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史话

科学之谜

科学教育

科学生活

科学咨询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组图)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4-09-16

 

 

暗夜杀机: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组图)
拥有神奇捕鱼本领的大足鼠耳蝠同样也有克星,除了人类、鹰和蛇,细小的寄生虫也对它们构成了极大的困扰。当我们再次面对历经千万年的磨难而幸存下来的这一珍贵物种时,或许也会被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

暗夜杀机: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组图)
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灵感,还需要持之以恒的专注。或许正是拥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格,马杰才得以揭开了围绕大足鼠耳蝠长达十年的疑问

  第三集:暗夜杀机

  进化的败笔?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蝙蝠。早在七十年前,就有人根据它们奇特的双爪,推测它们可能是一种诡异的会吃鱼的野兽。

  然而,2002年八月,蝙蝠专家马杰从地的粪便中,仅仅证明了大足鼠耳蝠会捕食昆虫,而且是区区几毫米的细小虫子。

  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难道它们巨大的爪子是蝙蝠进化留下的败笔?

  1、攀岩高手的加盟

  在霞云岭,千万年的地质活动不仅形成了优质的石材,更在岩石构成的山体中,雕凿出数量众多的天然洞穴,它们正是蝙蝠天然的巢穴。

  既然在已知的蝙蝠栖息地中找不到大足鼠耳蝠奇特巨爪的合理解释,那么,谜底会不会隐藏在某个尚未知晓的洞穴之中?

  2002年的9月,为了搜寻更多的大足鼠耳蝠作为样本,彻底弄清巨爪的秘密,马杰特意请来登山行家大胡,帮助他在方圆六十公里的范围内,展开彻底搜索。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在悬崖下方。当地村民曾经看到许多蝙蝠在下面出没,只是对蝙蝠心存恐惧,他们无法说清蝙蝠的具体特征,要想知道究竟有没有大足鼠耳蝠,考察队必须深入洞穴,自己作出判断。

  这是一个幽深的洞穴,尽管在炎热的夏季,洞中业透着阵阵凉意。

  进入洞穴没多久,队员们就在地面上找到许多蝙蝠粪便,但它们都显得十分干燥,不像是近期留下的。不过,从粪便的数量推测,这里肯定曾经生活着众多的蝙蝠。

  因为蝙蝠对光线极其敏感,很难接近,要找到它们的踪影,最简便而又专业的方法就是利用超声探测器。

  它不仅能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所有超声信号,还能区分不同蝙蝠的声波差异,从中找出大足鼠耳蝠的踪迹。

  遗憾的是,考察队一直走到洞穴最深处,却始终没有发现一只蝙蝠。看来,那些留下粪便的蝙蝠已放弃了这个巢穴。

  通过仔细观察,队员们发现洞穴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异常干燥,找不到一丁点水的印记。对于喜爱潮湿环境的蝙蝠,这里很显然已经不适合它们生存。

  采访:马杰

  蝙蝠的相对体表面积很大,因为它有两个翼,翼的上下两面都是膜,相对表面积比较大就意味着它丧失水分和热量比较快,所以在没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它体内的水分散发的特别快,这时候它生存就很困难。

  随后,考察队根据老乡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另一座被称为白马洞宽阔洞穴。

  然而,他们在这里却遭遇到几乎一模一样处境,仍然没能找到哪怕一只蝙蝠的影子。

  3、日趋濒危的蝙蝠种群

  根据以往的科考资料,北京的周边地区至少生活着11种不同的蝙蝠,据此推测,霞云岭众多的洞穴中,应该也生活着数量可观的种群,如果找不到更多的大足鼠耳蝠,巨爪之谜就永远无法解开。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考察队再次扩大了搜索范围。

  历尽艰辛之后,他们终于有了新发现,这是一个狭窄而又幽深的洞穴,洞内不仅非常凉爽,岩石上还有明显的水迹,空气湿度更达到百分之九十六。

  队员们相信,这里应该是蝙蝠最理想的藏身处。

  在洞穴的第二层,他们果然找到了许多类似蝙蝠粪便的褐色颗粒,其中有许多还相当湿润。

  更令人振奋的是,超声探测器还收到了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这是一只个头很小的蝙蝠,正孤零零的呆在石壁上。尽管它并不是马杰寻找的大足鼠耳蝠,但第一只蝙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好兆头。

