潜水器”,淡泊名利是徐芑南的一向信念。“他就想做潜水器,其余的他都不在乎,只要为国家做出潜水器,他这一辈子就感到欣慰了!”老伴尽管心疼,却也拗不过他。
66岁再“挂帅”
■2002年6月,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正式被列为863计划“十五”期间重大专项,总师非徐芑南来当不可。他心动了,但家里人不同意: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一只眼睛仅存光感,怎么还能去干这么辛苦的工作?!最终,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同意了:“你去做吧!不做你会生病的。”
■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堆积如山,最困难的是缺人。几位已经退休的老研究员被请了回来,又加紧培养年轻人。“蛟龙号”的研发联合了几十家科研单位,各种事务千头万绪,但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师,却是众口一词地赞扬。
早在1998年,徐芑南就与老伴一起,远赴美国,和儿子、孙子同住,享受天伦之乐。然而,2000年12月深夜的一个电话,让一切都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对徐芑南的职业生涯而言,7000米是一个从未挑战过的深度,更何况还是载人下潜。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相继研制成功了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些潜水器到达范围遍及海洋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6500米深的洋底,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重要发现。”他说,中国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不过,由于“用户需求不明确”、“技术面临巨大挑战”等原因,7000米载人深潜器迁延多年不曾立项。
2001年1月,在中国大洋协会的组织下,国内科技界和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外交部的有关领导进行深入探讨后,终于达成了研发载人深潜器的共识。
在立项前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他是总师的最合适人选”。可当时他已经66岁了——按国家863重大专项总设计师要求,年龄不应超过55岁,科技部特为他破此先例。
有一天深夜11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二所原所长吴有生的电话,打到了徐芑南家中:“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这个总师非你老徐来当不可!”
潜水器,在徐芑南的生命中,是永远割舍不下的一段缘分,尤其是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更是他多年的心愿。
他心动了,但家里人不同意:老人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还有偏头痛,一只眼睛已仅存光感。参加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海试归来时,心脏早搏一天查出16000多次——是该好好休养的时候了,怎么还能去干这么辛苦的工作?!
可徐芑南说:“我一思考潜水器的问题,头就不痛,不思考就痛。还是接下这个任务,让我感觉舒坦。”最终,他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同意了:“你去做吧!不做你会生病的。”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列为863计划“十五”期间重大专项,即现在的“蛟龙号”。
一般来说,深度每增加100米,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7000米的海底,压力将高达700个大气压。在这样的压力下,要让人潜到大洋深处,潜器载人舱壳必须承受巨大的深水压力,而舱内同时还要保持与陆上相同的大气常压、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还要控制合适的温度、湿度。同时还要保证各种元器件能正常工作、抵御海水侵蚀……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真可谓堆积如山。
不过,最困难的是缺人。徐芑南回忆,当时七○二所的水下工程室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断档期”。“当时最缺的就是40-50岁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人才。”
可是,要研制“蛟龙号”,总师班子就需要好几个人: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质量师……除此之外,深潜器的分系统有12个,每个都需要主任设计师。而且,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蛟龙号”从最初设计到最终海试,都得自己做。这支研发团队怎样搭建呢?
徐芑南与第一副总设计师、七○二所副所长崔维成商量,将几位已经退休的老研究员请了回来,又加紧培养年轻人。
这次,徐芑南所花费的心血,比以前任总师更要多上几倍。“总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他说,年轻人有干劲,却需要指点,总设计师一定要让他们领会要干什么、怎么干。
叶聪,2001年大学毕业进入七○二所,就进入了深潜器的研发团队,如今他已多次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成了一个颇有名望的“深海的哥”,同时他也成长为一名总体主任设计师。
在他的记忆中,面对一群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徐芑南既像严父,又像慈母。
潜器到达海底,会有一个“坐底”的动作,如果对潜器坐底的环境、情况了解不清,就可能造成潜器被卡在海底,无法返回的严重后果。叶聪说,学技术的人总是特别相信传感器、数据,但徐芑南却告诉他们,在如此深的海底,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不仅要看数据,更要直接观察工况,才能掌握正确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置措施。因此,“蛟龙号”采用了最直接的方法——把专业摄像机直接装在观察支架上。
