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4-11-26
追寻理想主义者的足迹——中国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任沁沁 李云路 孙丽萍)“又到了纪念巴金先生的日子,巴金先生离我们又远了一年。这一年里我们做了些什么,是离巴金先生的期望接近了还是落后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颇具深意的一席话,拉开了纪念中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的序幕。
“有你在,灯亮着。”这曾是巴金赠予跟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文学家冰心的赠言。今天,人们也想把这句话赠给巴老。
这一天,上海、四川等各地举办多种活动,追思、纪念这位杰出的人民作家,研讨、传承巴金精神遗产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很多受巴金作品影响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巴金的热爱:
“纪念巴金,学习巴金,讲良心,说真话,读好书,做好事。”巴金文坛好友马识途说。
“巴金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人格力量:真诚、奉献、以及‘自我否定’精神。”巴金研究者李辉说。
“从他的《小狗包弟》中,我看到了倔强,敢于直言,不说假话的巴金先生。那样的人,永远是时代的正义者。”新浪网友“雷小杰杰”说。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五四新文化洪流中涌现出的杰出作家,1904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他倡导“真话文学”,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2005年,年逾百岁的巴老与世长辞。
在101年的生命中,他经历了中国历史最为跌宕起伏的百年。从封建家庭中冲破桎梏,满腔热血,远渡重洋寻求救国之路,而后巨笔如椽点亮时代精神灯塔。这位世纪老人用他理想主义的人生,为后人擘画了一幅崇高的精神图景。
从“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到《寒夜》《随想录》……巴金为中国文学贡献了许多文学珍宝,引导和振奋无数向往理想的中国青年。
“我有我的主。那就是人民,那就是人类”“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巴金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充满人道主义关怀,闪烁人性光辉,赢得时代的尊重。
王安忆这样回忆:“巴金,这是一个人,这是一个时代。虽然您不说,可是有您在,那时代就陈横在我们中间,携着它的生息。可以追溯梭行,教育我们,不许忘记责任。”
巴金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中,最受世人关注也颇具争议的是其已过古稀之年创作的《随想录》。这本杂文集是巴金对自己心灵的自问,也是对时代的拷问,仿佛一本百科式的历史文献,引领人们进入文化大革命那个复杂的时代。
当时的中国文坛,“伤痕文学”“暴露文学”流行,而巴金却进行着道德自省和自我解剖,并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
“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30年前,巴金先生倡导“讲真话”,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识。
“巴金先生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一生。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李辉说。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创作《随想录》的八年间,尽管疾病缠身,已是暮年的巴金选择坚持。“因为他内心有着巨大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把心中的话说出来,这个冲动就是理想主义。”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说。
“巴金所提倡的这些,却是让个人的生命走向永恒的大道,从这一点而言,这是一个高调的巴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是那么朴实、真诚,那么低调,这样的精神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本身就应引起我们反思。”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告诉记者。
“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如今,巴金先生离开已9年。提问“我们距巴金先生的期望接近了还是落后了”的王安忆,这样自答:
“在我个人,对下一年的期许是,在节制消耗中安静下来,听一听静谧的声音,也许能听见巴金先生对我们说什么,以及他那一颗不颓废的心告诫我们,如何与时代保持文学的关系,这个关系一定不是现实,而是从理想出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