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1-10
今年10月到12月,本报编辑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学习调研。在一个多月的前期调研中,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发现了一些颇具“星火”味道的企业及现象。从上周三开始,这些调研成果开始陆续推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评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燎原”之势的到来,继续“吹氧助燃”。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是一个言及发展方式转变必会扑面而来的主题词。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久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们的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决定》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力争达到15%左右;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毋庸讳言,在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只是“星星之火”。然《书经》有云:“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这部据说由孔夫子编撰的史书已经认识到,不要小看一点点的火星,一旦蔓延开来,可以烧掉大片原野。后人更将这一认识浓缩为成语“星火燎原”,旨在阐明一个道理:开始时弱小的新生事物有着伟大的发展前途。以之来类比当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恰当不过。我们有理由坚信,作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呈现燎原之势,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而在完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之后,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在于产业进步的客观规律不可抗拒。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战略性”,一个是“新兴”。所谓“战略性”,泛指一定历史时期内重大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把这个原本的军事术语移之于产业描述,意味着这产业所直接带来的,势必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其所直接关系到的,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所谓“新兴”,则在于这产业大别于“传统”,令人有耳目一新甚至闻所未闻之感。事实正是如此。
从节能环保产业看,原来我们基本上没有当成产业的概念,乃至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成为引领经济腾飞的发展模式。而节能环保从大处看,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小处着眼,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破解我们的经济发展困境,节能环保一马当先。正是因此,节能环保产业被放在了第一位,成为新兴产业的“领舞者”。据权威部门预计,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并将形成若干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基本上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未来,将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
从生物产业来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的人类发展,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未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四大领域,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以及生物工业。与此同时,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等于点燃了中国经济的“蓝色引擎”,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来看,其发展决定了我国能否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国务院《决定》对高端装备制造的范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这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
新能源之“新”,在于它是除了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等传统“旧”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比如核能、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以及对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传统能源的升级,等等。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就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未来十年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显然非常巨大。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在“七大”中似乎比较冷门,但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奠基石。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一系列核心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就谈不上其他领域的成就。公开资料显示,近10年来,世界新材料产业的产值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七大”名单,以电动汽车为主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加速驶入寻常百姓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
显而易见,相对弱小、正在处于起步阶段的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无不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翻开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不乏“星火燎原”成功运用的范例。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内一些同志对形势的认识曾经产生悲观思想,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同志对当时的各种力量———革命的和反革命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对当时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地主和农民的,等等等等,进行了精辟分析,写下了不朽宏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指出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之时,毛泽东同志直接借用了“星火燎原”的典故,认为只要看一看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孕育着的革命力量,“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小岗村18个农民包干到户的“指印”,到“经济特区”的横空出世;从广东一枝独秀、匹马领先,到全国万紫千红、万马奔腾。区区30年间,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即燎原全国。广东从一个边陲落后的农业省,一跃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国家的经济实力翻了几番,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总量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广东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探索和积累了实现快速发展、走向富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与此同时,丰富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得到实际效益相对较少;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难以为继,而且难以适应未来低碳发展的趋势。鉴于这些认识,我们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它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但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发展的必然性,它的“燎原”一定会很快乃至迅猛。
新中国成立,我们完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轨。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转轨、转变,每一次“转”,都意味着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重大抉择。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广东,我们已经出炉了《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其中,以现代产业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大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规划了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布局,突出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汽车、新光源“三新”产业,形成3—5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此,“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将每年拿出20个亿、5年投入100个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百亿财政资金拉动千亿社会资金投入、打造万亿新兴产业规模。
宏伟蓝图绘就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产业“新”,包含的概念、知识也“新”,对全省各级干部的要求也“新”。如果我们领导干部不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就会在思路和决策中出现“缺陷”;不补齐知识上的“短板”,就会在实践和工作中出现“短板”。我们必须看到,不少干部虽然在口头上接受转变发展方式这个趋势不可避免地就要到来,但是内心还在狐疑是否能够真的到来。尤其在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难关后,个别地区推动发展转变的紧迫性在减弱,甚至出现了旧体制“复归”的苗头,“不愿转”、“不能转”、“不会转”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传统”的那一套用起来驾轻就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以及严重的惰性,对“新兴”的、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敬而远之。因此,汪洋书记在全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动员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要搞好科学技术特别是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要突出以下三个着力点:一是要通过学习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找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二是要通过学习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提高干部招人引技和招商引资的本领;三是要通过学习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科学把握当代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干部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是“星火”能否“燎原”的充要条件。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像原来那样仅仅凭借“一股劲”、“一股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识和智慧,需要更多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需要对发展方式是否科学有足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当年,毛泽东同志预见中国革命高潮就要到来时满怀激情地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正可以借此来描述。当下,需要全省上下脚踏实地,鼓足干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燎原”之势到来之前,为之“拾柴”,为之“吹氧助燃”。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