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11-11
美研究显示高血压会加速大脑老化
据新华社电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说,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会加速中年患者大脑老化的进程。
该研究对象包括579名中年人,2009年参与研究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9岁。根据受试者血压状况,他们被分为3组:正常血压组、临近患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仪测量了受试者大脑的部分各向异性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揭示其白质损伤和灰质容量,进而确定受试者的大脑健康状况。
研究人员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大脑健康状况明显不及血压正常者——高血压组受试者大脑额叶各向异性比血压正常者平均低6.5%,前叶和颞叶灰质容量平均低9%;高血压患者的大脑看起来“更老”,例如,一名33岁典型高血压患者的大脑与40岁血压正常者的大脑相似。
研究人员没有提出造成这种损伤的机制,不过他们指出,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减少流向大脑的血流,大脑获得的氧气和营养也相应降低。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英国《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网络版上。研究负责人、戴维斯分校神经病学教授查尔斯·德卡利表示,这项研究传递的信息很清楚:年轻时就了解并治疗自己的高血压可以避免其影响晚年时的大脑健康。
[京华时报]
美揭示麻醉导致无意识过程的脑活动变化
本报讯 人在清醒状态下时,脑电活动极其复杂且没有规律;但在无意识状态下,大脑是否还在活动?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活动呢?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5日报道,最近,一个由美国麻省总医院(MGH)和麻省理工大学(MIT)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首次识别出了在无意识状态下脑部的特殊活动方式,这种特殊的脑电图案只在病人全身麻醉失去意识时才出现。在应用方面,这一发现有望带来监护麻醉病人的更好方法。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麻醉剂如何造成无意识仍是一个重大的未解之谜。因此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它揭示了一种最常用麻醉剂发挥作用的确切机制。”论文高级作者、麻省总医院麻醉部麻醉指导师帕德里克·珀登说。研究中所用的麻醉剂是异丙酚,但他们认为该发现也适用于其他麻醉剂。
目前,人们对“无意识”本质的认识还只是一种假设,认为“无意识”表示大脑在整体上丧失了信息交流功能的一种状态。用动物研究全身麻醉的效果,无法准确界定意识消失的时间。而新研究的对象是3位癫痫患者,他们脑部已植入电极以帮助诊断病灶部位。
在去除电极手术之初,研究人员要他们每听到一个音调,就按一下按钮。开始每4秒钟发一个音,当病人不能对两个相邻音调作出反应时,由这些音调所界定的5秒的周期就被视为一个失去意识点。
通过检测他们单个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活动,研究人员发现,在意识丧失30秒之后,大脑的整体活动性才开始下降,但失去意识的时间与大脑活动的整体结构变化相符。在大脑有意识时,电流活动表现得很紊乱,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图案,但在失去意识点后,他们的脑电波开始显出有规律的振荡波动,在活跃和不活跃两种状态之间交替转换。
“脑电活动的这些不活跃或静止期,在不同时间段出现在不同的脑区,打断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交流。这就像一个脑区在波士顿,而另一个脑区在新加坡,它们无法彼此通话,因为一个清醒的时候而另一个正在睡觉。”论文领导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生劳拉·刘易斯解释说,尽管以往在人们睡眠中或被麻醉时,也观察到过这种缓慢振荡的脑电图案,但这是首次把出现这种图案和丧失意识对应起来。
“以前,标志无意识的脑波图案和大脑生理结构并不明确,因此麻醉师也没有一个规范的方法来监视全身麻醉期间的大脑状态,现有的麻醉脑监测仪器很不准确。”珀登说,“现在,我们识别出了一种与无意识有关的特殊生理标志,基于此能开发出一种精确指示病人意识状态的系统,能帮麻醉师确定所需的最佳药物剂量。掌握了这些信息,既能避免病人在手术进行期间恢复意识的特例,也能避免施行麻醉时用药过量。”(常丽君 杨雪)
[科技日报]
相关报道
科学家称握手带来的快感与接吻不相上下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8日消息,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在商业世界,与人见面时握手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在古代,张开手意味着一个人为了和平而来,没有隐藏武器。现在,人类的大脑仍对这种动作产生类似的想法。科学家经研究发现握手带来的快感与接吻不相上下。
