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1-20
黄段子“技术标准”也是一个引人发笑的段子
作者:刘昌海
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介绍,“不良信息”的认定主要依据有关部门已经确定的13项“低俗内容”的技术标准,包括“表现或隐晦表现性行为、令人产生性联想、具有挑逗性或者侮辱性的内容”,“对人体性部位的直接暴露和描写”,“以挑逗性标题吸引点击的”等。(1月19日《新京报》)
黄段子也有了“技术标准”,真是可喜可贺。咱老百姓以后发短信时可以对照标准,字斟句酌,以免“涉黄”,或者干脆学古时候那个白居易,写完短信后先念给几个老大爷老大娘听听,问他们能不能“产生性联想”。这事儿可马虎不得,否则暂停短信功能事小,被“有关部门”盯上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些整天动不动就把情呀爱呀挂在嘴上的小两口儿更得注意了,一旦用短信把这些内容发出去,不但会让一双甚至很多双眼睛看到,而且还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从现在起,应该赶紧学学电视上特务的接头暗号,比如用“打酱油”代表想亲热之类,但“俯卧撑”是万万不能用的。而且,一定要随时关注“技术标准”的变化,一旦用“打酱油”当暗号的多了,人家的“词库”必然要与时俱进更新,就像现在“同志”这个曾经最普通的称呼已经被很多网站屏蔽一样。
黄段子不是今天才有,一部《笑林广记》,以“技术标准”来判断,不黄的似乎不多,但好像没听说过历史上哪个朝代因为看《笑林广记》而亡国。黄段子的破坏力远远比不上那些贪官污吏。有关部门把精力放到整治黄段子、制定黄段子的标准上,不如多用点儿心查查那些官员们的短信和电话内容,说不定一不小心能抓住个巨贪。在生活中,热衷于黄段子的大多是一些没事儿做闲得慌的主儿,现在某些人把整治黄段子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基本上也属于吃饱了撑的。
所谓段子,无非就是逗人一乐的小笑话。我不爱听,你整天追着我说,内容不黄我也可以告你骚扰;两情相悦,发条能产生性联想的短信以增闺房之乐,好像也与他人无涉。有评论者说,扫黄不能扫到人家床上,同样,把老百姓的短信都审查一个遍似乎也管得太宽,基本上是没事找事。有关部门一本正经地为黄段子开出一个“技术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发笑的段子。
[南方都市报]
扫黄不能扫到百姓的床上
摘要:扫黄不能扫到老百姓的家里,扫到床上。老百姓私人之间说点什么,情侣之间偶尔黄一下的权利还是应该有的。怎么也不能让人感到,连一般老百姓私下的通讯都时刻被监视着。在一个正常社会,老百姓在家里做什么,只要不是干制毒贩毒之类违法犯罪的事,政府都是不能管的。
■知道分子之张鸣专栏
有报道说,日后用户如发一条黄段子,手机短信功能将被停。若要重开,得上公安局交检讨,保证不再发黄段子才行。
现在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短信来往,经常会有黄的内容,荤的玩笑,此项禁令一旦实施起来,估计再想这么干,就得直接打电话了。可是,再一想,这种做法,能仅限于短信吗?更让人担心的事,也许还在后面。按这个管制的思路走下去,手机交谈,煲电话粥,不小心说出来黄段子,是不是就会停机?更进一步,如果几个人一起吃饭,言语之间黄了一点,会不会被人听去报告了,从此让我们禁口?夫妻床笫之间,是不是从此不能污言秽语?……算了,不能这样想了,这样下去,以后单位里、大街上所有的管理者,从警察到城管,多半得每人手里一大把不干胶,忙于封口。每个犯规被封口的人,排队到警察局或者城管大队门口递交检讨书。
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少年发的黄段子,有关部门是怎么知道的?难道所有人的手机短信都被监控了吗?是人工监听,还是机器监控?如果是敏感词过滤,那么机器怎么可能分得那么清楚,会不会把许多不是黄段子的短信也给过滤了呢?会不会制造许多“冤假错案”?
其实,眼下手机群发功能限制多多,即使发黄段子,也无非是一对一,属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按照宪法,私人之间的通讯自由,是被保障的。也就是说,有关部门不能以私人之间的通讯内容来问罪定罪。如果不涉及国家安全,私人之间的通讯,也不受监控。既然如此,为什么那名少年的短信会被监控,而且短信功能被停掉,需要交检讨才能复开?
扫黄是个不错的借口,堂堂正正的旗号,也没有人有理由可以反对扫黄。但是,扫黄不能扫到老百姓的家里,扫到床上。老百姓私人之间说点什么,情侣之间偶尔黄一下的权利还是应该有的。怎么也不能让人感到,连一般老百姓私下的通讯都时刻被监视着。在一个正常社会,老百姓在家里做什么,只要不是干制毒贩毒之类违法犯罪的事,政府都是不能管的。家庭的暴力,也非得家里有人报警,警察才能插手。人们写的东西,说的东西,无论怎么黄,只要不涉及大众传播。一个乐意听,一个乐意写,绝对属于私域的范围。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随便进入老百姓的私域,动辄以扫黄的名义加以惩治,这叫什么道理呢?我宁肯相信,这种做法,只是局部地区有关部门的杰作,这样的管制,也许对于部门的权力扩张有好处。
扫黄固然必要,但如此扫下去,就会走到事情的反面。不仅黄扫不了,还会惹得天怒人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凯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