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批注]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9-12-28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公布了中国今年(2009年)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其中包括“祖国”和“新中国”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12月25日新华网)
的的确确,这些语文差错司空见惯,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在庆祝共和国60华诞的那段日子里,“祖国60岁生日”的说法充斥荧屏、比比皆是。关中某县号称文化大县,也在巨幅广告中出现了“热烈庆祝祖国60周年”的标语口号,一不小心,让鼎鼎文明的世界古国,年龄大大缩水,似乎比“山姆大叔”还要年轻。当然这是玩笑,撰写标语的人,也未必不知道“祖国”的概念。很可能是一时高兴,忽略了其中的差别;或者看着“祖国”亲切,就将“新中国”取而代之。只不过这样一来,确实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让人贻笑大方了。
类似的错误非常普遍。有人就以为“首当其冲”具有“冲锋在前”的豪迈气概,在危机来临时,甘愿首当其冲迎难而上。迎难而上当然没错,但愿意首当其冲,未免有点过傻。这使我想到初中时学生作文,其中有“今年试没考好,明年卷土重来”的句子。老师点评说,重来固然有“重新恢复势力”的意思,但多用于贬义,这样写不大合适。然从调侃幽默的角度出发,未必不能成立,好比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就是反义正解的例子。这要比现如今为了争名,好些地方非得把历史名人客居之地,说成名人“故里”好上许多。更比“一位”贪官、“一位”罪犯准确的多。至于非要把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名言,戴在魏征的头上,就更是以讹传讹不负责任了。
我们特别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舍此不足以净化文坛的错讹,不足以匡正流行的缪伪,不足以辨析文字的污染。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舐犊之情”读成“舔犊之情”,,“按捺不住”读成“按耐不住”。这种错误,往往会误导孩子。更严重的,有的出版社出版的少儿读物,竟然错误百出,造成深远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无不对文字心怀敬畏深下功夫。他们或“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或“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于是才有了“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于是才有了“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一些千古名句。这种对待文字的态度,理当成为我们的楷模。更重要的,咬文嚼字可以使人养成认真过细的作风和逆向思维的习惯,这都是事业有成的必备条件啊。
[光明网]
相关报道
09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06-08年常犯差错回顾
新华网上海12月24日专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新华网]
咬文嚼字:《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易混字100例
文/孙绍波
今年全国高考新增语文考试作文“错一字扣一分”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立即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尽快让考生“写对字”,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为满足高考考生的切实需要,《咬文嚼字》杂志集合精英力量,推出了高考作文“常见错字一览表”和“常见别字300例”,并以此为基础,为考生们编写了《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一书。
《咬文嚼字》编辑部以各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广泛征集,各省市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大量来自高考作文和课堂作文的实例,再由语言学专家逐一甄别、鉴定,最终确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一书中,编者还进行了一语中的的辨析,令读者知其所以然。
有些错别字看似错得离谱,却在高考作文里屡见不鲜。多数错别字反映出学生语文知识的欠缺,这不仅影响成绩,也关系到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因此希望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最有效切实的方法,让每位考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
即日起即可在各地书店买到的《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推出了“常见别字表”,并根据别字产生的原因分类,收录有“音扰别字”100例、“形似别字”100例、“义混别字”100例,总计300个在高考作文中差错频率较高的别字。
以下是别字第三表,即“义混别字100例”。
1.哀(唉)声叹气
2.按(安)装
3.金壁(碧)辉煌
4.针贬(砭)
5.惨(残)忍
6.璀灿(璨)
7.检察(查)作业
8.为人所不耻(齿)
9.一愁(筹)莫展
10.精萃(粹)
11.看的(得)上眼
12.提心掉(吊)胆
13.迭(跌)宕起伏
14.重迭(叠)
15.渡(度)假村
16.防犯(范)
17.防(妨)碍
18.入不付(敷)出
19.扶(抚)慰
20.一幅(副)对联
21.重蹈复(覆)辙
22.竹杆(竿)
23.卑恭(躬)屈膝
24.鬼斧神功(工)
25.勾(沟)通信息
26.悬梁刺骨(股)
27.全神灌(贯)注
28.贵(桂)冠
29.貌和(合)神离
30.迫不急(及)待
31.挖墙角(脚)
32.不径(胫)而走
33.巨(剧)烈
34.中恳(肯)
35.馈(匮)乏
36.兰(蓝)天
37.泛烂(滥)成灾
38.发楞(愣)
39.变本加利(厉)
40.再接再励(厉)
41.鼎立(力)相助
42.权利(力)斗争
43.厉(利)害关系
44.姐妹俩(两)个
45.了(瞭)望
46.假期邻(临)近
47.另(零)乱
48.年令(龄)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揭开迷(谜)底
52.神密(秘)
53.观摹(摩)
54.磨(摩)肩接踵
