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10-05
辛亥百年述评:革命大破大立 探寻“中国道路”
一百年前,一个十岁的男孩将要剪去辫子,新学堂里他不会因为背诵不出《论语》而受到责罚。男孩在地图上知道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孩子们偶尔会去看“文明戏”,家中小他五岁的妹妹也不必像祖母那样缠足,很快可以和他一起上学。男孩还发现在大人的世界里,有一个叫做皇帝的人没有了,越来越多的人脱掉了长袍马褂……
这一切,只因一百年前,爆发了辛亥革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自此发生大的改变。延续千年的帝制一朝崩塌,绝不容许再续;传统的农耕经济开始向现代工业化经济转变;新旧社会风俗激烈冲撞;苛刻教条的“尊卑有序”等旧封建观念被破除,西方新式观念广泛传播;新式教育全面取代旧式教育……
可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开启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全新发展方向。
那场革命,带来最重要的一个结果是“皇帝没了”。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两千多年“主权在君”的王朝政治结束,开启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政治。此后虽有洪宪帝制和丁巳复辟,却终成历史长河中的闹剧。梁启超在1921年谈到辛亥革命的意义时高呼,“任凭什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
皇帝这个至高无尚的权威被推翻,对中国人思想的冲击不可估量。清末,一系列西方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开始涌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大门持续打开,“如果没有辛亥,就不会有八年后的五四运动思想启蒙,里面有内在的一脉相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告诉中新社记者。十年后的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成员中的朱德、董必武、林伯渠等都曾是同盟会会员,为辛亥革命出过力。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破小农经济,立工业化经济;破旧教育,立新式教育都有一个漫长过程。1895年,甲午战败签下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自然也放宽了对中国人设厂的限制,但工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直至民国初十年,才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十九世纪引入中国的新式教育,始终不是当时年轻人的最佳选择,包学费、膳食费、书籍费的新式学堂常常招不满人,却只成为从“小康坠入困顿”的鲁迅等青年的无奈之选。直至辛亥革命,入新式学堂才成为富家贫民的选择常态。新式教育不再局限于沿海一带,而逐渐普及到了内地。
百年前的那场革命,枪声仍犹在耳。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此为古老中国融入世界的最激烈尝试。“这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地方,也是它遭受挫折的原因。融入世界,是指融入西方世界,但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却遭到过激否定。”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辛亥革命代表着中国人开始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一百年来,中国先想融入西方世界,后又想融入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步履蹒跚,挫折重重。直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寻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的发展才令世界刮目相看。回望百年历史,更感坚持自己民族主体性的可贵。唯有以纪念为契机,认真总结百年探索中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坚定自己的路向,进一步凝聚海内外同胞的意志和智慧,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郑巧
[中新网]
从“头”开始的辛亥革命:血淋淋的“剃”与“留”
从“头”开始的革命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赵颖)56岁的闫秀珍每月要烫一次发。有轻微波浪卷的短发使她看起来干练稳重,而且作为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这也符合她的职业和气质。
“中国人现在可以自由选择发式。但历史上,发型问题甚至能招来杀身之祸,”她说。
血淋淋的“剃”与“留”
1644年随着清朝政权的建立,统治阶层开始在全国强行推广满族的辫发。
北京市美发美容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张有旺说,汉族人深谙孔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诲,并视剃发为蒙羞、受惩,因此坚决抵制。顺治皇帝进而颁布严厉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自此流传。
张有旺介绍说,当时各地官府派剃发匠和刽子手上街给人强行剃发,违抗者被当场砍头,并把头挂在剃头挑子上示众。
史料记载,清军为逼迫江阴人民服从,攻城81天后屠杀了17万人。
由满汉政权更替而引发的“剃发”、“留发”之争,虽然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和汉族男子改束发为结辫而告终,但因发型而起的矛盾却远未结束。
蓄发与剪辫
很多民间起义都以蓄发作为反抗清朝统治的政治标志。太平天国起义更颁布了“蓄发令”,要求男子恢复古代束发不留辫的习俗,违者“杀无赦”。起义失败后中国男人的头上继续梳着辫子。
晚清时期,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缠足被视为落后与积弱的象征。很多海外留学生把辫子盘起来或干脆剪去。此外,人们逐渐感到辫子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辛亥革命使剪辫得以全面开展。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立即宣布辫发为清罪状之一,并颁布公文禁止公众蓄辫。1911年末,在即将结束延续了200多年的统治前,清政府颁旨允许民众自由剪辫。
