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09-02
这54位四川抗战老兵的名字 让我们再看一看
抗日期间,有300万的川籍士兵开赴前线。他们被分散到全国各个战区,甚至远征印缅。69年之后,当我们追寻那些抗日英雄,发现抗战老兵正陆续离我们而去。
文\陈荞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
今年也是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
关于我们的近邻日本,中国人有太多的屈辱记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训我们一刻也不能遗忘,而那些为民族为国家奋战过的英雄,我们更不应冷落他们。
《川报观察》客户端今(14)起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推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特别策划《老兵不死》。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是:2013年以来,川籍抗日老兵已有54位逝去。
无川不成军:
抗战前线每4个兵就有1个四川人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 30万川军于当年9月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随后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四川人民为前线提供粮食、赋税,也为各个战场上补充兵员。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文中说“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250000多人”。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介绍说:“这超过300万的川兵,都是以壮丁的身份征集走的,每年征集40万,连续征集了8年。”
300多万四川兵,意味着当时的战场上,每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川人。相比第一批成建制作战的30万川军,这300多万人被分散到全国各个战区,甚至远征印缅。1943年抗战最艰苦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5万名优秀知识青年当兵,飞赴印缅补充远征军。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
这批知识青年,在民族最危急时刻,投笔从戎,与全国各地的同胞一起,汇成“十万青年十万军”,拉开了对日反击作战的序幕,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过去一年
54名川籍抗日老兵去世
69年之后,当我们追寻那些抗日英雄,发现抗战老兵正陆续离我们而去。据四川关注抗日老兵协会统计,从2013年至2014年8月,已经有54名川籍抗日老兵逝世。
这些老兵年龄最大的96岁,年龄最小的91岁。54位老人中,刘可均老人在2014年6月6日离开人世。
8月15日,当我们再次纪念抗战胜利的时候,这54名为民族和国家立下了功勋的四川老兵,再也无法纪念他们自己的节日。
他们不如刘湘、李家珏、王铭章、饶国华等川军将领那样出名,他们的故事也许一辈子也没有人关注,在8月1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再看一看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曾为民族存亡奋战过:
2013年至2014年期间去世的四川籍抗战老兵名单
雷旭林 文重君 彭树培 曾明成 刘复前 汤焱杰 李克勤 陈玉良 宋基培 刘通森 张金钟 胡振华 许溯忠 彭启明 刘可均陈孟新
蒲世炯 何国久 刘建萍 宋 杰 朱辉庭 王芸锡 黄银舟 王兴宇
张健儒 王泽黎 蒲 鸿 吴仲良 范绍荣 李 良 刘顺远 张有儒
肖凯荣 游铭海 张作良 赖洪光 耿荫龙 孙昌宗 叶光文 向与勤
彭军成 黄润蒲 王君度 李华美 吴楷丰 郭万晓 曹世伟 白少洲 李致华 蒲少钦 侯崇朴 雷成龙 谭柳然 王兴宇
[人民网-四川在线]
四川泸州12名抗战老兵走进抗战小学忆抗战
中新网泸州7月7日(周亚强刘光彬)7日,亲历武汉会战、滇缅战争等战役的12名抗战老兵代表,来到了位于四川泸州的抗战小学,在这所国内唯一以抗战命名的学校里,老兵们和小学生分享了他们当年打击侵略者的故事。
泸州作为驼峰航线和川滇缅的重要中转地,抗战时期无论是捐资献金支援前线,还是组织兵源补充部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1938年,恽代英的学生曾子平在泸州纳溪修建了“抗战小学”、校址位于当时军政部所辖学兵总队后山。学校旨在培养抗战人才,还开设了多项准军事课程。
从今年6月开始,当地的泸州新闻网发起了“寻找身边的抗战老兵”活动,对30多名抗战老兵的事迹进行了挖掘报道。有八路军,也有远征军,其中不乏武汉会战、滇缅战争的亲历者。7日上午,受邀的12名抗战老兵代表在车游泸州过程中,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
来到抗战小学后,老兵们的情绪似乎一下回到了70多年前。“当时坐飞机到印度参战时,以为再也回不来了,没想到自己快90岁了,还能到抗战小学来走走看看。”远征军张焱林向小学生们讲起了当年的抗战故事。签名海报上,92岁的飞虎队翻译刘永年还用英文写下了胜利。
活动现场,孩子们也为老兵送上了鲜花,表达了他们的敬意。(完)
[中新网]
相关评论
记住抗战,记住老兵
今天哪怕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7月8日,多名新四军老兵在京参加了学习贯彻习近平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讲话精神座谈会,表示“我虽然不研究历史,但可以做历史的见证者”。
光阴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已过去77年,抗战胜利距今也已有近70年之久,卢沟晓月尚在,石狮弹痕犹新,但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兵们,如今却早已过了耄耋之年,期颐之寿。
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已作为一段完整的历史永铭史册;抗战也是一场由亿万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用鲜血、生命为代价去拼杀、去战斗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由一个个微小但具体、生动的人名连缀而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有义务将抗战这段渐渐远去的历史,用忠实、翔实、生动的笔法记录下来,以飨后人,以儆后世。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需要将亲身经历抗战血与火洗礼并幸存至今的抗战老兵的事迹、叙述、文物搜集整理,去芜取精,客观地记录下来。
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抢救的活的历史。对此,必须有使命感、紧迫感——挽救这段历史中的一个个细节,趁现在还来得及。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毋庸讳言,在整理抗战史料过程中,不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从而影响了信史之信;再者,许多老兵的回忆、履历,存在诸多晦涩、混乱和难以索解的成分,这不仅在全世界关注抗战、关注老兵命运的中国人中引发许多激烈争论,也影响了部分人对整理抗战史、关爱抗战老兵的积极性。
但唯因如此,我们才更应抓紧不多的时间,趁故事尚新,遗老尚在,把更多的史实、细节留住、澄清。
记住抗战,记住老兵,并非仅仅一个概念、一句空话,而应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
□陈在田(学者)
[人民网-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