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6-28
文/杨文利
一张温和的圆脸,一副大大的眼镜和一身朴素的衣着,衬托出她质朴的书卷气。她说话爽快,透着干练与精明。
她叫张芬红。这位30多岁的女性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领导着一个50余人的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她创办合肥开尔纳米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仅仅6年时间,公司已经成为国内陶瓷纳米粉体材料的领军企业,其产品50%出口。
不希望产品都出口
虽然明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2亿元,但张芬红并不为此感到兴奋。因为她并不希望公司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毕竟粉体材料是整个纳米产业链中最低端的产品。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在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方面滞后,使该公司生产的粉体材料在国内市场的容量非常有限。
2002年,张芬红率领的团队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生产纳米陶瓷粉体材料,这种新工艺不但大大提高了粉体材料的单位生产量,而且成本低、质量稳定,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如今,公司共申请了9项国家专利,已经研制成功氮化硅、碳化硅、氮化铝及纳米氮化钛等新型纳米粉体,并形成产业化,这里还是目前世界惟一的纳米级氮化钛粉体产业化基地。
张芬红说,纳米陶瓷粉体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金属、橡胶、石墨、化工、航空、军工及相关高分子材料中,应该说,每一个领域如果打开一个缺口,其市场前景都是非常可观的。
国内纳米应用与产业化差距大
“发达国家在纳米粉体材料应用方面的研发投入非常大,往往6个月左右就能有一个新产品问世。”张芬红说,现在,国际市场纳米粉体材料的价格是每公斤2000元,每个月开尔公司销往美国、韩国、欧洲等地的粉体材料有1.5吨。
让张芬红颇为感慨的是,美国一家公司用开尔公司生产的纳米粉体材料,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聚酯瓶,具有高抗冲击性能、高强度、耐热性、高抗压强度、高透明度和良好机械加工性等优点,而且成本低廉,可回收再利用。目前这种新产品已经申请了国际专利。
据记者了解,新型纳米聚酯瓶全球每年新增需求量是90万吨,2005年全球塑料啤酒瓶市场的年需求量已达到300亿只。
“对比一下国内,我们在纳米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差距还很大。” 张芬红希望国内不只有粉体材料,而是更多更广泛的市场应用。
虽然开尔公司除了做纳米粉体材料,也在纳米技术应用方面做了一些研发,但是面对一个无限广阔的纳米应用市场,一家小小的高新技术企业力量显然不够。张芬红也尝试与高校、其他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纳米产品。但作为一家规模并不大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使其资金经常捉襟见肘,加之市场风险过大等因素的影响,能够达成的合作非常有限。
“因为缺钱,一些合作研发项目搞了一半就停了。” 张芬红感到无奈。
急需调整各方创新资源
“前几年,召开一个纳米技术方面的展览会,有好几百家企业参加,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了。” 张芬红说,由于前两年不恰当的宣传和炒作,使不少人一提“纳米”就反感,甚至认为根本就是“玩概念”。
事实也正是如此,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许多纳米技术项目研发时间较短,而且大多数属启动阶段。由于缺乏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无缝连接机制,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转化。虽然国内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是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门槛较低的纳米粉体制备方面。市场上很多的“纳米商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米产品”。
张芬红忧虑地说:“如果不尽快加强国内对纳米材料的应用研发和生产,我们便会成为全球纳米产业的原料供应商,沦为这个产业的低端。”
显然,面对一个无比庞大的市场和巨额投入,一两家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整合各方创新资源的力量,以加速纳米科技产业化的步伐。
链接: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的技术。纳米材料(nano material)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在磁、光、电、敏感等方面呈现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因此纳米微粒在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高致密度材料的烧结、催化、传感、陶瓷增韧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记者感言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化协作环境 我国是国际上率先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国家之一,在若干领域里占有优势,并形成了3000多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2003年、2004年我国的纳米科技SCI论文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排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就具体学科领域与国际比较,我国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与国际差距不大,局部领先,有较好的基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是在纳米材料制备与合成方面尚处于粗放阶段,缺乏应用目标的牵引,集成不够。
张芬红所遇到的困惑正是因为我国纳米产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个缺陷。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化协作的技术创新环境。比如,支持研发联盟,促进企业的联合开发,分散研发风险;支持专业化研发设计的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外包,借助研发能力强的技术力量解决企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支持面向企业的供应链服务及交易的高技术平台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服务业,促进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整合。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大大降低技术创新门槛,营造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低风险技术创新和协作创新的环境。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