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5-23
近日,江苏省地震局官员透露,江苏省未来十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发生6级甚至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据5月12日《扬子晚报》)。
现在我们要问的迫切问题是,相关的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媒体和全社会将有何作为?
面对可能发生的地震,政府不仅要有硬实力,还应该发挥软实力。所谓硬实力,就是通过硬件建设,使各种建筑达到防震的要求,特别是学校建筑,建议教育部门普查全国中小学校大专院校,将这些教育机构打造成避难所,既要排查隐患,又要加强建设,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将中国的学校全部打造成避难所。
在这方面最值得借鉴与学习的是日本的学校建筑,我们知道,日本中小学生在地震中伤亡比例是最小的,其防震措施如下:普及耐震校舍,能抗6到7级强震;在学校设耐震储水池和水井,配发电机;设防灾仓库,储存防灾食品,备好帐篷担架药品毛毯,建简易厕所;设避难所和临时救护所;设户外喇叭、车载式无线发射台;开设防灾教育课程,举行防灾演习。
我们能不能在每一项自然灾难发生同时,建立独立的网站,譬如汶川大地震时,建立独立的“汶川地震网”,玉树地震时,建立“玉树地震网”,与当地政府网站、各大门户网站链接,发布信息,组织救援,让民间志愿者与政府、专业机构共同合作,在网站上发布遇难者名单,发布灾区需要的物品与人力配置,公开捐款捐物名单与数量,公开捐款用途,并尽可能使个人捐献者直接与受捐人联络,减少中间环节。
据介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国自己研制的“动中通”卫星应急通信车、电视直播车、移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一批先进设备为气象部门开展抗震救灾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了“千里眼”、“顺风耳”。这里,我们希望相关信息能够即时成为公开的信息资源,使任何地方关注灾情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其信息资源的共享。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我们看到网络媒体启动的机制包括灾难发生时的报道机制、与社会联手的援助机制和对灾区重建的持续机制。但这些机制背后,我们还是没有看到真正强大的组合网络,就是上述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及时统一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显示,譬如玉树救援,一些媒体自行前往,却不知当地高原气候对人的限制,还有就是没有及时沟通、有效组织的自发车队,造成交通拥堵,如果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将志愿者、政府组织、媒体等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协调的态势,这样就会更有效率,避免团体与个人做各种无用功。
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平日里就设计出灾难救援网络信息中心(功能平台),应对国家突发灾难,信息中心应该由政府、慈善组织、民间志愿者、媒体、网络共同打造,一旦灾难发生,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吴祚来(学者)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