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1-08
中国提出2020年造就3-5名顶尖生物科学家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官方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培养造就3-5名生物科学重点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部4日在官网上发布《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称,到2020年,中国将建设生物技术人才金字塔,支撑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为此,中国将开展世界顶尖人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产业人才、生物技术管理人才等5大培养行动,力争到2020年,在生物能源、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造就3-5名世界顶尖科学家;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转基因动植物与克隆动物、神经生物学等方向培养造就30-50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及若干创新团队;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培养造就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5万名;培养和造就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和造就3000-5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目前,中国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生物技术领域研发人员25万余人,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还存在4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中国生物技术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二是缺少尖端人才;三是海外留学人才多,回国人才数量少;四是产出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品的创新创业人才少。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超过58万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学生到海外深造,但仅有约15万人回到中国,约占留学总人数25%。(完)
[中新网]
研究称45岁开始认知衰退
《英国医学杂志》周刊6日刊登一份研究报告,称人的认知能力可能从45岁开始衰退。“认知衰退在中年已经显现,”报告说。研究人员把中年年龄范畴定为45岁至49岁。
研究小组组长阿尔查纳·辛格-马努说,“你不是突然变老,生物变化早就存在。我们将进一步梳理,寻找相关风险因素。”研究人员写道,由于寿命延长,许多国家老龄人口呈“指数增长”趋势,“认知衰退可能深切影响个体生活和全社会”。
新华社电
[新京报]
相关评论
造就顶尖生物学家的梦想与现实
张剑(绵阳大学生)
近日,中国官方公布《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培养造就3-5名生物科学重点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目前,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研发人员25万余人,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创新人才依旧短缺。(1月5日中新社)
较之于我国生物科学缺乏国际顶尖科学家的现状而言,有关部门能够及时纠偏,提出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其远见卓识值得大家赞赏。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假如科学技术部不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计划”与“现实”的关系,那么,这番宏伟规划又可能落入“年年盼,年年无”的惯有悲剧循环中。
其一,实施“造就顶尖生物科学家”的计划切勿操之过急。众所周知,学术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他必定有着丰富的学识积淀,常人不能企及的研究眼光,以及另类的思维视角。而这些,往往又不是一日之功,它和一个人的阅历、接触知识的广度、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我们只顾着向“造就顶尖生物科学家”的目标一路狂奔,而忽略了培养科学家最该具备的人文内涵,那么,即便在2020年我们能罗列出三五个科学家的名字,或许也是有名无实。
其二,必须解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问题。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今,大约有58万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学生到海外深造,然而归国人数仅有15万人。如果说少数人出国不归还“情有可原”,那么如此庞大的数据横亘在你我面前,恐怕就值得大家深思了。试想,一个搞生物研究的留学生回国后,国内没有与之配套的研究设施,缺乏足够融洽的学术氛围,他所学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么,他还愿意回来吗?
其三,务必化解我国创新教育蹒跚学步的旧有顽疾。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似乎已经认识到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却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局面。基础教育创新缺乏系统指导,高等教育创新却以“就业”为尊,二者的综合结果是,创新教育被搞得不伦不类。
在我看来,如果能够解决好上述问题,“2020年前培养造就3-5名生物科学重点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的目标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