对于握手这一习俗的起源,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解释。在古代,握手意味着一个人没有在背上隐藏武器。由于绝大多数人惯用右手,因此用右手握手。从古至今,握手所要表达的含义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伸出手与他人握手表示我们敞开胸怀,准备进行接触。喝酒时碰杯这种习俗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与“确保安全”有关。在古代,人们围坐在桌前喝酒时会将酒杯放在一起倒酒,让酒从一个杯子流入另一个杯子,证明酒中无毒。
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贝克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与握手习俗有关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在他们进行的实验中,18名男性和女性参与者观察展示两个人进行商业会谈的无声视频,有的握手,有的不握手。科学家对参与者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测量皮肤的导电性,评估观察视频时的行为反应。研究显示扁桃体、颞上沟皮层和愉快中枢对握手做出反应,虽然这种握手只是出现在视频画面中。这些大脑区域与快感有关。扁桃体同样与情绪有关。握手象征着一次成功的社交,让我们获得快感。
在观看没有出现握手的视频时,参与者的这些大脑区域均处于不活跃状态。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不同此前进行的研究,因为他们在进行大脑活动评估时采用了“实时场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课题的绝大多数实验都基于静态刺激,例如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动会出现很多动态情况,因此,这项研究得出的发现更接近真实情况。
握手能够刺激愉快中枢,可以与性生活进行“弱类比”。对于心理健康的人,绝大多数友善的身体接触都能引起积极的情绪。在孤独症患者身上,有关快感和社交互动的大脑区域遭到抑制,因此羞于与他人接触,更不会主动与人交流。
拥抱是另一种能够让人获得愉悦感的“进化动作”。被人拥抱会让人下意识地获得安全感。拥抱能够振奋情绪和增强信心。根据欧洲医学家进行的研究,拥抱非常有利健康。被人拥抱的次数越多,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越强大。此外,拥抱还能帮助稳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
人类和动物都有亲吻这种行为。亲吻用于表达亲切感,帮助人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这种行为能够刺激对方的神经系统,提高血液中的内啡肽水平,增强身体的再生能力,降低心脏病风险。此外,亲吻也是一种有效的止痛剂和镇静剂。(孝文)
[新浪网]
美科学家发现如何改变大脑对时间感觉(图)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新研究发现大脑在计时方面呈现出“地方分权”的特征,针对特定的活动,不同神经回路拥有自身的计时机制
参与研究的两只恒河猴。科学家对恒河猴进行训练,完成在两点之间移动眼睛的任务,时间间隔为一秒,同时观察它们的大脑活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大脑在计时方面呈现出“地方分权”的特征,针对特定的活动,不同神经回路拥有自身的计时机制。对大脑如何处理时间的这一新发现意味着科学家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改变个体的时间感。形象地说,就是让时间变快或者变慢。
明尼苏达州大学的新发现不仅提高了人工改变时间感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解释我们的时间感为何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存在差异,例如在娱乐或者面临压力的时候。此项新研究由明尼苏达州大学的两位科学家进行。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他们对恒河猴进行训练,完成在两点之间移动眼睛的任务,时间间隔为一秒。他们利用外部线索帮助恒河猴追踪时间,经过3个月的培训,这些猴子在两点之间移动眼睛的时间间隔平均在1.003秒到0.0973秒之间。借助于电极,研究人员记录下恒河猴在完成任务时侧顶内皮层内100个神经元细胞的活动。侧顶内皮层与眼动有关。
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些神经元细胞在每次眼动之间的活跃性下降,允许他们预测下一次眼动何时发生。如果过高估计一秒的长度,神经元细胞的活跃性下降速度较慢,在不到一秒前眼动则活跃性下降速度较快。实验结果表明科学家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改变一个人对时间流逝的主观体验,方式就是改变大脑内与感知时间流逝有关神经连接。
此外,这项研究成果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在确定条件下我们对时间快慢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当面临压力的时候,大脑内的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数量受到影响。科学家发现肾上腺素能够影响神经活动的速度。首席研究员杰弗里-格霍瑟在接受《新科学家》采访时表示:“根据我们的模型,你只需要改变活跃性下降速度就能获得不同的时间感。”格霍瑟与同事布莱纳-斯库奈德计划进行测试,以确定他们发现的神经元细胞是否就是点任务中的“终极心理时钟”。为了确定这一点,他们将扰乱神经元细胞的行为,看看能否影响恒河猴的时间感。(孝文)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