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1-04
编者按:近日,河南文物局匆忙宣布确认曹操高陵的消息引起了网上网下的一片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都对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提出了质疑。网络议者甚至将这一发现直接与“周老虎”相提并论。那么,从目前的线索来看,专家和网友的质疑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考古人员所说的 “60岁左右男性遗骸”又是通过何种方法确认的呢?我们特地邀约了这组稿件,希望能换一个角度,摈弃情绪,强化技术,再仔细看一看这个“曹操墓”。
“曹操墓”漏洞究竟在哪里?
安阳“曹操墓”引起了诸多猜疑。一些人疑其为什么不在曹操故乡谯县或者许都、洛阳;另一些人疑这是否“七十二疑冢”。其实,这都不是重要的问题。自曹军攻破袁氏的政治中心邺城之后,便把此城作为扩展个人势力的基地。魏国初建,其国号也正是来自邺城古属先秦魏国分野。曹操还把魏国宗社建在了邺城。古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境内,紧邻安阳。曹操的高陵完全有可能出现于安阳境内。而所谓“七十二疑冢”更是后起的传说,于史并无所据。
一系列“魏武王常所用”石铭牌,如果能排除是后人伪造的可能,从词例上讲也是通顺的。“常所用”的“常”可以释为“经常”,也可释为“尝”字的通假,意为“曾经”。 “魏武王”这个谥号也在曹操下葬之前即已拟定,《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载。此时曹丕未接受汉禅,曹操称“魏武帝”是在其葬后一年之后。铭牌上的“格虎”之说,与裴松之《武帝纪》注中所引《魏书》所载有近似之处:“(太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
不过,光凭这些尚不足以证实墓主就是曹操。因为墓中的另一样重要出土物品,对“曹操墓”的论断形成了重大的质疑。此墓已多次被盗,但墓主骨骸仍有残留。据报道,墓主男性据推断约在60岁左右,与曹操66岁的卒年相近。但两具女性骸骨的推断年龄一为40余,一为20余。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认为40余岁的女性是后来被尊为皇太后的卞皇后:“卞皇后跟曹操差20岁。曹操死时是66,她是40多岁。”
《三国志》所载与曹操合葬的后妃只有卞氏一人。太初四年(230年)五月,卞氏驾崩,七月,合葬高陵。如果安阳大墓果为曹操墓,其中女性骸骨必应有一具属于卞氏。但新闻报道引用考古人员的所称的年龄却与卞后的实际情况出入甚大。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卞)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此年是公元160年。《后妃传》中记载卞后“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后随太祖至洛。及董卓为乱……”云云。卞后20岁当在180年前后,此时曹操被外放为“顿丘令”,后在山东一带任济南相及东郡太守。直至188年被召入洛阳,任西园八校尉,董卓之乱就发生在次年。根据这些资料,基本可确定《魏书》所载卞后的生年是可靠的。这样一来,220年曹操病死,卞氏已经60,不可能得出她比曹操相差20岁的结论。
卞氏之死,更在曹操身后十年,此时乃是七十老妪。现在的骨骸鉴定的技术理应不会出现30年这样的误差。目前安阳考古人员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质疑的专家也大都盯住一些没有什么说服力的细节,殊不知这两具女性的骨骸才是这座“曹操墓”的最大问题。
□王晓熊(上海 语言学博士)
骨骼能告诉我们什么?
考古学家在“曹操墓”中发现的男性遗骸,死亡年龄大约是60岁,与曹操66岁的享年十分相近。那么,科学家如何从骨骼中找到确定性别、年龄等信息的线索呢?
其实,在考古和法医鉴识中,利用骨骼判断性别的方法很多,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对比观察法和仪器测量法。前者是指用肉眼观察骨骼的形态差异来判定性别。一般而言,男性骨骼比较粗大,表面粗糙、肌肉附着处的突起明显,还可以通过骨盆来判别:女性骨盆上口的尺寸大一些。这种差异自胎儿期就已呈现出来。除此之外,颅骨、胸骨、锁骨、肩胛骨以及四肢长骨等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而后者是指使用骨骼测量仪对遗骸的长、宽、高、角度及厚度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与男性均值及女性均值相比较;或依据相应的数学手段,将数据代入回归函数中计算。进而判断性别。
骨骼也能告诉我们死者的年龄。很多因素都会对骨骼形态产生影响,因此从骨骼出发鉴定年龄时,往往要采用多种方法互相印证。不少骨骼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比如30~40岁时,肋软骨骨化中心增多,胸骨柄与胸骨体出现愈合,40~50岁时,胸骨体与剑突愈合,喉和肋软骨开始固化,到了60岁以上,全身软骨都会发生骨化。
对于成年人骨骸的年龄鉴定,通过观察比较骨骼的形态学变化更为常用。儿童期时,骨组织有机质的成分较多,使得骨骼的韧性大,硬度小。到了成年期,无机质的比例渐渐升高,这时的骨骼不但坚硬,而且弹性韧性都很良好,时至老年期,无机成分进一步升高,骨骼变脆,同时在骨质增生和吸收的作用下,骨骼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推测成年期及以后的骨骸的年龄时,观察耻骨联合面是最佳方法之一。以此处的骨骼特征推断年龄,误差可控制在5年之内,若死亡年龄在20~40岁之间,误差甚至可缩至两年。
在考古挖掘中,颅骨一般保存相对完好,从这里也能找到不少鉴别年龄的线索。颅骨由29块骨骼组成,除下颌骨外,其他颅骨间均以骨缝相连。虽然大部分颅骨骨缝的愈合速度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依然能为年龄的划分提供宝贵的信息。比如颅骨基底缝的愈合时间相对比较稳定,一般在20~25岁,通过观察基底缝的融合情况可以判断骨骼主人是否为成年人。当人步入老年期后,骨缝发生完全融合并消。综合这些信息,有经验的专家仅凭肉眼就能大致判断出其死亡时所处的年龄段。
骨骼中致密坚硬的组织大大减缓了环境因素和微生物对组织结构的破坏,为DNA的保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另外骨骼中存在的羟基磷灰石对DNA具有吸附作用,这进一步延缓了DNA的降解过程。相信从“疑似曹操”的骨骸中提取到DNA并补是不可能的,至于是与曹氏后人进行DNA比对,还是与曹植墓中提取到的DNA进行一次穿越千年的“亲子鉴定”,就有待考古学家的仔细考量了。
□日色提(四川 细胞生物学博士)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