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6-12
关于粤语和普通话之争甚嚣尘上
口罩意见
近日,关于粤语和普通话之争甚嚣尘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取消粤语节目的传闻已被证实是假新闻,但电台、电视台里的粤语节目越来越少已经是不争事实。
我是广东人,从小听粤剧、粤语歌长大,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粤语相声、粤语话剧等舞台节目。出来工作,虽然听广播、看电视的时间少了,但粤语文化还是能经常接触到。比如这两年,我看过的粤语演出就包括:詹瑞文的舞台剧《万世歌王》、黄子华的栋笃笑《哗众取宠》、许冠杰的2010演唱会、香港话剧团的《沉默是针》……数着数着,我不由得难过起来。以上节目演出地都是广州,但演出者却都是香港人。
广州的话剧在哪里?我经常帮衬的黄花岗剧院,近期上演的最热门舞台剧,从何念的《杜拉拉升职记》到陈佩斯的《老宅》,基本上是国语当道。广州的栋笃笑在哪里?自从黄俊英老师N年前开创的粤语相声日渐式微之后,广州人在舞台上似乎都找不到幽默感了。相声也好、小品也好,都好久没出过一个经典段子,更不用说类似天津郭德纲、上海周立波、香港黄子华这样的艺术文化领军人物。广州的歌手在哪里?上世纪的一度辉煌之后,这么多年羊城歌坛也就培养出一个张敬轩,结果最终还是要跑到香港去发展。没有办法,因为这里确实缺乏文化艺术发展的土壤。
粤语当然值得大力继承和保护,但保护粤语不应该是一句空话,首先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语言文化的发展,广州真的需要向邻居香港好好学习。前年,香港拆了一条老街,结果谢安琪的《喜帖街》被传唱成了经典;去年,香港人拍出电影《岁月神偷》,最后连政府都被打动,宣布不再拆迁永利街……如今,广州也正在旧城改造中,多少历史文物面临灭顶之灾,如果有更多文化人站出来,写一首诗、一首歌甚至演一部戏来纪念它们,该有多好?比如东山少爷自作自唱的歌曲,就是从文化入手保护粤语的榜样。
仅仅着眼于保护是目光短浅的,粤语的目标应该是发展。越是坚持植根于本地的文化,越能在未来走得更远。文化的强大对于语言的兴旺影响巨大,借助话剧、栋笃笑、流行歌曲等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壮大粤语,最终将粤语文化发扬光大。香港的粤语文化保存得比较好,首先是因为他们能将语言融入艺术、成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当语言的魅力大到街知巷闻,当语言融合于市井文化,当语言成为艺术精品的重要元素,试问谁能消灭它?反之,如果我们不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语言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保护起来估计也特别费劲。
□铁锐(萝岗街坊)
【南方都市报】
普通话和粤语,古汉语的两大语系
作为古汉语的两大语系:普通话和粤语在传承古代历史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普通话作为国语,已成为各民族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在与外地人相处时,广州人更爱用普通话与之交谈,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就算普通话说不准,也坚持用普通话与外地人交谈,也闹过不少笑话。
粤语,作为古代华夏文明重要的语言———
雅言的承载体,一直保留着雅言的发音,对研究古代华夏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在传承岭南文化中,粤语更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关于这次的问卷调查,作为本人有如下建议:
第一,政协本身没有考虑到民间的想法,容易让人造成利用公权力打压本土文化、去本土化的误解。
第二,我十分赞成增加一个全普通话的频道,而不是在现有的节目中削减粤语的比例。这又让人造成了一种打压粤语的现象,成了非你即我的对立,为何不能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第三,普通话已经是各民族沟通的重要桥梁。而粤语作为重要的古汉语(雅言)之一,还保留着雅言发音,因此在阅读元代以前的古文时,用粤语更能朗朗上口,理解文中含义。
第四,对于岭南文化历史的记载上,本土语言更能准确表达其意思和读音,如不少的粤语歇后语,既生动又有趣。因此提倡在学校开展粤语或其他语系的兴趣课程,让喜欢文化的学生和朋友自由选择报读。
第五,近几年,古老的岭南文化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好好的保护,而作为广州市政协,更应该向政府提出好好保护本土文化,毕竟本土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又怎么能吸引人材留守呢?
第六,到现在为止,广州的老人家们虽然尽力去学普通话,但也有不少听不懂普通话,那是否应该照顾这些老人家呢?保留现有的频道的同时又增加一个全普通话频道既能照顾听不懂粤语的朋友,又能照顾学不会普通话的广州人,那才是符合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一种懂得尊重、平等对待、包容其他文化的语言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同,共生共荣更能把华夏文明发扬广大。
□巴索风云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