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2-27
科学家研制出能耐用几千年的玻璃
这片超级坚硬的玻璃,是通过蒸发沉淀工艺制作而成。玻璃表面呈现出的颜色是由于不同部位厚度不同造成的。
腾讯科学讯 科学家找到一种新的玻璃制作方法,能够让玻璃的机械性能大幅提升,还能够让玻璃像琥珀一样永久保存。
这项研究的带头人,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教授Juan de Pablo指出,这种持久耐用玻璃的研制方法,可以用作未来超强金属材料的制备中,甚至还可以应用到制药研究中,令药物的分子结构中不再存在晶体团块,从而在体内能够快速分解。
这种玻璃的制作工艺不同于以往制作花瓶与酒杯。家庭中的玻璃器皿是通过将熔融玻璃冷却成指定的形状来制成的。迪逊大学的化学家Mark Ediger将玻璃加热融化成蒸汽,然后让蒸汽层层铺在一个坚硬的表面上,结果会变成一种密度更高,更坚硬的材料,这种材料能够比普通的玻璃耐受更高的温度。
Ediger是在数年前首次制成这种由蒸汽层铺成的玻璃,并且发现了它独特的性质。但他一直不确定,他研制的这种新产品是一种对普通玻璃的升级呢,还是一种全新的材料。因此,他联合了另外两位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验证他的实验结果。
这个计算程序以蒸汽分层的过程为模型,结果发现:这是一种超级稳定的玻璃,它有规则、强大的分子结构。玻璃分子的不同排序,能够产生不同强度的玻璃,玻璃的机械性能与分子结构有明显的关联性。(清风)
[腾讯网]
科学家无损检测曾侯乙墓蜻蜓眼玻璃珠
本报讯 近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采用高性能便携式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蜻蜓眼玻璃珠进行了原位无损检测。科研人员确定了这些精美的玻璃珠属于钠钙硅酸盐玻璃体系,采用锑基、锡基化合物作为着色剂/乳浊剂,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特征,与兴盛于我国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不同。
结合器型、纹饰的分析结果,研究认为,此次检测的蜻蜓眼玻璃珠的制作技术应该是多元化的,且可能来自古埃及或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彼此之间有相互交流的不同制作中心。这一发现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与古代玻璃相关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证据。
鉴于便携式光学与光谱学方法的优势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目前已成功将多种分析技术应用于对中国新疆拜城克孜尔、河南淅川、湖北江陵、广西合浦等地区出土的古代玻璃化学成分、锑基、锡基乳浊剂/着色剂以及原材料残余物等的相关研究,确定了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的钠钙玻璃与西方同类制品中锑基和锡基着色剂、乳浊剂出现的时间顺序基本一致。(宗华)
《中国科学报》 (2014-08-06 第4版 综合)
[中科网-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