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4-05
日前,新华社连续发表6篇“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病根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这一系列评论的背景是:自去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机性购房的四条政策伊始,中国房地产公共政策再次“拐入”了调控周期。随后,政府出台了包括“国十一条”在内的政策组合拳,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果断对失控的楼市进行调控,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但遗憾的是,房价在高压的政策下短暂观望之后,毅然走出了一条惊艳的暴涨行情。
对于房价与政策的背道而驰,民众错愕,学者惊讶,连一些开发商都感到害怕。是政策的药方不对,还是中国房地产真的可以一直一枝独秀于全球。我们看到,在这一轮房价疯涨的周期里,每一次政策的出台,要么刺激“地王”的出现,要么刺激房价的上涨:调整二手房营业税的政策引起了购房者的极大恐慌,导致二手房交易量价的飙升;而各大银行刚刚提高房贷利率的举措更是引发了购房者的恐慌,再次导致房价的暴涨。政策制定者也许没有想到,抑制投资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却成了开发商和民众集体反向操作的风向标,这种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房地产调控政策面临极大的信任危机。
这种态势不仅戕害政策的公信力,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运行。政策制定者急需对高房价的危害和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进行评估,拿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房地产市场全面降温。我们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这种非理性的暴涨,既有政策“药不对症”的因素,亦有各方通过博弈,化解政策威力的原因:其一,政策所开药方大多属于长期的治本之策,比如,建设保障性住房,从长期来看,可以抑制房价上涨,但就短期而言,因为建设周期,对抑制房价的效果并不大;其二,政策制定者并没有向外界传递抑制房价的坚强信心,对于未来房价的调控目标,信号混乱。一些部门的领导在政策目标的表述上大玩文字游戏,极具吝啬之能事,“抑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完全成了一个鼓励房价上涨的反向指标,而一些部门负责人轻率地表态“调控房价没有办法”,“未来20年都面临房价上涨的压力”,让民众难以判断政府的真实意图;其三,当前房价疯涨的最大因素是投机性购房,但对于投机性购房,缺乏针对性的举措,用取消营业税优惠等隔靴搔痒的手段根本无法抑制投机性购房;其四,政策的准星失效,误伤造成的恐慌性购房导致房价上涨。各大银行开始取消利率优惠,引发了一些本来观望的人紧急入市,一竿子打翻全船的人,等等。
在当前房价依旧与政策博弈,房地产集聚的风险对全社会的戕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公共政策必须传递明确的信号,本轮房地产调控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该向民众发出明确的信号的时候了。如果政策制定者依旧抱着投鼠忌器的心态,担心房地产调控对G DP造成影响,任由各方利益博弈者传递错误的信号,一旦房价硬着陆,泡沫破灭,将对中国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其次,政策不仅要确立长期的目标,更要追求短期的效应。按照社科院不久之前的调查数据,全国660个城市房屋空置高达6000多万套,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了10%的国际警戒线,有些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据此几乎可以判定,在当前房价与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买卖房屋基本就是投机。对这些投机行为,靠提高营业税等毛毛雨解决不了,必须通过征收暴利税的方式,降低炒房者的投资收益。
就长期而言,中国房地产要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改变土地财政,政府建设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等长效的措施,并且彻底改变房地产作为纯粹经济政策的属性,把满足民众的住房需求作为房地产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但就短期而言,则必须在给民众传递坚定的信号的同时,果断出重手打击投机行为。在挤破房地产泡沫的同时,又不影响居民的居住需求,房地产泡沫亦不会转化为可怕的社会泡沫。同时,考虑到中国的房地产政策一直处于手忙脚乱的调控周期,我们建议高层对房地产土地供应、信贷、税收、信息、住房保障等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检讨和反思,并充分体现民众的基本参与原则,下决心摆脱与民争利的土地财政模式,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促进房地产真正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这是挽救中国经济,挽救中国房地产的唯一之道。房地产泡沫的严峻形势已经让我们别无选择,更没有时间举棋不定。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