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2-10
本报济南12月6日电 (记者魏东 通讯员安静 郭光)桑树品种的繁育一般是通过传统的嫁接技术来完成,但采用嫁接技术不仅费工费力,而且育苗成本很高。记者今天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了解到,该所课题组应用人工三倍体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可扦插桑树新品种鲁插1号。业内专家称,以扦插育苗替代嫁接育苗,是我国在桑树育苗方面的一次重要革新,显著提高了育苗效率,进一步降低了育苗成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和贸易国,茧丝绸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的若干地区,养蚕已成为地方农村的支柱产业。桑叶是家蚕的饲料,桑树叶质对蚕体强健性及茧质、种质乃至丝质和产量有很大影响。可扦插桑树新品种鲁插1号叶片厚大,叶质优良,产叶量高,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桑黄化型萎缩病能力,而且抗寒性强、发根力强,尤其适宜硬枝扦插,培育简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还首创了桑树日光温床下通风倒催根技术,使扦插育苗成活率大大提高。
据品种选育人陈传杰介绍,扦插桑树新品种鲁插1号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品种已推广700公顷,获经济效益1213万元。在新品种的繁育推广过程中,一批育苗专业户也应运而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繁苗、育苗能力。由于育苗成本相对低廉,更激发了养蚕户大面积养蚕的积极性。
通过提高桑树品种的叶质来提高茧、丝、绸的质量,一直是国内外桑树育种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可扦插桑树新品种的问世,将为我国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蚕丝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11月17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担的“优质高产可扦插桑树新品种鲁插1号选育”项目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科技日报]
相关报道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本报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瞿剑)我国农业及生物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今天在京通过国家验收。担任验收委员会两位主任之一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称,该工程是我国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能力建设的重大进步和标志性工程,它的验收也为“十五”以来部署的重大科学工程建设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工程的建成,使我国具备了世界水平的大规模、高通量和高效率开展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研究的现代化设施,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农作物基因资源分子鉴定、基因克隆、农作物分子育种的科技创新能力,使我国种质资源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由张晓强和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担任主任、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担任副主任的高规格验收委员会认为,该工程“项目规定的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已具备年构建指纹图谱8000份以上(原指标5000份)、鉴定基因资源材料15万份次以上(原指标10万份次)、分离和测序出序列标签(EST)12万条以上(原指标5000条)、克隆和功能验证重要基因8个以上(原指标1个)的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质量合格,运行良好,开放共享度高,成效显著,使我国具有了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研究核心设施和技术平台”。
据该工程依托单位中国农科院介绍,工程总投资1.7亿余元,2005年竣工并投入试运行。自投入使用以来,创新管理运行机制,聚集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全面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和资源的开放共享,每年接纳客座研究人员近500人,主要仪器设备实现24小时运行,共享率超过90%,为国内外提供各类分析测试服务 50万余次,提供技术咨询5万多次,每年向60万人次提供资源信息服务,向全国1000余个单位提供农作物优异种质/亲本4万余份。
工程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需求,获得了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利用、小麦品质评价体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高产抗虫三系杂交棉、高产大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审定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新品种95个,获新品种权26个;申请专利158 项,获授权专利8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958篇,其中SCI收录543篇,出版著作131部。工程已建设成为我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学科发展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