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3-15
明君贤臣,是中国封建体制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贤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忠言逆耳(诤臣);另一种是忠言顺耳(能臣)。前者靠气魄,后者靠谋略。但不约而同的是,两者殊途同归,都是苍生万物的福祉。
自古至今,做个好臣子相对容易,做个“诤臣”却没有那么简单,难就难在一不小心就会触了皇上的“逆鳞”。领导的“逆鳞”是不能摸得。后果自然就是: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抄家丧命。虽说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但终究都是一次性的,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没有大公无私的勇气与气节,谁敢拿着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因此,诤臣成为凤毛麟角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明君诤臣”的当首推唐朝李世民和魏征。之所以这两人成为楷模,就是因为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有因有果,有图有真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显然,李世明和魏征并不是“空前绝后”的明君诤臣,早前的北魏鲜卑族尚书古弼就是这样一个“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
要说这个古弼,历史记载并不多,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历史发展的原因,国家分裂,亟需民族大融合。多数时候,史者和民间社会大都仰望于秦汉的辉煌,甚至三国纷争之后的民族统一。这种渴望,让那段可有但不可无的历史变得虚无飘渺,其中杰出者也随历史烟云飘散了。
古弼有个响当当的绰号叫“笔头奴”。说这个绰号“响当当”,就因为这个绰号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给起的。因为古弼脑袋长得上小下大,形似笔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太武帝一时兴起,竟然给他起了“笔头奴”这个诨名。倒不是太武帝不喜欢古弼的人品,而是太武帝太能恶作剧了。这个名字透露出一种戏谑,而更多的也是一种偏爱。
皇帝爱“恶作剧”,臣子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这个古弼长得奇特,脾气更是古怪。因为身居要职,有事没事老爱跟皇上对着干,搞得太武帝非常无奈。有一次,古弼入宫奏事,见太武帝正在和给事中刘树下棋。虽然古弼性格不好,却也知道不能扫了主子的雅兴,于是耐着性子一旁等待,结果左等不结束,右等也不完,古弼这时的性子就上来了。
只见古弼上前一把把刘树揪下座位,按在地上就打,边打还边骂:“政事不理,罪皆在你!”如此情景,换上一般皇帝早就让古弼脑袋搬家了,但太武帝分明听出了“弦外之音”。这古弼明着是打刘树,潜意识里却是在批评自己不务正业啊!应该说,古弼碰上了一个好皇帝。太武帝深感自责,忙劝住古弼,听其奏事。
后来,太武帝出外狩猎,传旨征用好马。皇帝用品嘛,当然要用最好的。但古弼偏不,给皇帝用的都是老弱之马。太武帝见了很生气,恨恨的说:“笔头奴太可恶,回去先杀了这个奴才!”就在太武帝愤恨不已的时候,却接到心腹奏报,说尚书台的官员曾经因为害怕抗旨受到责罚,劝古弼按皇帝的要求办,古弼却说:“今柔然虎视,南敌未灭,我不能把肥壮好马给皇上狩猎,留下瘦马守城。事关国家长远大计,我一身承担,虽死何妨?”太武帝听后不禁感慨道:“有臣若此,实为国宝!”从愤怒要杀人到“实为国宝”,转变之快,令人叹服,由此也可见太武帝的明主风范。
无独有偶,几天后太武帝又出去狩猎,这次收获颇丰,“获鹿几千余头”,于是下旨征调民车运鹿。命令发出去之后,太武帝马上就反悔了,讪讪对左右说:“笔公必然不给,你们还是用马自运吧。”果然不久,太武帝就收到了古弼的表奏,说正值农忙季节,要先运粮食,过几天再来运鹿。这次古弼倒没直接拒绝,而是来了个缓兵之计。过几天再运鹿,那还不得臭了。
其实有时想想,这些“诤臣们”或许也是摸清了主子的心思的。只有当明君出现时候,诤臣才能出现。相反,遇到一个昏君,不要说没人敢做诤臣,即便是有也早让主子砍了八百遍了。因此某种程度上,明君和诤臣都是同时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明君靠诤臣扬名,诤臣靠明君立万。(东湖少主2015年3月11日、12日写于山东枣庄)
[新浪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