55.买那(哪)个好呢
56.批(披)露
57.水蒸汽(气)
58.欠(歉)收
59.亲(青)睐
60.一肚子委曲(屈)
61.鸦鹊(雀)无声
62.冰雪熔(融)化
63.水乳交溶(融)
64.垂头伤(丧)气
65.善(擅)自处理
66.伸(申)请
67.出身(生)在晚上
68.寻物启示(事)
69.受(授)予奖状
70.金榜提(题)名
71.品位(味)老师的话
72.情况相象(像)
73.肖(萧)条
74.歪风斜(邪)气
75.模形(型)
76.反醒(省)
77.生活必须(需)品
78.弦(旋)律
79.眩(炫)耀
80.报仇血(雪)恨
81.循(徇)私舞弊
82.天崖(涯)海角
83.沿(延)伸
84.流光异(溢)彩
85.心心相映(印)
86.反应(映)意见
87.生死悠(攸)关
88.记忆尤(犹)新
89.怨天忧(尤)人
90.始终不逾(渝)
91.世外桃园(源)
92.渊(源)远流长
93.震(振)奋人心
94.截止(至)年底
95.因地治(制)宜
96.置(质)疑的勇气
97.德高望众(重)
98.九洲(州)大地
99.化妆(装)成乞丐
100.乘座(坐)火车
[新民晚报]
《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记者赵兰英 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16日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堪称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另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宣布,其主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为时一年,16日在上海落幕。10万多名观众积极参与,找出2万多条差错。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是最差的,差错率最高。
这次被检查的有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等12家电视台。
主办方将一家电视台一个月的节目,全部录像刻盘,对读者指认的差错,皆复看原节目,进行核实,随后聘请语文专家进行核定,最后选择主要的差错反馈给相关电视台。
10万多名观众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参与了这项活动。经过专家审核,观众指认的2万多条差错,有3551条确认无疑。由此推算,12家电视台在一个月中出现的差错,近300条之多。
这些差错主要为语音差错、文字差错、词语差错、文史差错等等。如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中,主持人将白居易诗“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拨”字,念成“拔”字,将“豆蔻年华”解释为“十三十四岁的少男少女”等等。不容忽视的是:电视剧及电视广告中的差错,占了荧屏差错的三分之二强。
[新华网]
《咬文嚼字》公布07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家父”、“无间道”、“戴上紧箍咒”、“九洲”、“娈童”、“海上升明月”、“碳烧咖啡”、“吋”、“权力”/“权利”、“唇枪舌战”
昨天,《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10条差错是从集中收集的500条差错中选出来的,最带有年度特色的、在社会语文生活中意义尤其重大的,很多来自于媒体。《咬文嚼字》杂志还透露,它们将在全国设立100个监测点,监测全国媒体。
比如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这个差错最典型的案例是朱军在《艺术人生》中的那次主持节目出错,其实许多文化名人的文章中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随着电影《无间道》迅速走红的佛教词语“无间道”。现在诸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的用法比比皆是。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来,“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报章上常见的搭配错误还有:“戴上紧箍咒”。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另外,地名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洲”来加以区别。“九州”为中国的代称。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比如:娈童。“娈童”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其实“娈”是形容词,指“美好的样子”,而在“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等新闻中,“娈”字一律被误解为了“侵犯、猥亵”等动词含义。还有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还有,权力/权利;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剑”误为“唇枪舌战”。
[新华网]
《咬文嚼字》2008年度十大差错榜出炉
央视主持人孙正平估计做梦也想不到,他在解说奥运会开幕式时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读成了yuè,竟会登上《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的榜首。而在《咬文嚼字》新近开始的对热播电视剧语文差错的咬嚼中,《士兵突击》不幸首先中的,其平均每集有1.7个差错。
“三聚氰胺”上榜
《咬文嚼字》每年岁末都要评选当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今年他们破天荒地在全国设立了50个监测点,听人们读错的音,查报上写错的字,覆盖面是空前的。往年的十大差错都是错别字,但是这次却汇集了两个词条的读音错误。孙正平那一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是对全世界几十亿人说的。《咬文嚼字》觉得影响太大,不收进去有点不近人情。
《咬文嚼字》副主编王敏说,其实那个“乐”应该读le,表示快乐的意思。当然三聚氰胺也是今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但是《咬文嚼字》的编辑们却遗憾地发现很少有人将其读对。那“氰胺”应读第二声qíng和第四声àn。“我们这次选取的都是人们容易并经常出错的词语。因为总是循着习惯去使用了,有时也会望文生义,所以错误的流传面也就越来越广。”王敏说。
《士兵突击》字幕有错
