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1-18
我们的“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而不是草率的;是负责任的,而不是随意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2010年,国际舆论有一个突出的热论话题,就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尽管西方世界仍有少数人在继续竭力唱衰中国,但中国现已发展成一个世界大国,却是国际上普遍承认的现实。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接近10%,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率先实现复苏,并为世界克服这次特大危机发挥积极作用,这充分显示出中国的发展能力,也反映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大国思潮”是中国人民大国意识的觉醒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度辉煌,但那时的世界基本是相互隔离的,中国的黎民百姓对国家的地位不会有什么特殊感受。只是到了19世纪中叶,外国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泱泱大国转瞬间成为欧美列强欺辱压榨的对象,在世界上丧失了一个大国的地位和尊严,甚至区区小国也能在中国头上屙屎屙尿,中国人民才深刻体会到国家地位的重要和珍贵。一百多年的惨痛经历教育了中国人民——只有国家发展强大了,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国际上享有真正的独立和平等。“振兴中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强烈心声。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独立,翻开了中国崭新的历史篇章。但主要由于“一穷二白”的面貌未能短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不足,中国依然在世界上屡屡遭受到不公正、不合理、不道德的待遇,在国际事务中没有得到应享有的权利和地位。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终于发展强大起来,“振兴中华”由愿望逐步变为现实。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祖国的面貌,也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中国已是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因素”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世界朝着积极方向变革的一个关键驱动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出现“大国思潮”的涌动,既是自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当中国GDP总量第一次超过日本时,我们虽然没有敲锣打鼓的欢庆,许多人内心里却充满激动和兴奋。在国外流传“两国集团”(G2)观点时,我们虽不认同但却深切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像我这样年岁的外交官,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都有过被西方国家孤立、轻视和敌对的悲愤经历,也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后被国际社会看重、尊敬甚至热捧的亲身体验,对自己国家国际地位改变的价值感受倍加深切。中国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崛起了,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在世界上站直腰板,高昂起头。“大国思潮”是中国人民大国意识的觉醒,既是对自己国家发展道路和前景的自信,也是对有能力承担大国责任的认知。
“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
但是,我们的“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而不是草率的;是负责任的,而不是随意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对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鲁莽行事。
最为紧要的是,要清楚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确切定位。严格讲,我国还远不是全面意义的世界大国。GDP总量世界第二,只反映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并不表明我们已拥有世界二号强国的实力。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展数量与质量都有欠缺,综合国力不够强大,实现全面现代化宏伟目标尚需时日,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我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还要走很长的路。发展依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我国现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踏踏实实做的事情很多,应如实分析我国国内外的处境,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妥善处理与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对我国至关重要。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处理国际事务需要从战略和长远角度出发,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全面权衡利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的根本任务,而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也负有重大的国际责任,凡事要考虑大局和全局,讲求原则和策略,不能凭情绪用事,“跟着感觉走”。
“大有大的难处”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讲过不少废话,但也说了一些实话,其中“大有大的难处”就很中肯。“大国思潮”本不是坏事,但演变成为浮躁情绪就可悲了。切不能以为成为世界大国,就可以说大话,放大炮,任凭个人情绪宣泄。在这方面,世界是不乏教训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一个邻国发展上颇具成就,就有点不自量力,开始同美国“叫板”,结果如何世人皆知。这种浮躁言行我国也有。据媒体报道,国内100多个市曾表示要“打造成为世界城市”的宏愿,还有不少地方总有建造“亚洲第一”或“世界第一”工程的壮志。事实上,能称上“世界城市”的地方,全球屈指可数,我国有条件建成“世界城市”的也寥寥无几。在我国现在发展阶段和客观状况下,还是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为上,不可图虚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否则只能致害于民,造损于国。大国地位,确实令人感到荣耀,但也是一个严峻挑战。既要有充足实力,又要担负义务与责任。对此要有正常的心态,急躁不得,更浮躁不得。只有发展好了,我国才能作为世界大国受到国际尊重,我们才能为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多做些贡献,不辜负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期盼。
大国应该是国际行为的良好楷模,而决不能对别国人民不平等、不尊重,更不能损人利己,危害他国利益,成为谴责和诟骂的对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具有优秀历史传统的礼仪之邦。崇尚和谐,平等待人,倡导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力主合作共赢,都是我国的传统与信念。国有大小强弱,人分黑白黄棕,都是“地球村”的平等成员,我们应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友好相待,互帮互济。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的根本,但行为应是理性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行为,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我国历代领袖都一再谆谆教导,中国不做超级大国,不奉行霸权主义。现在这样,发展后也是这样。我国曾深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危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祖宗的遗训。我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后,绝对不可效仿以往那些世界大国的作为,站到世界人民的对立面。要让各国人民感受到,中国是一个与那些国家不同的世界大国,是一个造福全人类的世界大国。
“大国思潮”的涌起,应是推动我国人民加强大国道德修养和行为风范的动力,使我们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国公民。 (作者:马振岗 前驻英大使,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资料链接
公共外交—2010年的热门议题
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发展之一是公共外交。这个几年前还只是少数专家提及的话题,迅速成为广泛重视的外交热门领域,正在形成蓬勃拓展的热烈局面。在此时强调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重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既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欢迎和称赞,也引起各种各样的疑虑。特别在西方国家,总有一些人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竭力对中国“妖魔化”,不遗余力地歪曲破坏中国的形象。在这种情势下,加强公共外交,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全面正确了解和理解,展现中国的真实良好面貌,对改善和维护我国发展的适宜国际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随着我国人民政治意识的提高,特别是传播方式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公众了解国际事务和动态的渠道更加畅通,表达态度的手段多样化,外交已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群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广大公众不再把外交视为“禁区”,而对国家外交的了解、关注和参入要求也日趋强烈。
第三,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各个层次与国外的接触、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利益互动更加明显。有关各方既重视与他们利益攸关的外交操作,也表明他们直接参与外事的客观现实与能力,外交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充分发挥政府外交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非政府力量的对外作用,有助于形成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
我国公共外交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公共外交的经验教训也需不断总结。但良好开端意味着积极的发展。要增进我国政治上的影响力,经济上的竞争力,形象上的亲和力,道义上的感召力,不仅靠政府外交,也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文/马振岗)
[新华网-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