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7-18
北大教授师曾志:郭美美事件其实是“以暴制暴”
本报讯 记者严铧 在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后,公益事业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如何建立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在昨天举行的首届珠江公益论坛上,北大教授师曾志就此发表了主题演讲,她认为,对公益组织的监督不仅是其他部门的事情,不仅是第三方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
郭美美事件其实是“以暴制暴”
师曾志认为,在整个社会的变迁中,权力、财富和社会团结这三种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她说:“社会团结的力量最重要的是社会资本的创建,我们今天在一起畅谈珠江公益节的时候,是在创造一种社会的资本,我们将社会各界联合起来,这个是我们说的社会资本的连接,给社会的安定和团结,给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团结和内心的安宁,创造一种资源。”
师曾志强调,在社会团结的力量中,有一种东西叫做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最重要的是一种素养,最重要的是一种教养,还有一种是我们的惯性。而文化资本很多方面都可以购买,但是否高贵的情感和沉静的思考,这些是不是可以购买得来,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郭美美事件引发了这样大的轰动事件?这个实际上来讲,我们最本质地去探寻,恰恰体现了全社会的一种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恐惧,而是对我们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我自身的发展的深深的恐惧。”
“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其实是由国民性向公民型转变的过程。”师曾志说,“公民更强调权利、责任、义务的平等。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实际上在国民和公民之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分水岭———身份,单一的身份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社会暴力,我们在微博上,或者就郭美美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以暴制暴。”
“没有美德就没有”
至于公益组织的监督机制,师曾志强调说:“监督不仅仅是其他部门的事情,不仅仅是第三方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
但师曾志也指出,在整个监督机制里,要充分地理解一个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在初期的时候,为了一个组织的存在,为了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主要的捐助主要用于其行政成本,人才的成本。“所以我觉得,一定要理解这些社会组织他们在担当这种社会责任,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给他们一个空间。”她说。
最后,她用一句话结束了自己的演讲:“评估也好、监督也好,更重要的基础还在于我们公民美德的建设,没有美德就没有公民和自由。”
[南方都市报]
中大教授程美宝:慈善传统不足以应付现代公益追求
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传统是会变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不要把传统过度美化、理想化,过去的慈善传统是不足以应付一个现代社会对于公益、对于平等的这些理念的追求,”中大历史系教授程美宝在论坛上,以“岭南的慈善传统与前景”为题,讲述了慈善发展的历史,从慈善组织方的变化、慈善的排外性和公益概念的转移等方面,论述了慈善的传统如何跟现代接轨的问题。
程美宝表示,广东慈善的传统由来已久,先是17世纪,在广州、潮州等地出现官方性质的慈善组织,如育婴堂等,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私人控制的慈善组织开始萌芽,出现一大堆医院和公社,会详细记载发起人和资源的来源。因此,传统的慈善是有其规矩的。而在晚清时期,慈善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因为政府太糟糕,“于是慈善只好由仁人志士来做,这种情况下,慈善事业,就是‘政府不行我们来弄’。”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程美宝还以中国乡村社会的公益为例,指出乡村里组织慈善活动,要不就是以宗族为中心,要不就是以乡村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排外性。
最后,程美宝认为,慈善概念从传统到现代,发生了转移。刚开始,慈善会有那么一点“施舍”的味道,发展到今天,更大程度应该是属于“公益”,即很多东西是公民应得的,政府的财政来自于公民,应该从社会公益出发,合理分配和运用资源,政府应该思量这么一个问题:如何尊重社团的独立性制定各种措施以保持它的动力和活力。
[南方都市报]
北大教授丁元竹:理想社会应该既富贵又高贵
珠江公益节开幕的当天下午,“社会建设与岭南公益慈善论坛”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拉开大幕。本次论坛是由南方都市报和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主办。该论坛分为三个论坛进行,分别就“社会建设的目的与公益事业发展方向”、“如何建立公益事业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和“岭南的慈善传统与前景”三大议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北京大学教授师曾志、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程美宝等知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纷纷亮剑,为开幕当天奉上一场思维盛宴。