张有旺说,清王朝的覆灭不是导致新王朝的建立,而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发辫的寿终正寝也并未让中国人重新束发于顶,而是短发的普及。剪辫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从禁烫到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服务业亟待发展。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让刚刚起步的美发业陷入停滞。十年间,烫发和披肩发被禁止,美发工具被销毁或没收,许多手艺高超的美发师全无用武之地。
张有旺1953年起在北京前门的沐晨斋当学徒,是北京资历最老的美发师之一。这位74岁的老人见证了中国美发行业几十年的变革历程,在业内有着“活字典”的美誉。
直到1977年,人们才可以“偷偷”烫发了。张有旺回忆说,当时烫发必须凭单位的介绍信,还不能做大波浪,只能稍微烫点花儿再扎起来。
1978年,享誉京城的四联美发厅引进了几台新式电烫机,不仅吸引了大批顾客,还招来了外国记者。四联美发美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秀敏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烫发的消息随之传播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发业全面恢复烫发等服务。随着个体发廊的大量涌现,日本、港台等地新颖的发型被引入中国内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中国人可以真正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闫秀珍说,美发行业的从业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剃头匠,而是掌握美学、化学、几何、物理、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美发师。
商务部和中国美发美容协会的联合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120多万家美发美容店,从业人员超过700万。去年全行业营业额达3800亿元。而1977年,全国仅有1.1万家理发店,理发师约37万人。
中国美发师在借鉴日、英等国先进美发技术和时尚设计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符合中国人特点的发型。
吴秀敏说,四联的160多位美发师可以为顾客做出几十种发型。这里的日均客流量达上千人,年营业额超过2700万元,高于业内平均水平。
30多年来,李女士一直在四联做头发。这位83岁的退休教师头发花白,略显稀疏。她坚持每三个月烫一次头,花费约200元。
“四联的美发水平和服务质量一如既往的好,我每次来心情都很愉快.”她说。
闫秀珍说,发型不仅是一种发式风俗,还涉及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的重大问题。发型虽属于个体,也关系到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
宋超最近把一头短发染成了咖啡色,他认为这样看起来更精神。
“我不喜欢太前卫。发型代表一个人的品味,正确的选择能给周围的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位24岁的汽车销售员说。
[新华网]
史学家析辛亥首义为何在武昌取得成功
为什么辛亥首义在武昌取得成功?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前夕,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冯天瑜对此进行了分析。
1911年4月,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而自1895年兴中会员陆皓东在广州举义开始,革命党人先后在广东、云南、安徽、湖南等省举行过多次武装暴动。
孙中山的《孙文学说》曾回顾了兴中会建立到黄花岗起义的十次主要起义,其中有8次是在广东境内举行的。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对革命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武昌起义前,广东是反清革命的主战场。而史学界为什么将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首义”?
冯天瑜教授分析说,首先,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省级政权,夺取了湖广会城武昌。其次,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中国首个具有民主共和性质的政府。第三,“阳夏战役”,湖北新军抵抗清军精锐部队40天,为全国各地独立赢得时间。
虽然武昌起义带有很大的“猝发”性质,但是历史并非由偶然构成。冯天瑜教授分析,武昌起义以前,当地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长期宣传作用明显;其次,湖北新军组织系统严密,绝大多数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或加入革命组织,并深怀忧患意识。
冯天瑜还认为,从深层次原因上分析,武昌起义前的几十年来,湖北积淀了近代文明基础。尤其是张之洞督鄂18年,实施了以兴办实业、练新军、办文教等为主的“湖北新政”。此外,科举制废除后,大批有志之士“投笔从戎”。
作为辛亥首义之地,走在今天的武汉街头,只见首义文化区、首义广场、首义园、首义路、首义公园、首义烈士祠等和辛亥首义相关的名词会目不暇接地映入眼帘,“起义门”、“红楼”、黎元洪墓、孙中山铜像等大大小小的辛亥首义遗迹、遗址遍布武汉三镇,向世人诉说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并打上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而武汉民众缅怀首义先烈、弘扬首义精神的活动一直以来从未中断。
冯天瑜教授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有“一破一立”两个方面。“破”是指推翻了延续200多年的清王朝,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立”是指建立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文明继续向前推进铺展了一条大道。记者 艾启平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