  就在这时,他们发现角落里还隐藏着一个狭窄的洞口,黑糊糊地向下延伸着。

  队员们爬过狭小的通道,终于来到洞穴的最深处。这是一个布满钟乳石的狭小空间。尽管空气的湿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但他们却再也没有找到蝙蝠的踪影。

  看来有了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并不见得一定会有蝙蝠,在栖息地的选择上,它们似乎还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因。

  经过五天不间断的跋涉,马杰搜索了十一处大大小小的洞穴,除了一只孤零零的蝙蝠,他始终没有发现大足鼠耳蝠的新种群。

  所有迹象表明:原先发现大足鼠耳蝠的蝙蝠洞,是方圆六十多公里内,唯一聚居着大量蝙蝠的洞穴。要想揭开它们巨爪的秘密,马杰就只能依靠这唯一的种群。

  4、唯一的水源——水库

  不仅如此,通过这次大范围搜索,马杰还注意到另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这一带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已在两年前完全干涸,唯一长年有水的地方,就是距蝙蝠洞足有八公里的霞云岭水库。

  假设大足鼠耳蝠会吃鱼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这里应该是它们唯一的取食地点。但是,马杰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最多只能进入水中三毫米,不足以探测到水里的鱼群。

  在美洲,已经证实的食鱼蝙蝠是索诺拉兔唇蝠,它们捕鱼的时候,总是与水中的鲨鱼相互协作,专门捕食被鲨鱼追赶,并越出水面的小型鱼类。

  马杰推测,如果生活在霞云岭的大足鼠耳蝠也会吃鱼,在没有鲨鱼的帮助下,恐怕只能捕食那些主动跃出水面的小鱼。

  一个月前,马杰在岸边并没有看到鱼群跃出水面的现象。这一次,为了查明水库中究竟生活着哪些鱼类,它们是否会成为大足鼠耳蝠的食物,马杰找来当地的村民一道进行调查。

  这是一种在浅水区捕捉小鱼的特殊鱼网,只有五百克以内的小鱼才能钻进去。

  第一网捞上来,只有一些小虾,马杰知道这些小虾通常只呆在水里,不太可能是蝙蝠的捕食对象。

  第二网捞上来,终于有了新发现,这是一种被称为宽鳍纳的小鱼,它们很容易受到惊吓,刚刚捞上来就蹦个不停。

  这种小鱼的体长刚好五厘米,如果大足鼠耳蝠尖利的爪子完全张开,正好可以抓住它们。

  马杰还注意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种鱼总喜欢主动跃出水面。

  采访:马杰

  大家认为,鱼好象都是生活在水里头,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鱼会经常游到水面上来,而且有好多种鱼是浮游的,它就生活在浅层,生活的比较浅,就比方说宽鳍纳,就是北京俗称小白条那种鱼,一般它就有几厘米那么长,它比较喜欢在水的浅层活动,而且喜欢往外面跳。

  据老乡介绍,这种小白条在水库中的数量相当多,如果大足鼠耳蝠会吃鱼,这里似乎并不缺少可供捕食的鱼群。

  这对马杰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要证实它们确实会吃鱼,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找到更为确凿的物证。

  5、守夜——捕蝠——奇特的粪便

  假设除了昆虫之外,大足鼠耳蝠还有更为特别的食谱,马杰就需要找到更多可供分析的理想样品。

  这一天,马杰想到一个有趣的点子,要命的是,他必须连夜上山。

  为了不伤害蝙蝠的性命,又确保所有样品都来自大足鼠耳蝠,马杰特意赶在蝙蝠外出觅食之后,在洞口架设了一张纤细的鱼网,希望能捉到觅食归来的蝙蝠。

  鱼网架好之后,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的带待,希望回洞的蝙蝠不会发现鱼网的存在。

  采访:马杰

  因为山洞里有四种蝙蝠,在里面生活得挺好的,那肯定有它们之间的(原因),相互之间竞争肯定比较小,要不然谁都不能生存下来,或者是只有一个种类生存下来,既然现在有四个种类,肯定它们的生态位,就是食物是分离的。

  所有的谜题都等待着新的证据。

  凌晨四点,洞口忽然悄无声息地出现了蝙蝠的身影。

  这只蝙蝠显然没有注意鱼网的存在,从它的尖利的双爪可以看出,它正是马杰等待的对象——大足鼠耳蝠。

  为了顺利取到粪便样品,又能让它们感到舒服些,马杰把捕到的蝙蝠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柔软布袋。这样,等到第二天,或许就能从布袋中找到大足鼠耳蝠排泄的粪便。