南都讯记者严铧“一个社会可能富裕但不一定高贵,只有一个既富贵又高贵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社会,我认为我们公益组织应当承担起这样一个责任,”在昨天举行的珠江公益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发表了题为《社会建设的目的与公益事业发展方向》的主题演讲。
此后,丁元竹与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教授、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广州启智愿服务总队队长李森进行了讨论。他们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者的界限划分,慈善组织与企业之间关系如何处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生活质量最核心是社会公平
对于社会建设的目的,丁元竹认为,关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关于生活质量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公平问题。”丁元竹说,“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已经讲得很清楚,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就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丁元竹认为,无论是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还是公益事业,其不仅仅是应对一些现实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建设。“我们还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依赖于社会体制的改革。”他说,“这个改革应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因素。一个是社会的凝聚力,一个是这个社会对于各种冲突的管理,另外还有一个是法治的政府和廉洁的公务员队伍。这个理念最核心的、跟我们社会现实最有关系的是社会的凝聚力。”
丁元竹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呢?他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利益格局,有社会动员的公众参与,而不仅仅是有政府动员的公众参与,但是政府的责任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社会的基本安全。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应该设计制定规则的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度等等。在社区这个集体中,大家共同的工作来创造一个团结的社会,所以机会、责任、社区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三个基本要素,政府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个人和组织包括企业要承担起责任。大家一起来参与公共生活,建设一个社会的共同体。”
公益组织应该培养高贵品质
具体到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丁元竹认为,首先要提供社会资源。“即包括物质的资源,包括公益的捐赠,也包括非资本化的资源,也就是志愿服务,要发展公益组织,开发公益项目,我们广东开发了很多很多的公益项目都非常好,组织公益活动,动员公众参与。”他说。
其次,则是要通过这样的公益组织、社会组织来培育社会心态。丁元竹解释说:“这个社会心态就是一个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心态,一个社会需要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心态的培育是依赖于社会生活的。它不仅仅靠经济,所以在这个生活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和公益组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丁元竹强调说:“我觉得,我们的公益组织应该培养一种高贵的品质。这个高贵的品质是社会到了一定阶段,一种沉静、自信、诚实、正直服务公众的精神。富裕和高贵,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区分开的,富贵是经济方面,高贵是品质方面,所以一个社会和人是一样的,一个社会可能富裕但不一定高贵,只有一个既富贵又高贵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社会,我认为我们公益组织应当承担起这样一个责任。”
讨论
为保持独立性倡导小额捐款
论坛过程中,有网友通过微博向嘉宾提问:“社会组织和商业力量应该如何促进、共赢发展。”郭巍青回答说“公益事业是一个非盈利的事业,跟商业性的盈利事业就是不一样,但这两个东西一定要合作,因为我们需要从事公益事业要有资源,资源往往要从市场这个渠道取得。但是这种方法是有风险的,如果企业的形象或者经营出现了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公益事业的形象和目标。”
郭巍青说,“所以,社会组织的筹款来源就变得很重要。国外一些公益组织,大量使用小额捐赠,小额捐赠的一个目的就是保持组织的独立性,不受大资金来源和大组织的控制,如果一次接受100万、1000万,就将公益组织的形象和资金提供方捆在一起了。”
