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间科学家出路何在?!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4-04-03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但对于科学有狂热的兴趣。他们多年苦心研究,四处求证,希望破解科学的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他们被称为——“民间科学家”。 痴迷的“民间科学家”部落 如果某一天你在中科院数学所门前看到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手捧一沓稿纸,在小心翼翼地等待着。千万别奇怪,这是数学所的研究人员经常能看见的情景。这样的男子被称为“民间科学家”,他们守在科学最高殿堂的门口,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可。 据了解,在中科院数学所、物理所,在科学出版社,在各权威的学报、期刊的门前,总能看见这样的“民间科学家”的身影。据数学所的工作人员介绍,所里有几麻袋的来信,都是这些人的“成果自荐”。为了求得社会关注,“民间科学家”不惜登出广告、摆下“擂台”。2002年,广东的一位罗先生就曾在《光明日报》登出过三期广告,表示自己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并表示“当年陈景润的算法有问题”。 大致来说,“痴狂”和“坚持”是这些“民间科学家”共同的特点。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的田松博士认为,一些“民间科学家”大胆敢言,试图从一些半哲学的观念入手,加上自己对现有科学体系的一知半解,就想从牛顿批到爱因斯坦,构造出一种全新的科学体系。另一些“民间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着近乎偏执的自信,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方法、逻辑推理,往往在学者多次指出其错误之后还固执己见。 而在生活上,这些痴狂的“民间科学家”却往往十分窘迫、心理痛苦。一位安徽的“民间科学家”告诉记者,他曾经几次自费来北京找一些专家学者,希望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没有人重视我。为了搞研究,我把全部心血都花在这上面了,连我儿子上大学的学费都是个问题。” 科学需要系统理论和必要程序 谈到“民间数学家”现象,78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王世强教授颇有感慨:“有不少这样的数学爱好者找过我。” 王世强教授告诉记者,有个年近50岁的江西数学爱好者刘逢绥,在几年时间内给他写了近100封信,说自己证明了数论上某一定理有问题。“他每周都给我用快件发封信,过两天就给我打个长途电话,问我收到没有。还几次来北京,专门找我。” 但是,王世强教授通过论证,认为刘逢绥在推理上存在严重问题。“我给他回信,给他举反例,告诉他他存在错误,但是,他一直相当固执,不断地给我来信,用各种理由说明他是正确的。最后,我实在不胜其扰,没有办法再一遍一遍地给他解释。” “这些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数学训练,他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今,现代数学已经发展得相当缜密,各分支密切相关。一个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的人,如果单单专注于某一领域,他很有可能不具备做出某研究结果的条件。事实证明,很多数学爱好者的逻辑推理、证明方法都是存在问题的。”王世强教授忧虑地说。 针对此现象,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人员说,科学需要必要的程序。所以,到他们这里找专家来论证并非正确的做法。“这些人可以正常地投稿,找一些专业的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然而,这些“民间科学家”由于没有正常的学习渠道,有的对于发表论文等途径并不了解,有的甚至对于“投稿”存在着严重的不信任。 组织、合作和引导不可或缺 缺乏系统教育、“成果”没有出口、错误无法自知,“民间科学家”急寻出路。 有学者指出,成立科迷组织,可以对这部分群体进行有益的引导。比如这些各地的科学爱好者互相联系,对一些问题共同探讨,通过相互交流,就可以使不少人走出自我的误区,如美国就有许多的科迷组织。当然,如果有一些学术权威人士对这些人给予必要的引导,对于这些科学爱好者的发展将会有很大帮助。 加强科普教育,更是刻不容缓。“民间科学家”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即知识结构不完整和理解上的偏颇。如果加强科普,让没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了解科学;让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喜欢科学,给所有热爱科学的人一个“第一推动力”,让一部分人超越科普、投身于真正的科学研究,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出路。(新京报)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您想自己公司有一个响亮的称谓吗?您想建立国际网站吗?您想获得个性化包装吗?我们将为您尽力尽心策划。 Tel:010-62063238
您需要购置什么类别的科技图书?您需要在国家图书馆代查询何种科技资料?完成科技项目需要得到资助和智力支持吗?请联系我们。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