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7-08
深蓝的海底泛起泥沙,一只硕大灵巧的“手”在这片浑浊中捞起一个瓶子缓缓放入一个筐中,这是蛟龙号在7000多米深海底部拍摄的画面。在这一片洋底中,时而有海洋生物在游走,时而是一片静谧的蓝色,时而是一片昏黄。这就是人类开辟的海底作业新天地,中国人抵达的大洋新深度。
起步略晚 起点制高
海洋是众多未知领域中最为人类所关注的,开发海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世界各国追寻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科学考察为目的,世界上已有5个国家研制出了载人深潜器并进行海底作业。如美国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该载人潜水器可到4500米的深海,至今已进行过近5000次下潜。1989年,日本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
在世界载人深潜器探索海洋不断掀起新高潮之时,中国在此领域仍是一片空白。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曾表示,他在1991年就曾提出研制载人深潜器计划,但由于多种因素,研制计划搁浅。直至2001年,中国获得东太平洋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国内相关领域与部门达成研发载人深潜器共识。2002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得到批复。此时,我国已经成功研制6000米级的无人自治水下机器人,3500米级和4000米级带缆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也已开展。正是有了这些高技术高水平的支撑,为获得更宽泛的科研范围,中国将蛟龙号一步到位,研制深度目标直接定位在7000米。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外形像一条鲨鱼,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X的四个方向各有1个导管推力器,这是蛟龙号的出厂模样。2007年,中国完全研制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2009年8月,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第一次出海参加了1000米级海试;2010年,蛟龙号奔赴中国南海,取得3000米级海试成功;2011年7月,蛟龙号顺利下潜至5000米;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突破7000米深度,刷新载人深潜器的海底作业深度。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表示,潜水器的海试每次有不同的难度。前期主要为克服由于缺乏设计和操作经验造成的困难,后期偏重于深度潜水器本身所具有的一些问题。
在各海试阶段,中国获得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断排除技术故障,蛟龙号得到了逐步完善;获取稀有的海底生物,科学家们能更有效地探索海洋世界;多番下潜的海试,中国潜航员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突破7000米深度,证明蛟龙号拥有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这标志着中国载人潜水器技术已经成熟,中国已经步入海洋科学考察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前端。
运营在望 期许万米
在完成7000米级海试之后,蛟龙号还将等待专家的评估,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崔维成表示,对于应用型的载人潜水器来说,深度只是表示它能去的作业区域大而已,对于需要应用它的科学家而言,更关心的是在某一深度是否能完成预期的作业任务。因此,今后蛟龙号还将提高作业能力并降低其使用成本。此外,从应用角度而言,中国同样需要完成许多基础工作,如建造一艘专门使用的母船,培养训练专业操作和维护队伍等。“有了蛟龙号,我们算是挤进了世界载人深潜‘高技术俱乐部’。成功实现了主要设备的国产化,中国才能被称为这个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崔维成说,“最终,我们要做出1万1千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在海洋最深处的海底自由航行、作业,这样,中国就真正成为了载人深潜发达国家。”
“天涯咫尺,科技让深深的海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距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在一篇日志里这样写道,“明天会依然忙碌,因为更多的技术挑战、更多的应用需求在等待着我们。”十年磨一剑,中国的载人深潜器已为世界创下一个新纪录,中国的海洋探索者们还在不断前进,寻求新的突破。世界的目光关注着中国,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十年中国创造新纪录。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领导说搞就搞出来了”:蛟龙号成功下潜7000米 向海洋强国迈进
蛟龙”号深潜成功突破7000米 在海底祝福“神舟九号”未同航天员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