  当然,要得出毫无争议的结论,仅有一只蝙蝠还远远不够。

  在这里,马杰惊奇的发现,尽管回洞的蝙蝠很多,但是真正撞上鱼网的却很少。大多数蝙蝠居然能在高速飞行中,察觉到比头发还要纤细的鱼网,在接触鱼网前的瞬间,迅速躲开了。

  两小时之后,马杰终于凑足了十五只大足鼠耳蝠。

  第二天上午,当他打开布袋,里面的蝙蝠仍然活力十足。

  就在布袋底层,果然找到了蝙蝠留下的排泄物。如果从地上采集的样品存有争议,那么,这次的样品毫无疑问是来自大足鼠耳蝠。

  6、显微镜下的古怪残片

  回到实验室,马杰连夜开始了样品的分析工作。

  一个月前,他曾经满怀希望地检查过采自地面的样品,却仅仅找到了大足鼠耳蝠会吃昆虫的证据。

  不幸的是,这一次,他在第一例样品中看到了同样的昆虫残肢。

  ……

  不久,当他观察第二件样品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样品有些特别,在强烈的灯光下,还在闪闪发光。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会不会来自昆虫身上的某个部位?比如甲虫或者蝴蝶?

  仔细看上去,它们又似乎太大,而且很坚硬,边缘还透露着锐利的锋芒。它会不会来自某种昆虫以外的生物?

  既然人们一直在推测大足鼠耳蝠会吃鱼,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薄片会不会就是尚未完全消化的鱼鳞呢?

  采访:马杰

  当时我就很激动,因为我只要发现了一片鱼鳞,哪怕是在一个样品里面,或者一个胃容物,或者一份蝙蝠的粪便里头,发现了鱼鳞、鱼鳍或者鱼鼓,我就可以很有信心的继续往下做。

  采访:马杰

  因为那个鱼鳞很好鉴定,表面是银色的,通过显微镜看是发光的,就很容易鉴定,结果我为了证实我的准确性,我还专门请鱼类专家鉴定了一下,而且对照参考书,通过鱼鳞的特征,把那个鱼的种类都给鉴定出来了。最后我分析的结果是(它们)至少吃了三种鱼。

  7、亚洲首例食鱼蝙蝠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美国博物学家艾伦第一次看到这种神秘的生物,就被它们巨大的爪子难住了。

  2002年的九月,通过细小的鱼鳞残片,马杰终于找到了它们吃鱼的确凿物证。

  最令马杰兴奋的是,蝙蝠粪便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鱼,竟然就是他在霞云岭水库看到的宽鳍纳。

  或许此时此刻,那里正上演着不可思议的情景。

  8、来自水库中的超声波

  这天傍晚,一身轻松的马杰带着睡袋,再次来到了僻静的霞云岭水库。

  尽管已经在大足鼠耳蝠粪便中已经找到了鱼鳞,但他并不清楚它们究竟是在何处觅食。

  这一天,他决心在水库边彻夜守候,看看它们究竟会不会到这里活动。

  帐篷支好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就在这时,水面忽然泛起一圈圈的波纹,仔细观察,原来是许多小鱼正不停地跃出水面,如果大足鼠耳蝠在这里取食,或许它们就是最理想的猎物。

  但是,过去的调查显示:大足鼠耳蝠还会吃昆虫,从数据上看,似乎吃昆虫的比例比吃鱼的还要高,那么,它们会不会只是偶尔吃鱼?

  要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搜寻悄无声息的蝙蝠,他最后还是要依靠灵敏的超声探测器。

  他的耐心终于得到回报。经过电脑的处理,录到的超声显示出奇特的波形,从它们的特征可以断定,这正是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信号。这说明大足鼠耳蝠确实在这里活动。

  然而,由于水面又太过宽阔,即使侥幸看到它们急速掠过的身影,也无法看清它们的具体行为。

  那么,它们如何吃鱼的?是自己捕获的?还是像食腐动物那样,以水面上漂浮的死鱼为食?

