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03
在鸿基工艺城三楼,40岁的姜广明已经在自己的古玩铺里等着我们了。
他随身携带着一个黄褐色的玉,用鹿皮小袋子装着。就在半年前,爱好赏玩古玉的姜广明在无意间发现,五六千年前中国良渚时期的远古玉“神徽”与象征古埃及文明的狮身人面像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一发现让姜广明激动不已,开始着手搜集两个古文化之间相关联的蛛丝马迹。
中国良渚时期的“土筑金字塔”与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这两个文化遗址中出土文物中出现的象形字、书写习惯等等存在的相似点,在姜广明看来足以改写人类古代文化史的变迁。姜广明提出大胆假设:数千年前,中国良渚时期的部分群体是否可能迁移至古埃及,同时将古中国文明带到了古埃及,进而影响了古埃及的文明进程?
大胆推断:古埃及文化源自中国良渚文化
我们的话题就从姜广明的这块远古玉“神徽”说起。
姜广明的玉收藏经历了从明清玉到古玉再到远古玉的过程。在接触到良渚古玉之后,姜广明被其精美的纹饰所吸引。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6年由施昕更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今年正好是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
今年3月份,他在和朋友闲聊中发现,自己随身佩带的良渚“神徽”的神人兽面纹的上部是神人的脸面,头戴羽冠,圆脸、宽鼻、阔嘴;下部是兽面,椭圆形的眼睑、突额、宽鼻、阔嘴,图案线条清晰,栩栩如生。与古埃及“狮身人面像”都是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兽,头戴羽状冠、蓄长须,身披羽毛,有兽爪。狮身人面像是金字塔中法老的守护神,“神徽”则是土筑金字塔中巫师的守护神。
二者的象征意义也颇让人玩味,都是太阳神的象征。人象征智慧,兽代表王权,人兽结合体象征威严与至高无上。
古埃及文化与中国良渚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从良渚文化年代更久远的角度看,古埃及文化是否源自中国良渚文化?这些问号盘旋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小心求证:两种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胆假设提出来,姜广明开始小心求证。他找来各类有关古埃及文化的资料和图册,并联系远在浙江的良渚文化博物馆邮寄有关良渚文化的图册和研究书籍进行比较。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姜广明找到了古埃及金字塔与良渚时期“土筑金字塔”的相似点:
金字塔以土丘覆盖,之后再有第二个覆盖坟墓的土丘,周围有泥砖,亦称作“方形墓室”,墓室之间有楼梯相连,逐渐成为金字塔。良渚时期的高台土冢“土祭坛”亦称中国“土筑金字塔”是祭坛与墓葬的结合,由红土台、灰土围沟等筑成,底座为方形,其内部构造也与金字塔类似,墓室之间也有楼梯相连。
姜广明认为,金字塔用石砌成,中国传统的墓室也以锥形造型为主,只不过因为以土筑成更易风化。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就是在江南水乡沃野上遍布的一座座土丘,考古专家之前已发现,无论是堆筑的年代、形态和用途,这些遗址都与古埃及的金字塔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的土筑金字塔。赵陵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座。
姜广明的研究还触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两种文化象形字的构造方式(音、义、形以及组合、借用逻辑等),从右向左、从上向下书写习惯也相同。姜广明还发现,古埃及在4000年前写字颜料使用黑色,作者名字用红色,也与中国书法黑墨红章吻合。两种文化的陶器都以黑陶为主。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支在当时可称为相当发达的良渚古文化,经历了1300多年后,像一颗绚丽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阵后突然神秘地“失踪”了,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姜广明由此大胆推断,良渚文化与古埃及文化无论是文字、建筑,还是礼祭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尚不为现代人所知的联系,良渚文化并没有失踪,而是可能随部分远渡重洋的良渚人一起,抵达了古埃及。他感慨地说,中国良渚文化不应该继续徘徊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外。
连锁反应:希望古文物专家进行科学求证
今年4月8日,深圳商报大厦举办的“深圳市首届民间文物鉴定大会”上,来自国家文物局副研究员、玉器鉴定专家华义武激动地招呼记者前来观赏姜广明的良渚玉“神徽”,称其是6000前的宝物,难得一见。姜广明斗胆将自己对良渚文化和古埃及文化的对比研究结果告知华义武,华义武鼓励他说:“你应该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研究出来的结果大胆地披露,通过媒体对外公布,让更多人关注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专家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姜广明。他告诉记者,正因为发现了古埃及与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种种相似点,所以他对自己的论点相当自信。即使有人提出质疑,他也可以找出论据来。“希望两种文化是否存在关联的讨论会引起有关科学家的注意,通过一些科学手段进行验证”姜广明如是盼望。
小建议
开辟展览平台
展出市民藏品
姜广明多次表示,希望能将他所收藏的一部分良渚古玉留在深圳,让更多的市民能够看到好东西。因为深圳毗邻港澳台,深圳古玩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让姜广明遗憾的是,而找遍整个深圳市,竟没有一处可供市民展出自己珍藏的地方,姜先生觉得很遗憾。他说:“深圳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博物馆,能否开辟一个展览平台,让市民可以在那展出自己的收藏,让更多的人看到好东西呢?即使一个人拿出一个藏品,有一千个收藏家的话,就相当可观了。”
相关背景
重要古文明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曾参加过世界遗产评定工作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大教授俞伟超先生在浙江省余杭市实地察看了良渚文化莫角山、汇观山、土垣等遗址后再次强调,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完全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尼亚(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古玩收藏家姜广明展示他最爱的一块“良渚玉”藏品“神徽”,他认为,从这块神徽上可以发现古埃及文化狮身人面像的影子。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反复出现这种人兽面纹图案。图为1986年在余杭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王宗)。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玲 实习生 黄美珊
[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