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12
这些天,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占据了国内不少媒体的重要位置。众所周知,中国本土迄今仍与诺奖无缘,虽然相继成为科研论文大国、博士大国、乃至教授大国,虽然百人千人济济、学术前程似锦,但是唯独缺少一朵“诺贝尔之花”。因此,其心之切,当然可以理解。
不过在诺奖正式揭晓前,倒是有不少人对所谓的“权威预测”榜的预测名单颇有些想法,比如没有什么“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了不起的成果之类。其实在我看来,诺奖这个东西,是因为有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在名单里,才会愈加受人重视。如今虽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但能和以往诺奖成果相提并论的成果还剩多少呢?
所谓奖励,奖是重要一面,励则是更重要的一面。为了奖而奖,必然会滥;为了励而奖,才是根本。重奖之重,不在奖金多少,而是份量之重。反之,发滥的奖,奖金再重,也是“白菜价”,一文不值。
实际上,诺贝尔奖真有发不出去的时候,除了受一战与二战的影响而停发之外,诺贝尔奖偶尔也会歇一歇,例如1931、1934年的物理学奖、1919、1924、1933年的化学奖、1921、1925年的生理或医学奖等。虽然具体原因无从知晓,但诺贝尔奖的确也有空缺的时候。
反观国内的科研奖励,就知道啥是“白菜价”了。科研奖项设置最多的国家,非中国莫属。大到国家、部委,中到省、区、市,小到学校、院系,甚至一个课题组,大奖中奖小奖,名目繁多。更重要的是,奖项与利益挂钩,得奖者得天下。于是,科研人员,特别是“首席”科学家的重要工作,除了“跑项目”,就应该算是“跑奖”了,哪儿还有时间搞科研?当然,只要把奖杯捧回来,科研搞不搞也就不重要了。
当这奖那奖发滥的时候,它们也就成了“所谓的奖”了。放自己家里头还行,要好意思拿出去给自己脸上“贴金”,那还是需要些底气和“胆识”!
诺贝尔奖偶尔也有发不出去的时候。可是我们国家自己的那一窝奖呢?是不是别再闹了,该吹灯歇了,明天还有好多活要干呢! (王宝山)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