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2-12
为何140万人报考"很弱势"的公务员?
别怨这世界变化快,你若看不明白,就只好笑而不语了。本周凯迪网络及全网热点主要围绕几个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和排行榜展开,包括国家公务员考试热度不减、社科院发布蓝皮书公布的一组数据、调查显示近五成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某课题研究组发布的职业压力排行榜公务员高居榜首等等。另一组对比鲜明的热点事件为85%中国家庭无力买房和杭州将建150万平方米“别墅保障房”。此外,剩余热点基本为上周事件后续,如北京蛋形蜗居被搬迁、非动车乘客迟到火车票作废的最新情况、局长醉驾撞死5人全部赔款由政府公款买单等。
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第一大国考并不是今年的新鲜事,数据显示,大约从2004-2005年间开始,公务员报考人数开始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笔试共有140多万人报考,创下4961:1的最热职位纪录,引出“就业冷”、“考碗族”、“职业声望”等语汇。在凯迪网络,相关“国考热”的搜索结果约有315项。《公务员报考热度是国家前途指示器》一帖获得12275次点击。帖文从马克思理论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指出公务员从事的不是生产性劳动,其收入来自社会剩余价值的转移,是对社会价值的瓜分。“若一个社会,将社会最宝贵的精英吸引到瓜分社会价值的领域,则这个国家的前途就无从说起。”文章毫不客气地表述,公务员的高收入(特别是灰色收入),高福利,高职业消费,以及不受制约的特权,对这个社会中只讲利益不讲公正的社会精英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作者的立论依据也是近期曝光的新闻:陕西一个县煤炭局长就有几亿家财,而洪洞县一个交警队长也有几亿家财。该帖作者“王大麻子”比较了1980年代改革春天时期大学机关和后勤人员对教师职位的羡慕,以及1990年代乃至近十年,高校机关后勤管理反而成为博士和教授趋之若鹜的岗位等显著变化,最终得出“知识精英都趋向于利益,趋向于利益瓜分行业,国家前途将会暗淡”这一结论。“社会精英,卿本佳人奈何做公误猿?”调侃中流露出对多元社会逐步单极的质疑和无奈。
本周另一条让人只有笑而不语的热点事件是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中,45.1%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凯迪网络对此事件探讨的帖文主要集中在《我认同党政干部是弱势群体的调查》、《“全民弱势”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在不受制约的权力面前谁不是弱势群体?》、《精英阶层自认弱势,普罗大众情何以堪?》等。《牢骚怪论:越是弱势越吃香》一帖认为,“越是‘弱势’越吃香”的“国考热”不仅是一种幽默,也是对传统的爱国主义者所主张的“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生价值观的一种讽刺。与此同时,网友“龚雾媛”的《一个小公务员的辛酸苦辣》则从另一个角度触及这个话题。作者作为一名在上海工作的公务员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大家,自己放弃了外资企业高薪,加入公务员队伍,“这些年下来,有喜有忧,没有退路。”在作者看来,公务员岗位带来的“喜”是增长人生阅历,“忧”是收入不多、压力不小,也是“经常加班,没有加班费”,且因为公务员中少数害群之马让社会上不少人对公务员存在“三分嫉妒、七分怨恨”,他也遭到不少白眼。对于“龚雾媛”据此得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结论,网友回帖指出“龚雾媛”这类底层公务员是体制内弱势群体,“一旦体制超载,将会被第一时间清理门户。”
如此看来,本周另一个让人惊讶的调查排行榜也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某课题组研究发现职业压力排行榜公务员居首,矿工垫底。这项结果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凯迪数据频道热点事件调查对此进行了关注,相关主帖132个,点击214691个,近七成网友调侃公布此排行榜的课题研究组可能是统计局的下属单位。该课题研究组的立论依据是不少媒体报道公务员因抑郁症自杀,可见公务员不仅生理上操劳过度,还面临严峻的心理压力,“领导层级越高,心身健康水平相对越低。”
