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昆:忠诚科学真理的学术“铁汉”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7-10
听到黄昆先生逝世,有些突然。虽然他已86岁高龄,然而,就在3年前,因为最高科技奖采访他时,83岁的黄昆仍是一个思维敏捷、精神尚可的老人。在位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办公室里,他头戴一顶蓝帽子,身着中山装,阳光穿过窗户洒满一地。我和黄昆先生“面对面”一谈就是一个小时。 接受采访条件“苛刻” 黄昆夫妇真实,真实得让人有点难以接受。那次采访,是在记者的百般争取下迅速进行的,虽然他答应采访,但只能给一个多小时;虽然应允记者去他家,但却只能看不能问,“否则无法向夫人交代”,条件极其“苛刻”。 你能想象你在他家只呆了约摸十分钟,而且只能站着,十分钟的采访变成了无声的“参观”吗?他的家就在中关村,前任最高科技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就离他家不远。黄昆家居简朴,家具简单,而始终坐在沙发上的黄昆夫妇却在翻阅着报纸。“如今的报纸太厚了,翻起来比看还难”,这是家庭采访中黄昆所说的唯一的一句话。 风雨一生晚年宁静 黄昆的夫人李爱扶更“绝”。“请尊重我的隐私权”,那次,我刚想开口问问半个世纪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轻的她从英国远渡重洋来中国和黄昆喜结连理,是什么使他们携手共度风风雨雨。一句话把嘴封住后,他们夫妇俩随意地翻看报纸,一言不发。总算开口了,就只有一句话:“我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走?” 事后以至今天,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对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晚年已经别无他求,只求一份宁静,这点要求不算高。而作为英国人的李爱扶,更是具有强烈的自尊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她家里,就看到了一些相框或者悬挂在墙上、书柜里的字词,好几张照片上都是英国小男孩,告诉人们这位主人“特殊”的文化背景。 上课“不错”桃李芬芳 吴大猷、莫特、玻恩、杨振宁等人对黄昆一生都有过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不少人都知道黄昆在上世纪70年代末能够重新走上科研岗 位,焕发科研第二春,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过问,这段经历甚至写进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因此我故意问他:“谁对您的一生影响最大?” 你猜猜他怎么回答?“我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他异常坦率,“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太大的天赋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过去教学时,大家评论我课上得还不错,我也认为是下了功夫的,但就是对一个个学生不太关心。因为我认为上课也是培养人,讲课是我的责任,我尽自己很大的努力。”就是这样一个对学生不太关心的人,却培养出了好几位院士:夏建白、甘子钊、朱邦芬等等。 个性很强“默默无闻” 黄昆的个性很强:“我过去曾经迷信天才,水平跟我差不多的,我觉得他勉强能做物理工作;比我差的,就认为一钱不值;比我好的,就觉得不得了。”我想,一位普普通通院士的逝世,在社会上无法引起任何“骚动”。但这位黄昆不同,他是2000年以来7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第一位离开人世的专家。而这位获奖者,却离公众是那么远,始终“默默无闻”,甚至到了离奇的程度。这样的人物反而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新华社记者李斌(新华社上午供本报专稿) [新民晚报] 相关 上海物理学家追忆黄昆院士 专业领域开山鼻祖 黄昆院士 他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很少有中国科学家的官方简历上能获得如此高度的评价;他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上海物理学家都如是说。追忆这位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界的“开山鼻祖”,敬重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个物理界偶像的朴素往事。 专业领域开山鼻祖 1956年暑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5所高校联合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和谢希德分别担任正副主任,主持开创了我国的半导体物理教育事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沈学础读书时用的教材,便是黄昆和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他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见黄昆院士的时间:“那是1962年的全国半导体会议,我随谢希德先生前往。黄昆当时穿着退了色的旧棉袄,我心里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昆?” 生活质量标准简单 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就是如此简单。沈学础还记得,1988年,沈学础和黄昆同在上海参加学术会议,某天,与会者大多外出游览,旅馆里仅他们二人在看文献。沈学础招待黄昆吃晚饭,黄昆的要求非常简单,尽量点素菜,按最便宜的点就好,饭多盛了一小碗,他坚持要退回去。“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大科学家心里对粮食的珍惜。”对待学生,他又变得非常慷慨。上世纪60年代初物资供应很紧张,黄昆在北大教课,经常将自己的牛奶让给体弱的年轻同事喝。 治学做人要求严格 “然而在学术上,他对自己、对同事要求很高,以致近乎苛刻。他看科学问题的眼光非常犀利,发现问题马上指出。所以给他汇报课题、汇报研究结果,一定要做足功课才行,否则黄昆院士会直言不讳地告诉你:‘我没有听懂。’意思是你阐述得不清楚或者有错误,请再来一遍。”作为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同事,沈学础院士和王迅院士都对黄昆的严谨印象深刻。中科院院士、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家、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王迅回忆说,黄昆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上世纪80年代刚实行个人所得税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工资超过了起征点,主动向税务部门提出。 学术成就有口皆碑 黄昆院士的学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很著名。“我们第一次深入接触,是1982年一起去法国参加半导体会议,在会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外很多科学家都对他非常尊敬。”沈学础深有感触地说,尤其是黄昆在固体中微观量子态杂化方面提出的预言,是固体量子论的重大命题,50多年来一直是固体物理领域最为活跃和重要的课题之一。作为年轻一代的物理学家,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陆 日方教授虽然没有和黄昆直接打过交道,“但是黄昆院士在整个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领域的贡献之大,是有口皆碑的。”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新民晚报] 北大师生祭拜黄昆 物理大楼变灵堂 昨天(7月8日),北京大学师生在物理大楼为黄昆先生设灵堂。一天之内,有200多位师生来这个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凭吊。 -治学:低调闻名世界 提起先生在学术界的成就,曾一起共事的张树霖教授说:“我们称他为‘国际知名专家’决不是凭空而来的。先生为人非常低调,国外知道,国内不知道。” 让张树霖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是,16年前,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物理系主任对他说:“我把黄昆先生的书和《圣经》一起放在床头。” -治家:英国妻子“爱夫” 退休教师刘尊孝是黄先生的学生,他说:“先生的待遇是比较高的,但他生活很简朴,余下的钱全部交做党费,他的英国妻子李爱扶对此也很支持。因为她的名字叫‘爱扶’,我们都叫她‘爱夫模范’。” -做人:“让”房给年轻人 先做学生,后成同事,陈辰嘉教授提起与先生的交往十分感慨。她说:“黄先生与年轻人在一起配合得很默契,我们也没有畏畏缩缩的感觉。我最感动的是,1961年我结婚时,单位分房很困难。黄先生暑假或每次出门都会把钥匙给我,让我住一阵。” [北京晨报]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