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一吻变国际笑话 “吻乱”机场背后的文化误读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1-14
浪漫一吻变国际笑话 “吻乱”机场背后的文化误读
当地时间1月8日,美国警方逮捕了在数天前违规进入纽瓦克国际机场安全区,和女友吻别的留美中国籍男博士姜海松(Haisong Jiang,音译,又译江海松、蒋海松)。这起“吻别事件”当时导致机场关闭6小时,数千乘客重新安检。事件发生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有人表示同情,有人表示不可理喻。对此,美国《侨报》1月13日刊发署名文章《拥吻风波背后的文化误读》对事件予以分析。
原文摘录如下:
发生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的拥吻误机事件,竟在短短几天内变成了“国际事件”,令人意外。姜海松(音)不会想到,其简单的浪漫之举竞惹出这么大麻烦。
笔者认为,姜海松拥吻女友的举动本无可厚非,只是因时间和地点不对头,好事变成了闹剧。
首先是地点不对。姜海松此举并无恶意,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当时也只是想看着女友离开。但问题是,美国机场高度重视安全,对于安全区域有着严格划定,即便是美国总统也没有资格擅闯。而姜海松的擅闯行为导致机场一个航站楼关闭6小时,超过100架航班无法正常起飞,数千乘客重新安检,一系列麻烦令人始料未及。
其次是时间不对。如果在半年前,姜海松此举可能还不会引起如此大的风波,但在“圣诞炸机未遂事件”后,美国对本土安全可谓是风声鹤唳,强大的社会压力,以及严峻的反恐形势,使得政府大力加强机场安检与航空安保措施。奥巴马更是多次表态,要强化安全措施,以确保美国不受恐怖分子的袭击。在此高度紧张的气氛下,姜的“浪漫之吻”可就不浪漫了:对国家资源,是巨大浪费;对其他旅客,是巨大拖累;对机场管理者,更是“准惊魂”的刺激。
有人会说,美方对此是否有点小题大做。这种说法就太不讲政治了,也有点太过自我。从安全政治上说,安全相关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如果换了我们是因拥吻事件耽误行程甚至虚惊的旅客,我们是否也会十分反感当事人的做法。
其实,这涉及到文化理解的问题。在美国这样比较讲究浪漫的国度,姜以及许多异国青年,少不了会受到环境的熏染,但他们往往只看到文化表象。美国文化看似自由,其实很讲责任感,这从人们崇尚慈善、严格要求公务人员、重视家庭就可见一斑。换句话说,美国文化的内核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接近。遗憾的是,一些旅美者不但未能承继传统文化的美德,反而一厢情愿地以为美国是自由放任的社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时尚,才更能令人接受和尊重,结果始终无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对于“亲吻”现象,美国学者怀特有十分经典的论述:“对接吻的看法和做法不是因人体的内在欲望所决定的。假设是这样的话,那么亲吻行为就会遍及全世界,因为人体是相同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因为文化不同,行为也就不同。哪些事你能干,什么事属禁忌,取决于你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怀特的看法,在美国很有代表性,也是主流文化的认识。
耐人寻味的是,警察找上门时,姜海松正在学校健身房锻炼,并且对警察要逮捕他感到相当惊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严重,自己的亲吻举动不仅冲撞了安全系统,也冲撞了主流文化。这种“惊讶”的背后,折射出许多旅美人士,乃至一些与美国及西方打交道的人,始终没有认真、深入地研习美国文化。
不过,一些美国网民将姜的行为与“中国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也有点上纲上线。毕竟姜代表不了中国人。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懂得谦让,懂得为人着想,尊重秩序和社会规范。此事也给中国人提了个醒,在外面,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别人不会把你当作亿万中国人中的一个,当成个别现象,而是认为中国人整体形象原来不过如此。
真正重要的是,无论是旅美的中国人,还是与美国及西方打交道的中国人,应该以此为戒。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异国文化,学会全面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以减少交流障碍;另一方面,要对政治,尤其是国际问题有所关注,无论是理解安全形势,还是经济形势,对于个人的出行安全、投资安全乃至社交安全,都会有很大帮助。
相信姜海松如果能充分体认到美国政府当下所面临的安全压力及民众所抱持的强烈安全忧虑,他一定会克制自己的浪漫冲动。毕竟,这一吻,不仅闹出了“国际笑话”,而他个人也将承担法律后果,代价太大了。(张国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中新网]
中国情侣吻别何以“吻瘫”美国机场
近日,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国际机场。一名在美攻读博士项目的28岁中国男子,钻过安检警戒线进入机场安全区,与安检区内的一名女子拥吻后,一起进入了机场。此行为导致机场关闭6小时,旅客重新安检,100多架航班无法起飞,数以千计的乘客行程被延误。据报,肇事中国博士生已被逮捕,面临非法侵入的指控和 500美元的罚款。鉴于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引发公众巨大恐慌,美国一位参议员呼吁对肇事者予以重罚。
中国博士生“吻瘫”美国机场之际,正是美国经历圣诞恐怖炸机未遂事件之后,美国重新对其机场安全系统进行评估、强化机场反恐措施之时,颇有“草木皆兵”之态势。美国2009年版的《国家情报战略》呼应美国新政府从反恐战场中抽身而退的愿望,在报告中删掉了“反恐战争”一词,但随着圣诞炸机未遂事件调查的深入,美国发现其面临恐怖袭击的危险并不比“9·11”事件之时少,也发现其安全和情报系统也不比“9·11”事件之后所采取的系统更灵敏。奥巴马在夏威夷的连续讲话表明,美国已经重新强化了安全措施,以确保其国家不受恐怖分子的袭击。
因此,美国机场一旦发现有人非法闯入安全区,就作出了最坏的估计和最强烈的反应。从这个角度看,“吻瘫”机场者,不是这位中国博士生,而是美国机场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戒心。
另一方面,虽然这起非法侵入案,已经证实不是恐怖袭击,而是一名受过最高层次教育的留学生,不遵守法律,趁值守人员离岗,居然不顾后果地进入安全区,只求一吻其女友。这般自私行为的发生,实在令中国在外留学的莘莘学子们蒙羞。
先不说“吻别”这类外来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含蓄文化是多么格格不入,即便是以“吻文化”为荣的老外们,也非常注重“吻在何时,吻在何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生的作为,令人再次关注中国受教育者的“素质”问题。
这次机场事件是一面镜子,可以促使我们反思。从这位博士生身上,其实可以看到中国许多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公众场所喧哗、抽烟,不排队,爱占便宜,不守规则,自以为是等。“公德心”的缺失,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侵权文明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侵权文明给每一个公民赋予了“照顾他人”的义务,行事之前都会充分考虑到他个人的行为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伤害。我们注意到,机场被关闭6小时,乘客又要重新安检,一系列的“折腾”,居然没有出现乘客因延误航程而“罢乘”、“要说法”等集体聚集事件。很难想象,这类反恐措施若在国内执行,会有多少尴尬发生?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