“我从没见过他发火,他的确对我们非常耐心,还倾囊相授。”叶聪说,尽管很多时候面对徐老提出的问题,紧张得满头冒汗,却从没听他呵斥过谁一声。
“蛟龙号”的研发,联合几十家科研单位,各种事务可谓千头万绪。但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师,却是众口一词地赞扬。“互相补台,互不拆台”是徐芑南坚持的一个原则。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声学系统就碰到了难题。徐芑南让所有人都来一起帮忙解决问题。崔维成回忆,所有人都没想推诿责任,而是一起找原因,“只对事,不对人”。后来,终于发现问题出在没有考虑到母船的噪声,仅一周工夫,在船上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这种氛围下,只要碰到问题,不仅来自各单位的研究人员都会全力以赴,连船上的大副、船员,以及工人师傅都会来帮忙出主意。
海试初期,“蛟龙号”水面无线通信的距离远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大家分析了一些原因,可改进效果不大,最后在大副帮助下,找出原因是与高频通信电缆不匹配,转接又太多,造成信号大量衰减。又有一次,蓄电池箱内银粉漏出,难以清除,是工人师傅想出了用面粉团粘除的“土办法”……
一次,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上船视察,看到了深潜器团队的精诚合作,赞叹说:“当年‘两弹一星’的精神,我在你们的团队看到了。”
意犹未尽
■“蛟龙号”就是为7000米的深度设计的,就是为了探秘深海世界,造福人类。此前已经历了1000米、3000米海试,这次又面临新的挑战。
■“我的脑海中,经常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我们的潜航员驾驶着我国自主建造的深潜器,在大洋深处航行,带回各种矿物资源、前所未见的物种,造福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徐芑南说,“等到那一天,我觉得我的使命可以算完成了。”
“蛟龙号”出海前一个多月,记者在维修车间里,见到了徐芑南。
他也像当年在甲板上一样,背负着双手,东看看西瞧瞧,想起什么问题,就找人商量。已经75岁的他,还是坚持每天上午来车间转上一圈。
“今年,我不能跟出海了。”他的声音里有些落寞。
“蛟龙号”1000米海试,徐芑南跟船出海。每次潜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盯着海面,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尽管接连好几个小时的海试,传回母船的语音不过十几句,但他一句也不愿错过。
另一位副总设计师胡震告诉记者,徐老上船的行李中,花花绿绿带了好多药,吃药就像吃饭一样频繁。即便如此,在近二个月的海试中,徐芑南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都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
“‘蛟龙号’完成7000米任务后,我就真的退休了。”徐芑南说,他毕生的心愿就是看到“蛟龙号”成功下潜到7000米的海底。他总是对年轻人说:“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一进所就碰上了‘蛟龙号’立项,我可是等了一辈子啊!”
说到大洋的海底世界,徐芑南的语速快了起来:“海底有好多资源,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利用,我们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海底有石油,海底有许多未知的生物,还有锰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蛟龙号”的立项目的就是为了探明神秘的深海世界,造福人类。
相比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有几个主要独特之处:第一,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第二,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以将潜水器在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地传给潜水器;第三,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与国外同类潜水器相比,容量是最大的,从而保证了水下作业时间。
“‘蛟龙号’的设计下潜深度是7000米,但很多部件都通过了近8000米深的水压力试验考核。”徐芑南说,“蛟龙号”就是为7000米的深度所设计的,此前已经历了1000米、3000米海试,这次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与3000米海试相比,主要改进之一就是高清摄像系统的升级。”这样中央电视台能够对5000米下潜进行直播,让徐芑南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次出海,航程较远,根据规定,超过60岁人员一律不可跟船出海,“有了直播,在家也好看实况了。”他夫人说,“否则老徐还不知要怎样牵肠挂肚呢。”
另一点令徐芑南感到自豪的是,“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独立进行海上试验的,一些关键部件和系统,如充油银锌蓄电池、生命支持系统、应急抛载机构、高速水声通信、水声电话、测深侧扫声纳、运动控制系统……都是我们自主研制与开发的。
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跃式发展,适当采购当时国内条件尚未成熟的国外现成产品,那也是现实的。关键是我们已组织了国内优势单位,对引进件进行了消化吸收,并加以开发创新,以提高部件国产化率。
“我的脑海中,经常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我们的潜航员驾驶着我国自主建造的深潜器,在大洋深处航行,带回各种矿物资源、前所未见的物种,造福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徐芑南说,“等到那一天,我觉得我的使命可以算完成了。”
[东方网-文汇报]
相关报道
美媒关注中国蛟龙号下水 担忧竞争落后
早报讯 “中国计划以一台载人潜水器深潜太平洋。这将使它在一场勘探世界大洋最深处可能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竞赛中超越美国。”昨日,对于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期的动向,美国媒体发出担忧。