  尽管马杰认为,它们很可能会自己捕鱼,但是,除非亲眼看到,这一切仍然只是推测。要想彻底揭开所有疑问,见识它们如何使用那双奇特的爪子,仅靠马杰一人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够。

  9、摄制组的困惑

  这一天,应马杰邀请,一支摄制组带着专业的摄影装备,准备搭车赶赴霞云岭。

  这是一趟艰巨的旅程。对于摄制组来说,除非亲眼看到蝙蝠吃鱼的情景,马杰关于蝙蝠会捕鱼的所有推测仍然很值得怀疑。更不用说,摄制组还得在漆黑的夜间用摄影机去追踪惧怕光线的蝙蝠了。

杀手本色: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组图)
借助高速摄影机的帮助,马杰终于有机会反复观察大足鼠耳蝠的行为特征,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行为生态学和神经生物学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大足鼠耳蝠的捕鱼特征作出更精细地解读。

杀手本色: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组图)
大足鼠耳蝠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地捕到鱼,从这张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双爪正紧抓着一条鱼。

  第四集:杀手本色

  摄制组的困惑

  这是一个七十年前的大胆猜测,凭着尖利的巨爪,这种罕见的蝙蝠很可能会吃鱼。

  2002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搜寻,动物学博士马杰,终于从它们的粪便中找到了鱼鳞。但是,迄今为止,还从未有人看到大足鼠耳蝠吃鱼的真实情景,粪便中的鱼鳞又是怎么来的?

  为了得到不容质疑的证据,马杰不得不寻求专业摄制组的帮助,希望用摄影机揭开夜幕下隐藏的真相。

  第一场:唯一的方案——搭建人工棚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种类第二多的庞大类群,在全世界共有一千零一种。

  在北京霞云岭发现的大足鼠耳蝠,不仅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蝙蝠,也是已知的大足鼠耳蝠中最靠北的一个种群。

  据马杰推测,每当夜幕降临,它们都会飞越高山峡谷,来到数十公里内唯一的水源地——霞云岭水库,它们很可能就在这里展开神秘的捕鱼行动。

  在霞云岭,摄制组意识到,拍摄大足鼠耳蝠的工作远比想象的还要困难。就算是在水库蹲守,这里水面最窄处也有二百米,在夜晚根本无法找到蝙蝠的踪影。

  采访:马杰

  现在已经从食性上证实它是吃鱼了,但是它逮鱼是怎么逮的,逮鱼的行为具体的一些细节,我们在野外是很难观察到的,在水面上逮鱼的时候,那个水面相对是比较大的,我们不仅是观察,就连拿探测器来探测都很困难,所以,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模拟,人工模拟那种环境,比方说建一个房子,然后修一个水池,然后把蝙蝠放在里头,在水池里尽可能地模拟它那个生态环境,看它怎么逮鱼。

  2003年七月,在霞云岭乡政府的帮助下,摄制组和马杰把露天实验室的地址选在了村外的山崖下。

  因为蝙蝠都在夜间活动,要进行拍摄,就缺不了电力照明,在这里建棚正好便于架设电缆。

  棚往的搭建必须适宜大足鼠耳蝠的生存,让它们拥有足够的飞行空间,因此,棚子至少需要三米高,四十米长,五米宽,而且中间不能有立拄。

  搭好了架子,他们还要在上面铺设遮阳网,这是保持棚内湿度,让蝙蝠成功存活的关键。

  两天后,棚子完工了,为了让放养的蝙蝠适应拍摄环境,摄制组刻意在棚里打上灯光,并专程给带来了许多小鱼。

  当然,有了鱼并不等于就能拍到蝙蝠的捕鱼行为。在人工环境中,它们会不会正常活动,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第三场:棚内来客——蛇——难以驯服的掠食动物

  这天夜里,摄制组刚刚离开,黑暗中,一个可怕的家伙便悄悄地来到了棚子里。

  (画面:蛇捕捉蝙蝠)

  在夜幕的掩护下,躲在石缝中的蝙蝠毫无还手之力,转眼间,一切都迅速而又干净地结束了。

  第二天,当马杰查看放养的蝙蝠时,在一个阴暗的角落,他忽然看到了这位不速之客。

  天亮以后,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当地人称为“草蛇”的无毒蛇,一大一小,共有两条。从蛇的腹部还能看出被囫囵吞下的整只蝙蝠。好在发现的及时,它们吃掉的蝙蝠应该不多。

  然而,接下来,马杰在棚子里四处搜索,却怎么也找不到蝙蝠的踪影。它们到哪里去了,难道凭空蒸发了?

  仔细查看,棚子的许多连接处都豁开了小口子,或许蝙蝠就是从开口处逃走的。

  它这个前面有一缝,有一缝它就飞出去了。

  今天还是要捉一些然后放进去。

  但是你现在逮了,它如果要跑怎么办?