调动公众积极性核心是贴近百姓生活
主持人向嘉宾提出疑问,怎样持续开展做一些活动才能成为建设社会品牌的活动。对此,丁元竹说“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久,老百姓对于参与市场的积极性这么高,因为市场机制积极调动起来,当前社会建设,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起来,核心问题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是最核心的。怎么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像我们的公益节,我们的社会组织和从事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我们叫做社会企业家,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开发这些东西,我也认为是当前我们社会体制建设的最核心的东西,这个还需要我们去普及。”
[南方都市报]
政经:“郭美美”昭示社会失信成本总爆发
特约撰稿 叶檀
一个炫富的年轻女性,扯出幕后一大串公司和人物,掀起了社会狂澜--这一切缘于公众对社会公益机构薄如蝉翼、岌岌可危的信任度。
一个失信的社会,高昂的成本体现在所有的地方。比如,由于信用不彰,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得不主要依靠房地产抵押贷款,把银行与房地产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由于失信普遍,当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时,人们往往抱有怀疑的态度,这使得决定市场定价的主要因素彻底混淆;由于社会信用不彰,导致稳定社会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当披露的证据让人无法信服时,多数时间得靠拳头来说服。
信用有溢价,失信必折价。
郭美美事件是一个典型标志,红十字会所有的澄清、声明都没有能够说服公众,让我们感谢伟大的信息社会,通过公众的调查与有关方面的推进,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全部真相,但庆幸的是,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如果让公众自行探究出真相,而不是由机构在监管下让企业、组织主动公开真相,公开真相的过程就是机构支付成本的过程,有些成本永远是沉没成本,因为这些失信的组织不可能得到收益。
因为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会的信用再次遭受沉重打击,红十字会等机构表面上为民间组织,实际上事按照行政运作管理的官僚体制,并且与官僚体制一样缺乏透明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此类质疑将层出不穷,并最终导致信用的彻底丧失,只有透明的信息与严谨的体制才能挽救危局,而不是一次又一次似是而非的辩解。
在质疑过程中,慈善者同样会有损耗,因为不能信任公益机构,善心人士不得不自己与被救助者对接,既失去了专业性,又搭上了高成本。最终,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高到不可承受。
商业与公益的结合从未中断,或者说,觊觎公益搭台、商业唱戏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觊觎红十字会的人大概不少。红十字会很不愿意承认商业的存在,但根据《财经》等杂志的报道,早在200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下称中商联)策划了在大中型零售企业安装“顾客紧急救护系统”项目,为实施该项目,同年11月15日,中商联向红总会递交《关于申请成立中国商业行业红十字会的报告》(中商会字[2000]24号):“愿意遵守《红十字会法》和总会章程,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指导下成立中国商业行业红十字会”。
是年12月8日,红总会下发“红二字[2000]129号”文件,同意中商联的报告,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
而此后商业红十字会的一系列操作,充满了市场气息,这绝非红总会有关人士一句“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管理,我们是一种指导关系,不管钱、不管人,它的主管部门是中国商业联合会,我们主要是在业务上对它进行指导”就能推托责任。
失信与不透明必然与利益集团挂钩,红十字总会失去的信用溢价,转化成商业收益,进入某些人的私囊。红十字会遭遇巨大信用损失,必然对今后的劝募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但某些人却会因此获得小利,这就是红十字会的公地悲剧,与个人喜剧之间的讽刺性结合。但郭美美炫富时,人们怀疑,她也是公共利益与公共财产的践踏者之一。
对郭美美事件的追究已经深入到了其男友涉嫌骗取经济适用房、打着红十字名义的车体广告等一系列问题,但对于此事的深层追究并未终结:为什么慈善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可怕的炫富能够肆无忌惮地挑战所有公众的常识和良知底线?为什么最宝贵的公益安全,会陷入公地悲剧中无法自拔?
目前需要的不仅是红十字会定期、详尽地向募捐者公开账目,同时需要让真正的专业、爱心人士成为慈善信用的培育者与主导者。
失信之下,神圣的公益组织遭到绑架,人们的愤怒可想而知。只有善良才能回报善良,才有公开才能回应质疑,只有机制才能杜绝腐败。
[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链接
超标采购420万元 列支30万项目仍未进行 谁污黑了红十字会?
虚伪入骨入髓 杨澜陷希望工程“捐款门”“红十字”没有“锅黑”?
卫生部要查温州医生“集体受贿” “擦鞋救母”能否“感动”体制
中国特有:拾荒农妇照顾瘫痪女儿癌症丈夫14年 垃圾堆里找食物
医疗福利只关照公务员阶层 父亲为救重病儿效仿红军革命挥刀劈向腐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