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8-21
虽然被认为是国内重要的神话学研究者之一,但社会科学院的叶舒宪教授一直对文学有着特殊的爱好。现在,叶先生又秉着文学式的浪漫主义,指出了“熊图腾”一说。(见8月14日本报新知周刊封面故事)
其实,“熊图腾”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提法,此前有多位学者曾经将熊列为古代华夏地区人群的图腾之一。民俗学家孙作云在1957年就发表过一篇论文,题为“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在文章中,他提出上古时代,华夏可以被分成几个大部分,其中东方沿海一带的诸部落多以鸟为图腾,包括舜、后羿、殷等对应的诸部族;而中原的诸部落则多以两栖动物或鱼类为图腾,比如蚩尤、鲧等对应的诸部族;而华夏西部高原上的诸部,则以野兽为图腾,比如羌人就崇拜羊,犬戎族以狗为图腾,黄帝族则以熊为图腾。孙化云先生还因此推导:因为周族是黄帝之族的后裔,因此也就沿用了这一图腾,《诗经·生民》里提到周族的起源,说一个叫姜原的女人踩到了“大人之迹”(也就是所谓“帝武敏”),也就是巨人的脚印,于是心有所感,生下了周人的始祖后稷。此外,文献中还可以找到不少“黄帝—周人”一族与熊有关的材料,比如黄帝与蚩尤作战时驱使的动物兵中就有熊,而周太王梦见贤人的形象是“飞熊”等等。
现在,叶教授又援引考古证据,看上去华夏诸族以熊为图腾的说法是越来越像真的了。可是果真如此吗?
“图腾”来自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奥吉布瓦人(Ojibwa)语言中的totem,意思是“他的亲族”。它对内表示部族的始祖和保护神,对外则作为区别外族的标志。这种纯粹来自西方人类学的概念,是否能在东方找到完全符合的内容,却一直存有争议。
早期图腾学说的关键是,崇拜者认为图腾与自己及自己的民族具有血缘上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禁忌。按照这一要求,早期各部族的图腾应该都是单一的。但假如按照国内部分文化研究者的判断,只要先民的遗物中出现动物形象,就可以认定他们具有这种动物图腾。那么很多华夏族群就会出现多图腾的状态。以商族为例,一般学者以“玄鸟生商”的传说,推断商人以燕子为图腾。但后世发现的商代铜器上,却很少看到鸟的纹样,而多见蛇形与饕餮形。这显然是违逆了图腾定义的。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已发掘新石器时代的古墓葬十数万座,但至今未发现可以被认为是氏族共有的图腾符号。同时,目前的考古发掘也依然没有发现华夏地区有可以被推测为与图腾柱有关的事物。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在考古发掘中看不到图腾崇拜的迹象”。人类学家张光直就建议谨慎使用“图腾”一词,认为“中国考古学上要证明图腾的存在是很困难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图腾。田野调查事实上已经证明,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图腾确实存在着。但若干民族有图腾记号,并不等于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图腾,也不等于华夏族群也有图腾记号。现在来讨论古代中国的熊图腾,恐怕为时过早了。
□徐来(上海学者)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