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11-28
林育英病逝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为他执绋抬棺。
题记:中共党史上的林家三兄弟,也称林彪三兄弟,同样的出身,同样的走上革命道路,却有着不同的结局。他们一个是让人尊敬的中共元老、无产阶级革命家,忠心为国,虽死犹荣;一个是因反对党内左倾错误,而被“内鬼”假敌人之手杀害的革命烈士,另外一个军功辉煌却晚节不保,最终葬身异国他乡。这三兄弟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们的伟业和事功、壮烈和黯然,几乎伴随了中国革命的整个历程。
林家三兄弟的故乡湖北黄冈,地处鄂东和大别山南麓,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鄂东通往武汉的咽喉,可谓锁钥之地。黄冈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革命的风云时代,曾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并爆发过著名的“黄麻起义”。中共党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以及众多的解放军将帅如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周希汉等,多达200多名开国将帅都诞生在这里。
林育英、林育南和林育荣,即林彪合称“林氏三兄弟”,是黄冈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在他们的父辈时代,这还是一个殷实的家族,有水田,有染铺,还在武汉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布行。论辈分,林育英是林时朗的侄孙,林育南和林彪则是林时朗的孙子。林氏三兄弟是堂兄弟关系。在林氏三兄弟中,林育英年长,后来化名“张浩”,是中共元老之一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林育英虽然年长,但是“出道”却在堂弟林育南之后,他是受了这位堂弟的影响才走上革命道路的。而林育南又是在中共元老之一恽代英的引导下参加革命的。
当林育南从黄冈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之后,结识了教务主任恽代英,随即加入了由恽创办的“互助社”。1921年7月,恽代英、李求实和林育南、林育英在他们创办的“浚新小学”内发起成立了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共存社”。这也就是中共正式成立之前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渊源了。
恽代英后来让林育英去上海熟悉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1922年2月,林育英在武昌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的中共把全部精力用于发动工人运动,林育英也成为中共早期的“工运”骨干。当“二七”大罢工发动之后,他奉命去长沙开展工作,热烈地鼓动人力车夫开展要求降低租金的工人运动,1500名人力车夫在他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在长沙街头示威,高喊着“老板不减租,我们不罢休”的口号,最终迫使人力车行老板答应工人的请求。
1924年5月,苏联为了援助正在萌动的中国大革命运动,接受中国共产党人去苏联学习,林育英被组织选中远赴苏联,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翌年7月,林育英化名“林春山”回国,不久即参与领导了上海的工人运动。其时正值北洋政局动荡,是年12月,上海总工会举行万人集会,提出“反奉倒段”的口号,引起当局的镇压。林育英在军警围殴中头部严重受伤。
大革命失败后,林育英潜伏长沙,负责恢复中共湖南省委和组建工会。湖南反动军阀何健闻讯广为搜捕,林育英无存身之所,索性剃去头发,化装成僧人,以化缘和乞讨为生,跋涉月余,潜入党中央所在地上海。1930年4月,组织上派林育英去东北筹组中共满洲省委,林育英为省委书记。不久由于叛徒出卖,林育英被当地日军逮捕,敌人对他严刑逼供,非要他承认是“共产党大头目林育英”,但他始终没有吐一个字。
1932年1月,林育英经营救出狱,但身体已遭受严重伤害。翌年1月,林育英奉命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这时正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形势发生转变之际,也是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关键时刻。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在海外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其时由于左倾中央导致红军反“围剿”战争失利而被迫长征,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已失去电讯联系。为了尽快与中共中央建立联系,共产国际指派林育英回国。于是林育英化名“张浩”,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历经一月多才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终于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和毛泽东等相会,并与堂弟林彪团聚。
“张浩”的到来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随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浩”向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为之后的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张浩”的到来还解决了此前中共党内和军内严重的分裂问题,即红军长征过程中,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围绕“北上”和“南下”产生争论。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一再拒绝中央的北上进军路线,而“张浩”行前已得到共产国际负责人季米特洛夫等人的意见,认可中央的政治路线,于是毛泽东和张闻天请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让张国焘改弦更张,不使红军发生分裂。
