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20
自从1986年考入西安交大以后,从大学到博士毕业,袁海文不敢有一丝松懈,10年的时间打造了他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他也特别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他说,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数学,并慢慢的从乐趣中看到可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创造财富,以后他一路学下来,边科研边动手,很多项目在完成科研的同时就已经被应用到实际中。
-专家简介
袁海文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检测系系主任,教授。北京电力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测试与仪表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自控分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电气工程专委会委员。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称号。参与完成的空气介质电弧的测试、仿真、调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0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的选题来自实际
北京科技报:请您介绍一下您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内容及其成就?
袁海文:我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在基础科学研究和纵向科技方面,都参加了一些项目的研究,特别在电力电子装置及其新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较多,这得益于新星计划依托项目。2001年开始,结合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工作,我开始对基于MOSFET的大功率开关功放设计中涉及到的深层次技术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几条需要研究解决的共性技术基础问题,申请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B类项目并获得资助。项目实施期间,在高载波频率大功率开关放大器设计中基于MOSFET的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大吨位电磁振动台和大功率测地电源之中,超过了新星计划中仅仅研制原理样机的设定目标。
在这一领域,以开关功率放大器这一典型的电力电子装置为依托,进行了一些创新。作为分项技术总负责人,为学校承担的国防九五预研重点项目(总经费1180万)“四综合环境实验系统”研制了国内首台40千瓦开关功率放大器。作为项目负责人,为国家电力科学院,研制出20KW大功率低失真测地电源。作为技术负责人研制成功大功率小纹波可调直流励磁电源,在国防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得到采用,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
这些科技项目,尤其是横向科技合作项目,绝大多数是工程实际中的技术瓶颈或者技术难题。
北京科技报:同您的交谈中,感觉到您非常注重工程实践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项目?
袁海文:作为一名以从事应用科学为主的高等学校教师,我非常注意把自己在基础研究中的有关积累应用于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自从获得新星计划资助以来,我就有意加强与外界工厂企业和公司的横向科技联系与科技合作,作为负责人,我们累计承担了横向科技合作项目16项,其中,经费30万元以上的有5项,100万元以上的有1项。到目前为止,有13项已经顺利完成。
另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我还参与完成其他老师负责的30万元以上的大型横向科技合作项目2项。这其中,代表性的有2002年和2004年为中航601所分别完成了两类不同的飞机综调检测装置,在国家重点型号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2003年,应用电力电子最新技术,为国家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20KW高精度20—5000HZ交流正弦750伏测地电源,该电源在国家的电力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齐齐哈尔电网、保定电网、沈阳电网和吉林电网的地网和电力系统参数测试中,测试结果的信噪比提高了40dB,极大地提高了测试精度。
对于工程学科来讲,重要的不只是出论文
袁海文曾三次前往国外进行合作、交流、参观和访问,这不仅提高了他同国际同行的合作水平,并且他有了很深的感触。
袁海文说,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面对面地接触到世界上许多顶级的科学家、专家。初步了解了他们在做什么,如何在做工作。他们对于学术交流非常重视,对于许多学术问题进行认真甚至激烈的讨论,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直到弄懂为止,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袁海文认为:学校的教授中应该有一大批能进行国际合作的人才,他们不仅在国内有名,而且应在国际上有名;对于工程学科来讲,重要的不是他们只是出论文,更应该做出一些在工程领域中带有源头创新的技术成果,在世界上有影响,在国内则是实实在在地对国民经济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参与这种国际合作有助于培养出一大批重实效、能力强、国际化的人才梯队。同时参与其中的研究生极有可能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并获得很好的发展前途。
2005年袁海文随同学校组织的代表团前往德国Paderborn大学参观访问,洽谈合作事宜,访谈期间,德国教授与企业、公司非常紧密的联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们的许多研究工作来源于生产实际,在技术水平、研究水平上处于领先位置,因此,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高。他们的大学、研究所、工厂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总的感受是,大学解决如何设计及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所负责解决生产与制造中的关键问题,工厂则完成生产与制造。”
一本少年读物引导他走向科学
袁海文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很典型的陕西人,朴实、倔强,他说,小时候自己心中就有个目标:当一个科学家,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
因为出生在农村,16岁以前的袁海文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也没有更多的书可看,惟一的是在城里上班的父亲每次回来,都给他带回一本中国少年报,父亲没想到就是这本读物让袁海文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是里面那些有关科普的知识,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看他这么喜欢,以后什么科学画报、少年画报等刊物,只要能买到,就全给他带回来。
袁海文说:“这些报刊不光影响了我,就连村里的其他10几个小孩,都被我带动了。从那时开始,我就迷上了数学,而令我感动的是我的启萌老师,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老师的水平不高,有些问题甚至解答不了,但是他始终在鼓励你。”
袁海文说他前面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很顺,这都得益于来自各个方面对他的关怀,记得刚刚毕业来到北航那年,由于当时学校条件还很差,好不容易申请来了科研项目,却连个计算机都没有,是当时的系主任李行善教授把自己的一台286借给了他,而系里主管行政的马军书记则总是从宏观的研究方向上为自己提供思路,这种来自精神上的激励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