报道指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让海底采矿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并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申请勘探被认为含有更多金、银、铜、锌,特别是铅的新发现深海矿藏,美国可能会落后于潜在的商业和军事对手。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
美国曾一度领先
“蛟龙”号于7月1日乘海洋调查船离开中国,16日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夏威夷和北美之间的目的地,将在该地区尝试下潜5000米。此次之所以选择东北太平洋海域作为测试地点,主要原因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2001年和联合国下属的专门负责公海采矿的机构国际海床管理局签署了一份合同。这份为期15年的合同最初允许中国大洋协会在面积达15.54万平方公里的海床上开采多金属块(含金属矿的小岩石),八年后开采面积被缩小到7.77万平方公里。
如果此次任务圆满成功,明年“蛟龙”号将尝试下潜至大约7000米的深度,这也是“蛟龙”号的最大设计下潜深度。如果成功,“蛟龙”号将超越日本的“深海”(Shinkai)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Mir)深潜器。中国的官员和专家表示,据估计,中国凭借“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99.8%的海床。
美国目前在役的下潜深度最大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是1964年投入使用的“阿尔文”号(Alvin),其最大下潜深度约为4511米。升级后的版本可以下潜至约6553米,升级工作要2015年才能完成。
美国《华尔街日报》昨日报道称,这次潜水将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一个里程碑。美国曾是这场比赛的主角。1960年,美国利用目前已经退役的深海潜水器“的里雅斯德”号(Trieste)将两名潜水员送入马里亚纳海沟的底谷——距离海面36200英尺(约合11034米),是世界海洋的最深处。
此后的数十年,美国在海底勘探和采矿活动中领先世界,但其中的商业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减弱,因为当时镍、铜和其他被认为最容易从深海海床开采的大宗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不够高。
报道称,美国海军曾运营三台载人潜水器,其中一台名叫“海崖”号(Sea Cliff),能够下潜至大约2万英尺(约合6096米)的深处,但由于国防预算的削减,这台潜水器在1998年退役后就没有被新的潜水器替代。
中国会开发更多潜水器
尽管有外国军事专家说,“蛟龙”号可用于截获或剪断海地通信线缆,回收海床上的外国武器,或者是维修或救援海军潜艇,但中国坚称“蛟龙”号只用于民用目的。中外专家认为,“蛟龙”号主要目的是帮助勘探可能非常丰富、但目前无法接触的海底金属矿藏和中国为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其他自然资源。
曾是美国海军军官的深海工程咨询师当·沃尔什是1960年乘坐“的里雅斯德”号深潜的人员之一,与“蛟龙”号的设计团队见过面。沃尔什说,这肯定不是一个急于引起轰动的项目,而是一个精心演进的项目。
沃尔什通过电子邮件说,“我相信这个团队会开发出更多载人和无人潜水器,这些潜水器将加入世界深海潜水器的‘舰队’里并受到欢迎;我们大家需要在深海布置尽可能多的‘眼睛’,因为我们对于‘神秘的深处’的很多东西都不了解。”
中俄递交新开采申请
目前,总部位于牙买加的国际海床管理局正在举行会议,议题包括商讨中国和俄罗斯的举动:申请开采最近才被发现的矿藏资源:多金属硫化矿。国际海床管理局网站上的资料显示,中国于2010年5月申请勘探西南印度洋脊的多金属硫化矿。西南印度洋脊大致平分非洲和南极洲之间的大海。
据报道,探测表明,多金属硫化矿聚集在海床上的火山泉附近,据信含有大量多种金属,尤其富含金、银、铅、锌和铜。国际海床管理局估计,多金属硫化矿中每种金属的储量最多可达1.1亿吨。但在长约59570公里的洋脊上(据信大部分多金属硫化矿沉积于此),只有大约5%的矿藏经过仔细勘察。
国际海床管理局秘书长欧丹腾将中国和俄罗斯的申请形容成“本质上破天荒的举动”。国际海床管理局同时也将首次考虑私人公司递交的深海勘探权申请。提出申请的私人公司受到了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和瑙鲁的资金支持。欧丹腾将此称作国际海床管理局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深海海底采矿制度上的一座里程碑。
由于没有认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因此不是国际海床管理局会员。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海岸警卫队前指挥官艾伦,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防部前副部长哈姆雷今年4月公开呼吁美国政府认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们认为此举能为美国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和稳定的法律框架以投资深海海床的采矿项目,同时令军方获益:军方因此能将航海和领空飞越权利合法化。
[东方早报]
载人蛟龙考察“泰坦尼克”号或成现实
“蛟龙”深潜·意义
主要用途非军事,意义堪比航母
此前在备受关注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英国石油公司曾动用无人深潜器下到海底参与堵漏施工。而这只是深海潜水器众多用途中的一种。
深海矿产资源探测,是“蛟龙”号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曾向媒体透露,根据有关协议,我国于1999年在位于东太平洋的国际海底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拥有对这一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这片海域,也正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目标区域。