1936年1月22日,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会后毛泽东对“张浩”说:“目前张国焘与我和闻天、恩来的关系很僵,我们发电报,他听不进去。朱德、徐向前等同志在那里很为难。张国焘比较相信共产国际,你如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做工作,他有可能会听。”
“张浩”自知使命重大,随即致电张国焘和随四方面军行动的朱德,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表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并多次致电要求张国焘取消另立“中央”的计划,尽快率队北上,并希望一、四方面军消除分歧,共同统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张国焘不敢背负“违背共产国际”指示的罪名,于是被迫宣布取消拟议中的“第二中央”。后来张国焘写《我的回忆》,称其时他“对张浩极为看重”云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张浩”调停的革命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为115师师长,林育英为129师政委。然而此时“张浩”积劳成疾,加之两次入狱给他带来的身体伤害,已经很难担当艰苦的军旅工作了。当时刘伯承看到他发病时的痛苦情形,心情极为难受,只得向中央如实报告他的病情,请求让他去延安治病,并另派人来接替政委一职。1938年春,“张浩”被调回中央,接替他的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在延安,“张浩”一边养病,一边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就是由他创办的。当时他还任中共中央“工委”副书记,并曾主编《中国工人》月刊,还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在陕北时,“张浩”还曾多次应邀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写了数万字的讲义《党的建设》,内容包括党的战略和策略的转变、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如何开展工人运动等。这本《党的建设》几经作者修改,后由“抗大”用钢板刻印,成为广泛使用的一本理论结合实际的优秀教材,并成为后来整风运动中的一本学习读物。
让人意外的是,《党的建设》于1938年被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统”发现,核定后抄送呈报蒋介石。国民党当局顿时“如获至宝”,因为这是他们的特务机关在抗战中获得的第一本中共的“秘密文件”。而蒋介石看后也竟然颇有会心之处,他还用红铅笔加注了一些眉批,“足资参考”,“所见甚是”,以及“吾人亦可采用”等。1938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共党教育与经验是由其国际百年来秘密苦痛幽囚中所得之教训而成,故其纪律最严,方法最精,组织最密,任何党派所不及。读共党之《党的建设》一书,深有感也……”
蒋介石还让幕僚长陈布雷将此书及蒋的眉批翻印千册,分送国民党高级干部阅读,并嘱咐陈果夫参照此书,起草关于国民党组织和训练的教材,即后来撰成的《党员调查工作须知》曾于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散发,一时风行于国民党内部。
林育英的妻子涂俊明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职业革命者。经过革命锻炼,1926年涂俊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武汉、上海做党的妇女工作和秘密工作。1932年,涂俊明在上海做秘密工作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她4岁的小儿子林汉雄也被带入狱中。1935年,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涂俊明出狱。1938年,涂俊明通过报纸,终于得到丈夫在延安的消息,一个人带着孩子经过艰难跋涉,来到延安,与当时正处于病中的丈夫在窑洞里团聚。
1941年8月,“张浩”病情恶化,被送往延安中央医院抢救。翌年2月,林彪在苏联养伤痊愈后取道新疆回国,刚刚抵达延安,得知堂兄病危住院的消息,匆忙赶到医院,总算得以在林育英生前相聚。其时,林育英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还是艰难地叮嘱林彪向中央反映林育南等人受到王明残酷打击迫害的冤案。
1942年3月6日,林育英在延安中央医院病逝,时年仅45岁。治丧期间,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他守灵。3月8日上午4时至9时,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参加了林育英的遗体告别仪式。3月9日,在林育英公祭之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林育英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我心里非常难过。我想,同志们的心情也是如此。为表示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主要领导人亲自抬。上午9时,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主祭,李克农念祭文。仪式结束,万余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
毛泽东还亲自为林育英题写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并为他的墓碑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几个大字。毛泽东为他人守灵、题写挽联、抬柩、题碑,大概在他的一生中只有过这么一次,这也说明毛泽东对“张浩”是极为敬重的。就在安葬林育英当天,《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对张浩,即林育英一生的贡献和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新浪网-中天飞鸿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