今年咬完《百家讲坛》十位主讲人之后,《咬文嚼字》已掉转方向,矛头直指12部热门电视剧。第一个应声倒地的是《士兵突击》。经过专家们的细致排查,他们捉住了28集《士兵突击》的48处错误,平均每集1.7处。《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昨天告诉记者,这些差错主要集中在荧屏文字上,比如将“坐月子”写成“做月子”,将“愣神”写成“楞神”,将“不像话”写成“不象话”等等。
郝铭鉴坦言,这次对《士兵突击》还是宽容的,“我们纠出的都是明显差错,许多差错,只要能说得通,我们都不算在纠错之列。”据悉,接下来《咬文嚼字》还将“咬嚼”《五星大饭店》、《金婚》、《闯关东》、《奋斗》、《亮剑》等热门电视剧,咬嚼的结果将可能上报广电总局。
不否定不推广
最近一些网络怪字大热,比如“A濉焙汀碍?0”便是今年最热门的怪字。对于这一新现象,一向挑剔的语言文字专家却选择了包容的态度。王敏对本报记者表示,所谓的网络语言和火星文,说到底都是青年人为了标新立异而创造的,这本身也反映了一门语言探求创新的正常心态。
“既然是一种正常的心态,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否定,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推广。”王敏认为:“正因为是出于求新求异的心态,才有了这些字,所以一旦新和异没有了,这些字的市场也就消失了。”王敏很乐意考察这些怪字的未来。
【链接】
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lè错读成yuè。
2“三聚氰胺”:“氰胺”应读第二声qíng和第四声àn。
3“震撼”误为“震憾”。
4“故里”误为“故裏”。
5.“狙击”和“阻击”混淆。
6“营利”和“盈利”混淆。
7“其间”和“期间”混淆。
8“望其项背”误用。
9“存款准备金率”误写成“存款准备金利率”。
10《红楼梦》“索隐派”误写成“索引派”。 (据2008年12月31日青年报)
[新华网]
巴人批注:
上文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认为应读为lè,事实上,此处“乐”确实不当读lè,而应读成“yuè”。
原因是:在中国古代,君子之交非常讲究,一般都通六艺,六艺中就有乐!吟唱对诗是君子交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便不够雅,那也有“歌窈窕之章”的乐趣。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能不诗乐相待吗?能不歌舞相庆吗?
《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请注意,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那时,孔子周游列国,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诸侯国,他们一般都会以君子之礼相待,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君子之交,远朋而来,那份欣喜,在交通、通讯不便的情况下,岂只是畅饮而能尽兴的呢?必当歌之舞之而不能解意。假如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相见时就不会有歌舞音乐之盛了。孔子有过“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乐”是当时外交场合中的基本礼仪。我们今天在重大外交场合中也还有歌舞升平的礼仪。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段话列为《论语》之首,可见其重要意义所在了。表面上理解这段话似很简单,实际上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更当将三句话串联起来理解。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费解这段话,甚至误解这段话,并将句子分离开来平直翻译,这就相去孔子的本意很远了。
孔子是大教育家,他讲究快乐学习,学习知识用不着“填鸭”,“学而时习之”即可,时时学习,勤奋思考,勇于实践,“温故而知新”,便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所以,这样的学习就会感到很轻松、很快乐。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真正含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道而来的真正朋友,推心置腹,彻夜畅谈,纵论天下,互献其技,各赏学识,歌之舞之足之蹈之,那种意境确当是非到音乐唱和这一阶段所不能解意。这种情形无疑是非常令人惬意的。交朋待友,需六艺皆通,这些才能需要学习才能具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就是:如果别人不知道自己,不认识自己,但是也不会因此生气,不也是有君子的风范和气度么?
如果不将这三句话串联起来理解,那就不能很好理解后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了。
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就是说:我们讲不断学习新知识,还要时常去温习已有所学的内容,通过反复温习旧有的知识内容,就能获得前所未有新发现、新领悟,从而不断得到超越和提升,所以,学习本身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学习知识和交朋友是一样的。交朋待友,需六艺皆通,同样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具备。以前的朋友远道而来,一起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推心置腹,每一次相见都会增进了解,都会发现对方的一些新变化,更会带来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相互之间了解到更多的东西,没有不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没有不诗乐相庆的。这种情形当然是非常令人惬意的。但是,如果朋友很多年没有见面了,一下子不认识你了,但毕竟朋友曾帮助支持过我们,你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很有君子的风范和气度么?我们学习中对过去的东西遗忘了,困惑了,似不认识的朋友一样了,但也用不着生气,要有君子的雅量和风范,也要像对待朋友一样正确对待。不断结交新朋友,不忘记过去老朋友,要成为很好的朋友就需要多多地互动交流,相互关切,这样,朋友之间才能够共同提高,友谊长存,也才能得到更多的知心朋友支持和帮助。学习和交朋友是一个道理。
我认为,将学习拿交朋友做比喻,这才是孔子所言这段话的真正意思!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可能就在于此。交朋友有好坏之分,读书也一样也有好坏之别的,这个比喻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意义。
以上批注,仅算是个人一孔之见,望无见笑于大方之家。
[巴人 2009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