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27
爱因斯坦
-文/本报记者 董毅然 冯静 于彤
一生热爱音乐,拒绝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邀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整个二十世纪,相对论光环之下的爱因斯坦由人而神,成为人们眼中长相奇特、性格古怪的科学天才。然而,隐藏在符号化脸孔之后的爱因斯坦其实是个集合多重社会角色、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物理之外,他的许多侧面不为人知。
执著的小提琴、钢琴演奏者
2005年5月21日下午,首都博物馆多功能厅的弧形舞台上,温暖朦胧的灯光投射在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的外国人身上,他们斜偏的下巴夹着闪烁木器光泽的小提琴,一张一弛的右手拉出饱满圆润的莫扎特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这里即将开始的并非是一场音乐会,而是由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等三家单位组织的一次科学前沿报告会,主讲人是牛津大学实验物理教授布赖恩·福斯特先生,演讲主题是《超弦之音———琴迷爱因斯坦》。而小提琴演奏家杰克·理贝克演奏的乐曲正是爱因斯坦最喜爱的巴赫和莫扎特的小提琴曲。
随后的报告中,布赖恩教授告诉大家:“曾有人说过:‘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如果不会拉小提琴,可能不会想出相对论。小提琴有一个在小空间里的宇宙’……”
音乐对爱因斯坦的研究和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主编方在庆先生介绍,爱因斯坦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在他阅读康德的哲学著作同时也发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从此坚持自学小提琴,小提琴也成为他最喜欢的乐器。
爱因斯坦对音乐抱有一种谨慎的尊重,迟暮之年,当抖动的手已经无法如从前一样灵活地拉小提琴时,他就更多地选择弹钢琴。一位朋友想把一把名贵的小提琴送给他,他却表示“我知道我现在的演奏水平”,于是婉言谢绝。
爱因斯坦的演奏水平外界评论尚有争议,有的人认为他的演奏相当了不起。也有些人认为爱因斯坦的演奏水平一般,这大多来自专业音乐家,可惜爱因斯坦演奏录音几无存世。爱因斯坦对音乐的重视与情感,甚至延续到子女的教育当中。他曾对儿子说,“你应该去音乐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爱因斯坦对很多音乐家及其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最喜欢的音乐家是巴赫和莫扎特,他认为巴赫音乐的典型特征是典雅,而莫扎特则非常优美,相对而言,贝多芬的音乐“过于强烈”。
“不少科学家喜爱巴赫的音乐,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对音乐造诣颇深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前所长胡亚东先生说,“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这其中包含很多数学规则。巴赫音乐的特点就在于,他音乐思维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而且严格符合了数学的规则。有人说他已经直接用音乐来诠释数学了。很多科学家喜爱他的作品可能也与此有关,爱因斯坦也是这样。”
英国科学史家阿瑟·米勒在他那本畅销书《爱因斯坦 毕加索》中,将两人加以对比研究,发现两个人都是在二十五、六岁前后做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当时的他们又都远离学术中心,没有名家指导,更没有多少研究资料可以参照。书作者认为,对于爱因斯坦而言,音乐的结构与节奏和物理学中的结构和节奏可以相互比较,并从中获得启发。不过,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音乐对爱因斯坦理论的形成有什么样的直接影响,仍然没有定论。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常常将音乐作为集中精力思考某个科学问题的手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怀疑者
在《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书中,还披露了一段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交往的轶事,从前鲜为人知。“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可能是同时代的两个最有名的犹太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改变当代和未来。这两位巨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原来,共同的反战立场曾将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联系在一起,在两人合写的小册子《为什么战争?》中,曾稍微透露彼此之间的情感,但爱因斯坦内心里对佛罗伊德的学说并不相信,甚至还有些直觉的反感。
弗洛伊德曾于1927年1月17日给爱因斯坦写信,希望给他做心理分析,爱因斯坦草拟的回信中表示:“我很遗憾不能满足您的愿望,因为我愿意在一个还未被分析的暗处呆着。”不过,这封回信是否发出无法确证。
1928年2月15日,《精神分析教育学期刊》的编辑门格博士和作家茨威格给许多著名人物写信,号召他们支持弗洛伊德获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在给门格的回信中说,“出于对弗洛伊德的杰出成就的敬慕,我决定不介入目前的状态”。
爱因斯坦在1949年的一封信中含蓄地批评了弗洛伊德:“这位老人有着……敏锐的想象力,除去常常对自己的思想太迷信,他是不会为任何幻觉所迷惑的。”
方在庆研究员认为,从以上资料可以明显看出,爱因斯坦并不相信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其他一些在他看来非理性的东西。
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手
“认为爱因斯坦是纯粹理论物理学家的观念根深蒂固,其实爱因斯坦对实际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方在庆告诉本报记者,“爱因斯坦从小生长在一个被技术包围的氛围之中,在专利局的工作经历加深了他对技术细节的爱好。”
爱因斯坦“动手”的例子并不少见。方在庆研究员介绍说,在爱因斯坦来到柏林两年之后的1916年,也就是说在“一战”正酣之际,爱因斯坦在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水波和飞行的基本原理》一文。基于这一研究,他与其他人一起提出应给飞机装上一种新型的螺旋桨。这项建议被德国军方采用,而他却并不知情。也是在这一阶段,爱因斯坦参与了球形陀螺的研究工作。
可能没人想过爱因斯坦会与冰箱有什么联系,事实上他在冰箱制冷技术方面也有创见,并申请了专利。在柏林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由于广义相对论的验证需要天文学家的帮助,爱因斯坦也常与天文学家们讨论,并积极筹款购买天文仪器。
1908年前后,爱因斯坦与哈比希特兄弟共同开发了一个电容放大器。在爱因斯坦的书信中,这个测量仪器常常被称为“我们的小机器”。为了测量出极弱的电流,该电容放大器把电压扩大上万倍。1920年前后,盖拉赫曾用这个测量仪器测出了金属的接触电压。后来这一研究也从试验上确认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
据统计,爱因斯坦和西拉德合作申请了很多专利,其中8个是向德国、6个是向英国、1个是向美国。除了向英国申请的两个外,其余的都获得了批准。其中向德国申请的专利,都是在他离开德国后获准的。
“所以,说爱因斯坦是个实验的高手其实并不为过。”方在庆研究员肯定地说。
(本文所使用的爱因斯坦生平事迹资料部分选自《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最新出版,特此致谢)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