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8-03
新华社华盛顿8月1日电(记者林小春)天热人暴躁,夏天犯罪多……这些说法或许有道理。美国《科学》杂志1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不仅个人及群体的暴力行为会增多,地区性冲突乃至国家层面的动荡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也有科学家质疑上述结论。他们认为这一研究存在瑕疵,研究者对其结论可能过于乐观和自信。
最近几年,对于气候变化与人类冲突之间潜在关联的研究数量猛增。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挑选了其中61项研究进行了迄今最全面的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涉及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从时间上看跨越公元前1万年到当代,所分析数据覆盖了全球主要区域。
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方便比较,研究人员引入统计学的标准差概念。它能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气候要素随时间的波动幅度,如气温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变化幅度等。不同地区、不同气候要素的标准差值不同,如对非洲国家而言,一年内气温的标准差为0.35摄氏度,而在美国,一个月内气温的标准差为2.9摄氏度。
研究人员还将暴力冲突细分成三个类型,分别是个人暴力及犯罪,包括谋杀、强奸与家庭暴力等;群体暴力及政治不稳定,包括内战、骚乱与种族暴力等;体制解体,包括执政机构剧变乃至文明崩溃等。
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这三个类型的暴力冲突都有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与地域、社会财富或历史时期无关。具体来说,气温或降水量发生一个标准差的变化,将导致个人暴力行为发生率提高4%,而群体冲突发生的风险增加14%。
多个气候变化模型预测,到2050年,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值将升高2个到4个标准差。这就是说,届时在最坏情况下,气候变化将导致个人暴力和群体冲突的风险分别增加16%和56%。
研究人员举例说,气温升高导致印度与澳大利亚的家庭暴力增加,美国与坦桑尼亚的谋杀增多,也使欧洲与南亚种族暴力更加频繁。此外,诸如巴西的土地侵占、荷兰的警察暴力、热带地区的冲突,乃至玛雅文明覆灭及中国古代王朝崩溃等,气候变化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无论是巴西、索马里、中国还是美国,我们一再发现同样的规律,”参与研究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爱德华·米格尔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技术进步,通常认为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受环境影响,但我们的研究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
论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所罗门·向表示,该研究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是导致冲突的唯一因素,他们也不认为冲突应归咎于某个特定的气候事件,“我们试图指出的是,气候是让形势升级乃至变成暴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有科学家质疑上述结论。他们认为这一研究主要存在两个瑕疵,首先将天气与气候混为一谈,其次是在有偏见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科学》杂志援引一名科学家的话说,研究者对其结论可能过于乐观与自信。
[中科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