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我科学家发现治疗脑中风新方法 科学家找到偏头痛遗传根源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6-29

 

我科学家发现治疗脑中风新方法

    科技日报讯 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科学家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脑中风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病学年报》上。

    缺血性脑损伤会激活体内包括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内的免疫炎症细胞,释放大量有害物质,诱发强大的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血脑屏障并加重脑中风后脑损伤,引起长期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免疫调节性T细胞在体内存量虽然有限,但它们是免疫系统的忠实“卫士”,当发现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时,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抑制有害物质的释放。

    陈俊海外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在免疫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中,有一种平时含量很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是在脑损伤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后大量产生的。它通过血循环进入脑卒中病灶,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从而加重脑损伤。该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把体内免疫调节性T细胞含量逐步提高,当达到10倍以上时,脑卒中后脑损伤症状奇迹般地明显减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显著减缓。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免疫调节性T细胞是通过抑制缺血损伤后外周中性粒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9”,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中风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病4.5小时的“时间窗”内,使用药物“重组tPA”进行溶栓治疗,但目前我国仅有小于1%的病人得惠于此项疗法。根据陈俊团队的新研究发现,免疫调节性T细胞治疗法如果与“重组tPA”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溶栓导致的脑出血并发症。该研究显示,免疫调节性T细胞输入延迟至中风发作24小时之后,依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孙国根 记者王春)

    《科技日报》(2013-06-24 一版)

    [中科网]

氯吡格雷合并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

    科技日报北京6月27日电 中国科学家首次证明了氯吡格雷合并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的方法安全可行,应用这项治疗方案可以使致残、致死的严重脑血管病的几率减少32%。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5时,国际医学界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了关于这项研究成果的论文,这是迄今我国脑血管病领域第一篇在此杂志上发表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论著。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新发缺血性轻微脑血管疾病患者约为300万例,因为临床症状表现轻微,容易被患者、家属和医生忽视,甚至医生发现后也只是让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控制。到底此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最有效、究竟能够预防多大程度的脑卒中的发生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国际脑血管病指南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

    本次研究由首都十大疾病脑血管病领域领衔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担任牵头人,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114家医疗机构历时5年合作,进行了全球最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小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研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严谨的研究方案设计并启动实施。目前,研究结果证明,此阶段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药物优于阿斯匹林单独治疗。

    缺血性轻微脑血管疾病患者90天复发率高达10%—20%,如果缺血性轻微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早期联合运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可每年至少减少10万例再发卒中。以每例卒中病人直接住院医疗费用约2.5万元计算,可使我国每年节省直接住院医疗费用约25亿元。(记者韩义雷)

    《科技日报》(2013-06-28 一版)

     [中科网]

科学家找到偏头痛遗传根源

    科技日报伦敦6月25日电 英美等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首次确认了5个与偏头痛有关的基因区域,这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病因,进而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完成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偏头痛研究项目,通过对近12万个样本进行对比研究,最终确认了12个与偏头痛易感性有关的基因区域,其中5个基因区域为最新发现。这些基因区域中的基因,有的与大脑回路的调控有关,有的则负责维护脑细胞和组织正常运转。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基因区域中的基因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对于氧化应激反应十分敏感,会影响脑组织和细胞的内部调控机制,进而引发偏头痛。

    参与此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莉迪亚·夸耶博士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偏头痛遗传研究,科学家首次将研究目标瞄向偏头痛的遗传病因。通过对近12万个样本的研究,我们找到了与偏头痛相关的基因,并确认了一些偏头痛发生的机制。这项研究使我们对偏头痛这一病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未来开发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带来了希望。”

    偏头痛是一种十分折磨人的疾病,据估计,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会受到该种疾病的困扰。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最重的几项疾病负担中,偏头痛名列第7位,同时也是治疗成本最高的一种神经障碍疾病。(记者刘海英)

    《科技日报》(2013-06-27 二版)

     [中科网]

 

 

相关报道

不用开刀就能“精确定位”脑胶质瘤

    科技日报讯 一项可能取代有创诊断脑胶质瘤的新诊式——生理和代谢成像技术,经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张伟国和他的科研团队历经9年攻关,取得重大进展。他们研究建立了功能及生理代谢成像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和鉴别诊断体系,为临床正确评估脑胶质瘤级别、治疗方式的选择、预后评估等“准确打击”脑胶质瘤进行“精确定位”;研制的胶质瘤分子靶向造影剂已完成动物实验,有望应用于临床。

    脑胶质瘤常用的诊断方式主要是病理活检,但由于病理取材为有创过程,手术取材误差和对手术切除后残留肿瘤组织不灵敏度、特异度,病理诊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伟国团队联合应用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S(磁共振波谱)及灌注技术,通过551例次胶质瘤病例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对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脑内结核瘤、局限性脑炎、不典型脑梗塞和脑脓肿等其它疾病进行了甄别,对鉴别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胶质瘤分级诊断影像报告体系,并将DWI技术、MRS技术及灌注成像技术常规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检查,使其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84.2%,特异性为85.1%。

    研究团队还发现不同级别和类型胶质瘤间肿瘤的微血管表现差异较大,管腔径线也明显不同,从无明显管腔到巨大血窦样管腔。该团队运用MRS技术判断胶质瘤的边界、Cho/NAA升高对肿瘤瘤周浸润和单纯性水肿做出了明确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明确胶质瘤的边界和范围,对明确病理性质和手术及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研究者还发现SPI0(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EPCs(内皮祖细胞)能快速归巢至肿瘤区域,对肿瘤的生长和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同时能被核磁共振成像有效示踪,判定肿瘤浸润范围,有望研发出SPI0—EPCs为载体的诊断胶质瘤的新型分子靶向造影剂。(邹争春 朱广平 记者陈磊)

    《科技日报》(2013-06-16 一版)

    [中科网]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