  今天先逮那么一二十个放进去,然后确实它还跑了,那我回来之后就必须我自己看着了。

  为了早日得到大足鼠耳蝠吃鱼的确凿证据,马杰不仅要修补棚子的漏洞,还得连夜上山捕捉新的大足鼠耳蝠。

  第四场:石缝里的蝙蝠

  一周以后,摄制组来到棚子里,准备进行第一次实地拍摄。这一次,棚子的每个细节都再三检查过,蝙蝠的数目也得到了补充,池里的鱼活得也挺好。接下来就看蝙蝠了。

  可是,他们一等就是三个小时,棚子里却毫无动静。四处搜索也找不到蝙蝠的影子。它们会不会又溜了?

  忽然,摄制组有了新发现——水池下方似乎有东西在活动。

  马杰小心翼翼来到墙角,里面果然有蝙蝠发出的细小声音。根据它们发出的超声特征可以断定:放养的大足鼠耳蝠就藏在石缝里。它们不出来或许是因为灯光太亮。大家商量后决定关掉所有灯光,继续等候。

  (红外摄影)

  然而,他们整整等了一夜,石缝里的蝙蝠始终没有出来。

  两天以后,情况仍未好转。马杰开始担心拍摄计划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如果它们一直躲在洞里不出来,就可能被饿死。

  第五场:地上的死鱼

  第四天,为了不惊扰蝙蝠,摄制组特意在白天到棚里查看情况。

  无意中,他们忽然从地上发现了死鱼。鱼脑袋已经没了踪影,脖颈上还留着明显的伤口。

  从死鱼所在的位置看,它们距离蝙蝠藏身的石缝似乎太远,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蝙蝠干的呢?几天前他们曾在这里看到老鼠的影子,凭它们贪婪的本性,死鱼很可能就是它们的杰作,扔掉鱼头,或许仅仅因为食物来得容易吧。


 通过这次拍摄人们可以第一次清楚的看到了大足鼠耳蝠捕鱼的奇异行为:它们正是用那双著名的爪子划过水面来捕鱼的。

  第七场:棚内飞行

  当天夜里,他们很早就来到棚子里,要亲眼看一看真实的情况。

  这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刚过九点,石缝里便传出了一阵搔动声。

  在第一只的带领下,蝙蝠一只接一只的飞了出来。这正是摄制组渴望看到的第一步。

  经过一阵毫无规律的飞行,它们终于飞到了水池上方。这会不会是捕鱼的先兆呢?它们是要捕鱼吗?

  第六场:模糊的影象——喝水还是捕鱼?

  因为蝙蝠飞的太快,摄影很难跟上它们划过水面的动态。

  调整拍摄角度之后,他们终于到了大足鼠耳蝠在水面上的活动影象。

  然而,回放录象时,他们却发现:画面非常模糊,无法看清蝙蝠的细节。

  如此模糊的影象对揭开它们如何吃鱼的秘密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于是他们决定增家照明亮度,并把快门速度提高到二百分之一秒。

  不久后,他们成功了。初看起来,蝙蝠好象在捕鱼,但仔细看,首先接触水面的并不是那双著名的爪子。

  难道它们是用嘴直接捕鱼?如果真是这样,七十年来人们所有的猜测恐怕都出了差错。

  他们随后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吃鱼的时候竟然也不用爪子。既然从捕鱼到吃鱼,都不用爪子,那么,它们双爪会不会还有别的用途?

  在现有的照明条件下,摄影机的快门速度已经达到极限,无法再提高。于是,他们想到了唯一的出路:采用更专业的高速摄影机来拍摄。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增加照明亮度,让蝙蝠适应更加明亮的拍摄环境。

  第七场:拍摄前的风雨——最后的拍摄能成功吗?

  (字幕:2003年10月)

  2003年10月21日,为了作好高速摄影前的准备工作,摄制组再次来到临时搭建的实验室。

  为在蝙蝠冬眠期到来之前完成拍摄,高速摄影机将按计划在明天黄昏运抵霞云岭。由于拍摄经费非常紧张,所有拍摄必须在一天内全部结束,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错。

  好在棚子里放养的蝙蝠已有两个月。据负责照看的老乡说,蝙蝠的活动很正常,似乎已经适应了明亮的灯光环境。

  然而,刚到中午摄制组的好心情很快就被打断了。

  突如其来的寒流,带来了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

  风越刮越大,临时搭建的棚子在风中摇晃的很厉害。

  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气温就明显降到了摄氏十度以下,遇上这样的坏天气,棚子里的蝙蝠也完全没了动静。

