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21
终于下雨了!在高温中“炙烤”着的重庆,昨晚6时左右,重庆主城迎来持续半小时暴雨,主城区气温降至40℃以下。重庆下辖的城口、潼南、江津等区县也于昨天降下甘霖。这是该市自7月9日今夏发布全国首个干旱红色预警以来首次降雨。
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昨天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此次降水虽然不能缓解旱情,但降温作用明显。他同时还再次反驳了此前“三峡水库蓄水酿成大旱”的说法。
并非只有重庆高温干旱
针对此前在重庆当地和网络上有人传言“三峡水库蓄水酿成大旱”,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昨天特别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表示,“这种说法完全没有科学根据。”
刘德说,此次高温干旱是一次大范围的极端气候事件,涉及的地域不仅仅是重庆、四川,还有相邻的陕西、贵州、湖北等地,而三峡水库长约500公里,宽数公里的水域,不足以影响如此大的范围。他说:“今年重庆大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强盛,持续影响着四川盆地,在上万千米的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三峡水库的影响微乎其微。”
“湖泊效应”驳“木桶效应”
此前,有报道称,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表示,今夏四川盆地持久高温大旱,主要是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木桶效应”致使水汽不能正常循环造成的。王红旗说,如果把四川盆地比作一个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就在三峡,这个狭长缺口成为向盆地输送水汽的关键,但大坝使“短的木条”接长了,水汽循环的主要通道被阻挡,大旱高热天气随之产生。
刘德不同意“木桶效应”说法。他反驳说:“恰恰相反,三峡蓄水后,水库的‘湖泊效应’会使周边局部地区温度下降,雨量增多。”他对“湖泊效应”进一步解释说:水分蒸发会消耗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局部地区温度下降。随着空气中水分的增加、湿度增大,在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可以形成云雨,从而起到遮挡阳光、增加降水的作用。“三峡水库蓄水酿成大旱”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其他三个原因不可忽视
重庆市气候中心专家程炳岩则表示,今年重庆大旱主要是因为高压异常偏强,造成气流下沉,晴天少云,高温炎热现象。另外,还有三个其他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到不了重庆。程炳岩说:“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场往往表现为乌拉尔山和东北地区无明显的阻塞高压形势。但今年的这一大气环流活动比往年弱,只能影响到华北,到不了重庆,致使重庆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少雨天气。”
大陆南高压阻断水汽输送。由于重庆受到大陆南高压的影响,阻断了中低层孟加拉湾输送到重庆的水汽通道,致使重庆空气湿度偏低,水汽条件不足,干旱高温现象加重。
青藏高原积雪少致使夏季降水偏少。程炳岩说,积雪和降雨量同比增长方向是一致的。由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量与重庆市的降雨量成正向关系,一旦高原积雪偏少,重庆也会出现相应的降雨偏少。“2005年至2006年冬春季节青藏高原积雪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偏低,夏季风偏弱,雨带位置偏北,这也使得位于西南方位的重庆就很难得到夏季雨带的‘眷顾’。”早报记者
魏华兵 见习记者 周宽玮 张巍
相关报道
气象局长解读今年天灾:其实老天并没有特别怎样
“其实,今年老天爷并没有特别怎么样——”当记者在电话中向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询问详情时,他这么回答。
在接受记者访问时,秦大河以三句话精辟地解读了2006年上半年中国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
今年中国遭受的自然灾害比常年同期偏多、偏重、偏强,其中台风灾害是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
自然灾害较多、较重的原因,主要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引发的异常极端天气的气候事件;
但今年远不是历史上灾情最严重的年份,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也比以往类似灾害所造成的灾害为小。
秦大河特别提到一个具体的气候原因:去冬今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高,使得东亚季风活动加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增加了向我国大陆输送的水汽,也诱导台风西行登陆我国。历史上,我国东南沿海一直是地球上经受台风较多的地区之一,今年的外加因素,则使台风登陆次数增加、强度增强、破坏性增强,而且也使个别台风如“桑美”的移动路径异常,难以预测。
何以“错觉”特别严重
50年一遇的台风,60年一遇的大旱……不由让人感到今年我国自然灾害格外频繁、受损格外惨重。但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却说:“今年老天爷没有特别怎么样。今年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比以往类似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小”。
事实上,民政部统计今年的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也就是超过2001年以来的同期平均水平。那么,“错觉”从何而来?编完本期关注,寻找到了根源:其一是,政府的灾害预警能力不断提高。譬如,当台风“格美”登陆之前,当地政府就将预警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递到千家万户。电视台、报纸、网络,甚至移动电话都迅速播发了台风动态消息,带来“台风紧急情况严重”的感觉。其二,政府正在提高灾害信息的透明度。接连公布地“因灾死亡人数”让人心情沉重,但“死亡数字”的公布,其实是增强了政府的威信和对灾后舆论的调控能力,更有利于营造人心稳定的舆论氛围。
灾害必然会带来损失,救灾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周密的部署,科学的指挥,精确的测报,精心的调度,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我们定能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文汇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