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4-28
在罗布泊与世隔绝这10天
-文/本报记者 李秀峰-图/本报记者 王士俊
“寻找彭加木 生死罗布泊”科考探险活动已经结束,10天里,我们体验过生死瞬间,领略过人情冷暖;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有人精神崩溃了,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强;我们狂欢过,我们痛哭过;我们也为琐事动过“武”,也曾放浪沙漠尽情“裸奔”。人性的光明与灰暗,人生的遭遇和历练,都浓缩在这短短的10天里。当我们走出沙漠,踏上坚实的土地时,我们都流下了热泪。如果有个别人认为我们这次探险是“旅游”、“作秀”,我们只想说:没到过罗布泊的人,是很难理解我们的经历,很难有这种感情的。
这次科学探险,有许多刻骨铭心的经历,可以说,10天时间对于每位探险队员来说,都是永生难忘的。近日,我们将陆续把这种身心的双重体验汇报给读者。
回忆罗布泊与世隔绝这10天,几位大连籍志愿者不约而同说了同样的话:“再也不想去那个地方了,但这样的经历,人生能有几回!”
无人区里的经历远比我们写出来的要险得多,当时,因为害怕单位、家人、朋友、同事担心,大家约好了不讲“真话”,只是报道探险科考的过程。现在,当我们全部平安地走出罗布泊,可以松一口气时,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也可以告诉大家了。
棉被铺路,肩扛手推
一道沙丘过了1个半小时
因为临时变故,探险队需要在第一时间到达发现神秘干尸的第一现场,队员们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在4月15日这一天冒险进入地形极其险恶的库姆塔格沙漠,实现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库姆塔格沙漠穿行。
穿过神秘的魔鬼城雅丹,就看到了罗布泊地区内的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高达50多米的沙丘,“罗布泊第一导”吴仕广告诉大家,穿过这座沙丘,就是库姆塔格沙漠了。
性能优越的越野车在此地完全没有了优势。因为沙丘地表柔软,再加上接近于直角的坡度,几乎所有的车辆都无法正常越过沙丘。费了半天劲,才有两辆汽车如老牛一样“爬”过了沙丘,而其余的6辆汽车,即使使出全身的劲,也无济于事。
这个时候,只得依靠最原始的人力了。探险队员不由自主全下了车,所有的司机也都提着铁锹走到前面开道。他们用铁锹将前面的路面铲平拍平,实在无法整平的地方,则全部垫上了随车携带的棉被。
路铺平后,在司机师傅的指挥下,探险队员开始推车。由于每辆车内都载有大量的行李给养,加上险峻的坡度,大家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车仍是一动不动。“怎么办?”大家想了半天,干脆将汽车上的东西全部卸下,开始推空车。其实,与其说是“推”,还不如说是“扛”,6辆汽车,全部靠大家肩扛手推,沿着棉被铺成的“路”,一寸寸“扛”着走,终于抵达沙丘上时,已经是1个半小时后了。
一脚刹车踩下去
越野车离沙崖仅10厘米
总算顺利通过了第一道难关。所有的越野车更加小心翼翼,哪知道,更惊险的场面出现了——
由于沙漠中色彩单一,视野所见,除了蓝的天,就是黄的地,没有任何参照物。每辆越野车必须紧紧跟在前一辆车后面,才不至于掉队。通过第一道沙丘后,本报摄影记者王士俊大哥所乘坐的5号车加大马力,准备追赶前面的车辆,不知道险情就在前方。
由于从来没到过库姆塔格沙漠,5号车的司机对沙漠中的地形并不熟悉,正当他全力冲刺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前面的沙漠似乎断层了。当时,坐在汽车副驾驶位置的王士俊发出了一声“啊”的惊呼,或许是他的喊声惊醒了司机,司机也立即踩了刹车,汽车在滑行了一段距离后,终于停住了。而汽车停车的地方,其前轱辘距沙丘断层处仅有10厘米左右的距离!车内的所有人都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
坐在头车的我和大连日报记者吕文正迅速冲下车,跑到5号车前。只见沙丘断层处虽然只有不到20米高,其坡度却近90度,说其是“沙崖”并不过分,如果汽车掉到下面,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此时,一向处事优哉游哉的士俊大哥已经吓傻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与吕文正见他这样,努力想说笑话逗他。哪知平时和蔼的士俊大哥冲着我们俩大吼大骂起来,完全没有了“长者”风范。因为那一刻,死亡距离他只有10厘米!
事后,士俊大哥告诉我,出事的当时,他想到的是如果车子栽到崖下,也许不至于立即丧命,但受伤是肯定的。而在罗布泊这个地方,整个地面都是沙子,汽车每行驶1公里,就要花费10来分钟。如果陷到里面,就不知道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将伤者从沙崖处“倒腾”到有人烟的地方,起码得一两天时间,那时候,就是人没摔死,也“折腾”死了……
而在当时,大家根本来不及后怕,马上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5号车离开“沙崖”。因为车轱辘距离崖边太近,人根本无法站在车前将汽车推离“沙崖”。没有办法,5号车的司机只得依靠铁锹,一锹锹将汽车前方直上直下的“沙崖”铲成斜坡。然后,他凭着高超的驾驶技术,从“沙崖”上将车缓缓开了下来。
[《大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