昨日在提及“蛟龙”号深海潜水器的意义时,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认为,尽管“蛟龙”号主要用于海洋考察和深海探测等非军事目的,但其对于中国海洋利益的意义堪比航母。 “做个不恰当的对比,如果说航母将中国的力量推及中远海,那么,‘蛟龙’号则将我们的视野推至5000米甚至7000米的深海。”
□晨报记者 杨育才
“上天直取玉皇带,入海可屠恶蛟龙。”在神舟飞船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后,“蛟龙”潜水器也将中国人潜入深海的梦想变为现实。
昨日8时,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试验区成功完成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经现场指挥部最终确认,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
按照计划,今日凌晨,“蛟龙”号5000米海试将第二次下潜试验,正式冲击5000米深海。而一旦完成冲击,意味着“蛟龙”号具备了考察“泰坦尼克”号的能力——1986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海潜水器潜入4500米深海,考察了这艘著名的沉船。
相关人士表示,海试的具体安排仍需要根据海试区域天气和海况决定。
突破4000米很轻松
去年夏天,“蛟龙”号在3000米级海试中最深下潜到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国家海洋局介绍说,根据此前制订的海试计划,在此次为期47天的5000米海试任务中,“蛟龙”号将下潜四次。而昨日凌晨进行的下潜是此次海试的首次下潜。
根据国家海洋局提供的海试记录,北京时间21日凌晨3点,海试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刘峰下达下潜指令,崔维成、叶聪、杨波三名潜航员驾驭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下潜。 4点,下潜深度达到1777.7米;5点26分,达到4027米。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7点48分浮出水面,8点回收至母船甲板。“与3000米级海试时的初试牛刀相比,‘蛟龙’号这次突破4000米,显得十分轻车熟路。”21日下午2时许,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说。
终极目标是深潜7000米
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的话来说,未来十几天,将是见证我国载人深潜奇迹的时刻。而“蛟龙”号此行的使命,就是在茫茫大洋中实现中国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科学梦想。
据介绍,今年的海试,“蛟龙”号除了将冲击5000米深度,还将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这次5000米级海试的总体目标,就是在去年3000米级海试的基础上,针对3000米海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今后的实际应用,对‘蛟龙’号进行技术改造。”金建才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下一步7000米级海试奠定基础。”
相关专家表示,5000米的深度背后,将是70%全球海洋洋底的畅行无阻,而“蛟龙”潜入深海的技术难度不低于神舟飞船上天。
“‘蛟龙’号可以说是一条地道的‘中国龙’。”昨日上午,“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徐芑南说,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的能力,“7000米才是‘蛟龙’号的终极目标。”——这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
1989年,日本创造了迄今载人潜水深度的世界纪录——6500米。如果“蛟龙”号深潜达7000米,意味着中国将坐上深海潜水器俱乐部的头把交椅。
“蛟龙”深潜·媒体评论
开发深海矿藏,中国可能要超美国
华尔街日报:深海矿藏越来越有利可图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20日发表题为 《中国正扑向深海宝藏》的文章称,中国在太平洋的深潜计划或将在开发世界海洋潜藏的矿产资源方面超越美国。
报道指出,美国在深海探测及矿藏开发领域占据领导地位数十年。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镍、铜等矿产的国际价格偏低,深海矿产开发失去了其商业魅力。
报道援引美国专家的话说,美国不仅在商业及军事上有着“落后于中国的危险”,而且伴随着深海矿藏越来越有利可图,美国在该领域也可能被中国超越。
目前,中国和俄罗斯正在积极申请勘探被认为含有更多银、金、铜、锌,特别是铅的新发现深海矿藏。
报道猜测称,虽然中国在太空开发领域已成为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四国之一,但相对于太空开发,深海矿藏开发更具有商业、科技和军事意义。
尽管中国官方称“蛟龙”号仅用于民用目的,但一些外国军事专家表示,这台潜水器可用于截获或剪断海地通信线缆,回收海床上的外国武器,或者是维修、救援海军潜艇。
日本刚发现太平洋深海有巨量稀土
武汉晚报:发展深潜技术反映出国家战略的调整
武汉晚报20日刊发报道说,近年来,中国在潜水器技术上的奋起直追,也反映出国家战略的调整。
报道说,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
据英国媒体7月4日报道,日本科学家当天宣布在太平洋海域发现富含稀土的矿床。初步探测表明在夏威夷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周边海域水深3500米到6000米的地带有总面积达1100万平方米的稀土矿床。
由于特殊的原子结构,稀土被称作当代的“工业味精”。目前,稀土产业几乎完全集中在中国,全球稀土产量中,中国占到97%。
“有趣的是,就在7月4日媒体曝光日本发现太平洋深海有巨量稀土资源之后,中国公布了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 ‘向阳红09’母船于7月16日抵达东北太平洋目标海区的消息,而5000米至7000米的深潜试验深度,刚好能达到日本所称的储矿海域深度。 ”著名财经评论员莫大表示。
[新闻晨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