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7-31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乔地)从低产油田注水井中,把半衰期不到6小时的同位素锝-99m注射进去,在数千米井下方圆几百米范围内,就像给人体做“钡透”一样,能看清一次开采剩下的石油。然后,通过注水方法把石油驱赶出来,进行二次分离、收集,实现原油的增产增收。6月25日,河南省科学院宣布,他们完成的“同位素石油测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大庆、胜利、中原等16家大中型油田中应用以来,增产原油1300多万吨,折合人民币631亿元。
我国油田多属于低产油田,二次开采更为重要,特别是随着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通过注水增加地层压力,以水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但注水的实施,首先需要确定地下石油分布、油层位置及注水量,否则将直接影响采油效率。
国外对此类技术封锁严厉,国内过去多凭经验进行。河南省科学院研究人员先后与11家科研机构、大学及油田联合攻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16个专项计划支持下,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冲中子双谱饱和度测井新方法,发明了C/O和地层宏观俘获截面的双参数同时测量新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创建了中子寿命谱技术,实现了井周三维中子寿命成像,提高了油水界面定位的准确性;首次将高核纯度的锝-99m用于石油测井,开发了高活度、低污染、高效率的同位素示踪剂,有效降低了采油测井环境成本;开发了以中子寿命谱技术为核心的套后放射性组合测井装备,提高了测井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同位素石油测井关键技术”实现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原油的挖潜,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拓展了老油田可持续开采的新途径。
王乃彦、潘自强、康玉柱、吴养洁等院士一致认为,该成果提出的技术创新及发明居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日报》(2012-7-3 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