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11-14
2013年3月17日,抗战老兵韩玉衡在海淀医院的病床上。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一个月前收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没有任何遗憾了”;华北沦陷后南下逃难路上加入抗战队伍
昨日9时,一场简单的追悼会在海淀医院告别厅举行,亲友和9名关爱老兵的志愿者一起为抗战老兵韩玉衡送行。11月7日,曾四次参与长沙会战的韩玉衡平静去世,享年102岁。一个月前,韩玉衡收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此生“没有任何遗憾了”。
生前最期盼获得国家认可
韩玉衡长子韩志强介绍,父亲近年来身体虚弱,基本是在医院度过最后的时光。“7日凌晨老爷子平静离开,没有留下遗言,因为他没有任何遗憾了,”韩志强介绍,9月30日早晨老人收到了期盼已久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韩志强回忆,阅兵前后,不少抗战老兵都收到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但父亲没有收到,隔几天便向儿子询问此事。9月30日,韩玉衡单位工作人员送来了纪念章和5000元补助金。“收到纪念章后,老人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十足。”韩志强说,老人生前最期盼获得国家认可。
逃难路上入伍抗战
据韩玉衡早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讲述,“七七事变”前,他任职于天津法租界一煤厂。天津失守,华北沦陷,韩玉衡随着南下逃难的人流,先后辗转于天津、南京、武汉等地。
1938年,韩玉衡逃难到武汉,加入铁道警备支队,奉命守卫江汉铁路桥。后武汉失守,韩玉衡流亡长沙时入伍抗战,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的通信兵。
因有文化基础,韩玉衡被派往第九战区精忠印刷厂担任校对员,在长沙参加了空前惨烈的四次长沙会战。
■ 逝者
百岁坐姿依旧笔直 军人骄傲伴随一生
98岁的老人一坐下,双手自然地整齐地放在两膝前,后背挺立如一棵树,老人浑身上下透出一种军人的气度。——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周德全还清晰地记得2012年第一次见到韩玉衡时的情景。
忆抗战时会忍不住哭
“像个军人。”这是与老人接触的志愿者对老人一致的评价。不过,长子韩志强直至近些年,才知道父亲曾是军人。
十几年前,无意间在家中一书夹子中发现了几张写满战争、抗战等历史的纸条,韩志强才知道父亲是四次参与长沙抗战的军人。
“一聊天就是抗战,老人语调提高,声音激动,有时回忆起抗战岁月,老人忍不住哭了起来,”韩志强说,近两年老人卧病在床,总是要求儿子去图书馆借阅抗战书籍。“九三阅兵时父亲正在住院,要我特意找个小电视,看现场直播。”
当兵多年,老人身上保留了军人的气度。韩志强回忆,老人走路、坐下总是腰杆笔挺,有时处理方式有点简单粗暴,“小时候最怕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打一顿。”
成为护士们的开心果
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脾气渐渐变得柔和。在医院里,韩玉衡爷爷是护士们的开心果。有时护士在老人手脖上画个手表,老人会反过来逗护士:“几点了呢,哈哈。”
实际上,老人一直是个好玩儿的人。
韩玉衡喜欢唱歌,曾专门买过歌曲书。“抗战时期,大伙儿想娱乐时,就喊一声,韩玉衡来一首,”韩志强回忆,年轻时父亲迷恋上了二胡,专门去音乐学院找老师教。
韩玉衡还是运动健将,70多岁时还去玉渊潭的八一湖游泳。
一生难忘生死兄弟
文艺能手韩玉衡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毛笔字校对曾见证了他在《长沙日报》的抗战岁月,也见证了与战友姜立诚的鸿雁情义。
抗战时,韩玉衡和湖南人姜立诚同属第九战区参谋部。50年代,两人因政治原因中断联系。
80年代时,两人一度靠书信取得联系,但90年代,因姜立诚把回复韩玉衡的书信地址写错,两位老人失去联系。2012年左右,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两位老人终在北京相见。
今年9月,姜立诚作为湖南抗战老兵应邀参加阅兵式。按要求,参加阅兵式老兵不能随意外出,但他再三提出去探望卧病在床的韩玉衡。
“姜老和韩老说,咱们争取抗战胜利80周年时再见,”一名在会面现场的志愿者说,当时是两位老兵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相见,没想到竟成永别。
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