此外,社科院公布蓝皮书显示85%中国家庭无力购房和杭州“别墅保障房”是本周网络主流意见领袖关注次热点。其中“别墅保障房”在凯迪网络搜索结果约为679项。《杭州“别墅保障房”掏空了住房保障政策》、《尊重人才不能挤占社会保障资源》、《别墅保障房:欺实码政府奖赏高级奴才》等均为对该事件较有见地的帖文。
[凯迪网]
民众不能容忍的是躲在“公务员热”背后的问题
作者: 史哲
每年“国考”大热时节,相关话题也会随之大热。舆论当然是批得多,褒得少。批的依据翻来覆去不外这么几个:
第一,中国的官已经够多了,民众供养官员的负担也够重了。
第二,当官正在成为吞噬人才的黑洞,大学毕业生每5-7人就有1个会去考公务员。最优秀的人才应该参与生产性、创造性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争着抢着去当官。
第三,之所以大学生都抢着当官,首要目标并非为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而是在现阶段,部分官员即使不滥用权力,也能获取可观的个人利益,起了糟糕的示范效应。当官相对于其他行业,投入小、风险低、收益大,被整个社会视为个人成功的“捷径”。
我们不妨来具体探讨一下这些依据,因为只有搞清楚了它们,我们才知道民众的不满究竟在哪里,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解决之道。
中国的官真的很多吗?
从财政这一块看,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万亿元,相当于4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3.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相当于4亿城镇居民,或者13.3亿农民一年可花的钱。要这么多老百姓供养的政府当然说得上庞大。
但对此,反对者也有话说,中国的政府是“全能型”政府,财政除支付薪水,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福利……还要涵盖诸如经济开发建设等等,比如4万亿,这么多的事要做,这需要多少钱,多少人?现在的政府已经算廉洁高效的了。“公务员热”为什么不能看作是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肯定呢?
有个一度流行的指标,就是官民比例,指的是政府就业占人口的比例。以2005年美国1:94的数据作为基准,刚有中国学者提出了中国的官民比例为1:26,就立刻有人提出了1:198,又是一番口舌之争。更何况,欧美国家的政府就业,恰恰排除了不少选举产生的官,而包含了政府的一般性雇员,以及公共服务机构的雇员如教师、消防员、公立图书馆的馆员、公立医院的护士等等,这实在和我们的“官”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的“官”总是和权力相联系的,不仅仅存在于政府,还存在于政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等,当然他们有的是公务员,有的则不是,也很难说得清,他们是否由政府供养。
当然还有一个指标就是和历史比。比如乾隆中期,1766年清廷的财政税收为4937万两银子,那时一个普通北京工人的年收入大约为24两银子,于是205万普通北京人就可以支撑乾隆朝的开支。如果觉得京城的人均收入太高,那就减一半作为全国城镇人均收入,那也就四百多万人收入的总和。无论我们怎么强调现代政府的复杂性、职能的多样性,显然,当代中国民众供养政府的负担都的确重了一些。
不过,看了后两个反对理由就知道,民众、媒体对“公务员热”的忧思,其实不在官多。比如,中国提供的个人发展路径太少,太狭窄了。毕竟,人都是理性的,都会计算个人的投入产出比,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大学生们而言,如果当官提供的性价比远远超过了从事生产性、创造性的工作,那不选择当官才奇怪。更何况,相比十年前,公开招考提供了机会及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已经算进步了。
再比如,就是对制度不能有效遏制权力滥用的愤怒。一些工资水平明明普通的官员,仅仅因为职务就能获得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住房、财产、享受,还有社会的积极评价。这对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巨大。其实,官多了,民众也就认了。民众不能容忍的是躲在“官热”背后的那些问题。想扭转这个非正常的热,裁官恐怕不容易。最容易拿来主义的成功经验是:一、公开政府就业的编制和各项开支;二、政府就业的收入比照相应私营部门的略低,让鼓励创造性、生产性工作成为社会风尚。如此一来,如果公务员还热,才是国家之福,国民之幸。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