  更要命的是,不仅高速摄影机早在十天前就已预定,而且随着秋天的来临,天气只会继续变冷,拍摄计划没有更改的余地。


 无比灵巧的双翼、精密的回声定位,加上快如闪电的猎杀本领,在自然界,也许再也找不出可与之媲美的精彩瞬间。

  第八场:高速摄影机抵达霞云岭

  (字幕:第二天)

  幸运的是,第二天傍晚,就在高速摄影装备抵达霞云岭的时候,大风停下了。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高速摄像的特殊设备,与普通摄像机不同,这套设备不是把图象直接记录在磁带上,而是通过电脑硬盘进行循环存储,只要接上电源,摄影机就处于拍摄状态,这对拍摄蝙蝠非常有利,他们再也无须为何时开机而苦恼,只要对好摄影的角度就可以。

  有了过去失败的教训,这一次,为了拍到清晰的画面,棚子里的灯光已增加到四千瓦,摄影机的快门速度也提到了250分之一秒。

  可是,昨天的寒流却在这时显露了它的后果,气温降到了摄食五度,非常寒冷,完全看不到蝙蝠活动的迹象。

  所有人都不得不穿上了厚厚的冬装耐心等候。

  第九场:杀手本色——奇异的捕鱼行为

  凌晨两点,情况终于有了转机。

  借助红外摄影机的帮助,他们发现石缝中的蝙蝠迈着奇怪的步子出动了。

  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刚刚起飞的蝙蝠不能受到任何惊扰,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等待着。

  随着蝙蝠来到水面上,通过现场控制台的放慢之后,大家终于看清了大足鼠耳蝠飞行的所有细节。

  不久之后,蝙蝠开始了第二波飞行。

  从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池里的鱼似乎非常惧怕这些会飞的生物。

  紧接着,设置组终于拍到了蝙蝠入水的画面。

  初看上去,蝙蝠像是要捕鱼,但仔细看,它们原来是在一边飞行,一边喝水。摄制组最早录到的模糊画面很可能就和这次一样,并不是捕鱼,而是在喝水。

  十分钟后,蝙蝠又来到了水池上方。

  通过慢放处理,他们终于清楚地看到大足鼠耳蝠的爪子在水面上溅起的巨大水花。

  为了得到更清楚的画面,他们把摄影机挪到了水池的边缘。

  从回放的画面可以看到,这只蝙蝠的爪子似乎抓着一个东西。

  看来摄制组很有可能用摄影机证实大足鼠耳蝠到底会不会捕鱼。

  凌晨四点,他们终于拍到渴望已久的画面。

  这一次,鱼的轮廓很明显,已经足以证实大足鼠耳蝠会用双爪自己捕鱼。

  不久之后他们又拍到了一个奇怪的画面。蝙蝠捕鱼的画面,看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刻。

  不到零点二秒的时间,它们便迅速完成了所有动作。

  通过回放画面,最关键的细节终于显现出来:这是一条被牢牢抓住的鱼。不仅如此,就在这幅画面上,居然还有一条鱼。原来,这个家伙一次就捞了两条鱼,只是其中的一条侥幸逃脱了。

  至此,摄制组终于通过无可辩驳的画面,第一次证实了大足鼠耳蝠会用它们尖利的双爪来捕鱼。

  第十场:不可思议的回声定位机制

  通过现场的录音分析,马杰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飞行中,会发出一连窜人耳无法听到的、每妙高达数百次的超声波,这正是它们能在短短几毫秒时间内锁定水面目标的关键所在。

  从它们诡异的姿势可以看到,它们与依靠视力的猛禽不同,不是向下抓取,而是利用回声定位,展开尖利的爪子,划过水面,捕获猎物。

  采访:马杰

  它在水面滑行的距离可能就十厘米,很难想象它在几毫秒的时间之内,就做出一个反应,做出一个捕鱼的动作,这是用人工目前来说用雷达系统可能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小小的动物,就二十多克,它的大脑占身体的部分可能就很小,就几十分之一那么大一个部件,它在那么有限的一个空间,那么短的距离,把鱼抓起来,就说明它这个回声定位系统是相当发达的。

  水面任何的细微动静都逃不过它们灵敏的耳朵。

  伴随着越来越密的奇特声波,那些冒险接近水面的家伙,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它们猎杀的目标,生与死在顷刻间便得出答案。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隐秘世界。

  清晰的影象不仅让马杰的研究得到充分肯定,还为七十年来人们关于大足鼠耳蝠的所有猜测找到了无可辩驳的答案。 [新浪]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