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13
地震是不分国度的人类共同灾难
面对不断增加的伤亡人数,面对被海啸冲毁和吞没的城市,面对一片火海的民房,面对流离失所的灾民,我们的悲痛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日本地震,似乎又让我们回到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日本民众,也正在遭受着3年前四川人民曾遭受的灾难和考验。
与灾难无情的破坏力相对照,我们看到了:国际社会纷纷伸出了援手;各大小媒体,不分国度,于第一时间并依然在持续不断地将日本的灾难报道给世界;国内许多民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着对地震的关注,对日本民众安危的关切、祈祷和祝福。
政治争端、经济纠葛,在地震这个人类的共同灾难面前,是何其的微不足道?当面对生与死的考验,面对挑战人类生存的灾难,人类再次用行动证明了光辉闪耀的人性。
祈愿日本民众平安,早日从悲痛中走出来,重建家园,面对明天的生活,并在这种苦难中磨砺不屈意志,为全球抗震减灾共同努力。
□刘鹏(职员)
[新京报]
感慨于日本民众的未雨绸缪
在大灾难面前,那些守望相助、大爱无疆、责任担当等东西是相通的。日本大地震,也请为那些受难的民众祈祷……
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有关日本地震中的信息通过手机、微博等迅速呈现在网络上,其中关于地震时发生的一些细节,值得细细品读。
之一、日本建筑的坚固程度让经历了地震的人很有感触:“房间东西都倒了……新宿的大楼都在左右晃,在大街上站都站不稳!东京房子太结实了!经历了才知道!”网友留言的惊叹号已能很说明问题。在日本的中国记者也写道,“我们透过大大的窗户看着窗外的写字楼群,就像筷子上的面条一样,高速地,摇来晃去,而我的视线却被楼顶那长长的电线抓住,它就像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刷一样摆动着。”与此同时,学校教室没有倒。震后,所谓避难所,大多是中小学校园,这何尝不值得咱们学习。
之二、“在避难中有很多日本人随身都带上一个急救包,里面除了应急食品药品和工具外,还有一个收音机。所以,在绿化带上的职员们都靠着这个收音机来收听最新的信息。”这种对灾难时常准备着的姿态也许与日本地震多发有关。但谁说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不值得世人学习呢?还有记者写道,“在街道上,靠近建筑物的一边布满了掉落的玻璃或装饰墙面的碎片,因此人们尽量远离建筑物,集中在道路中间行走。而且似乎是早有防备,一些行人和孩子头上都戴着防护头盔。”要临危不乱就得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做细,日本人做得非常优秀。
当然,还有人通过微博发布救助信息,不久便得到了帮助。有邻居主动与他人分享宝贵的瓶装水。震后平日不常交谈的四邻商量后决定,应该分头去查看社区里独居的几位老年居民是否还安全。老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说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美化什么,也不只是钦慕,而是为了引起国人的思考。
□王玉初(职员)
[新京报]
日本人在灾难面前为何如此冷静
3月11日的地震,是日本历史上保留记录的最高震级,在世界上排第五位。一天多时间里,人们通过广播、视频,见证了灾难的惨烈,也震撼于日本人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秩序和冷静。有几条微博是这样写的: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
有人说,灾难面前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默契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内在实力,的确如此。但这样一种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个自然灾难不断的民族,经历过一代代人的积累,悲剧意识已经内化为民族性格,并且将这种悲剧意识转化成为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的必然结果。抵御这样的灾难,日本人已经做了最大的准备:
日本的建筑指标都非常高,建筑设计师要是擅自降低了抗震水准,还没等建筑物出事,人就已经被关进了监狱里。
从学校到公司,日本的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在日本的公司给每名职员都配备一个救生箱,里面从饼干到清水,从挖土的手套到保暖的雨衣应有尽有,而且每两年更换一次,就藏在职员们的桌子下面。如果楼倒了没有死,等待救援的时候就用得上它。
即使居家,安全预备也很充分。在日本,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以防止倒塌和砸伤人,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再有就是随时看好家里哪些是容易出现三角地带的地方,这样如果大地震到来的时候,可以临时躲避。比如说在蹲下后还可以高于自己的桌子、沙发,等等。
所谓有备无患,并不是天生的才能,而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后天养成的素质和训练。
由于灾难不断,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以及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种悲剧性格自然而然的另一面,是日本文化中对转瞬即逝的美好有深切的感情,外化成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切都必须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
只有当对人、对事的责任尽到最大了,剩下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最后才交给上天,交给命运。这种国民心态让他们在大灾难面前也能保持尊严,保持从容与理性。
□童大焕(媒体人)
[新京报]
狭隘也是一种残忍
随着越来越多现场图片、视频见诸网页,我们对东瀛所蒙受这场旷世灾难之惨烈,有了越来越深切的认知。网上论坛和微博留言里,流淌着基于人性怜悯、理性思考的民意主流,但十分刺耳的是,一波纯由肾上腺素所支配的冷嘲、热讽,甚至幸灾乐祸的声音也不时响起,比例不算太多,为数也不太少,够得上一种倾向。
地震、海啸是全人类共同的天灾,恐怕不会有人否认。但当这种天灾发生在跟我们有着众所周知的历史纠葛的东边近邻,很多国人的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其效应有些类似仇人遭难时的快感。这一心理效应出现在私人、私家之间,充其量可以斥之为幼稚、狭隘甚至阴暗;但它出现在两个民族之间,尤其是构成倾向性意念,那就必定和狭隘、极端、偏执的民族主义画上了等号。
俗话说“谁都有倒霉的时候”。从汶川、玉树、舟曲,到此次接踵而至的盈江和日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是生命之殇,文明之殇,从灵魂深处勾起我们无边的悲悯,这是基本的人性使然,绝对无关种族、国界和信仰。退一万步说,从国土面积和人口密度而言,日本是有名的天灾频仍的国度,但在绝对数上,我们每年的天灾要远远多于东邻。将心比心啊!
狭隘民族主义,尤其是国人针对日本一些人特有的狭隘民族主义,当然流自有源。远的有马关条约、旅顺口、“南京、南京”,近的有靖国神社、教科书和钓鱼岛……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现时幸灾乐祸的理由,因为如果那样,我们就把自己等同于残忍的军国主义。当年,即使对许多罪大恶极的日本战犯,我们都有过慈悲和宽恕,让他被畸形教育泯灭的人性回归,彰显了人性的光辉;现在,对于这个最需要心理慰藉的民族,我们反要投以冷漠吗?
从古至今,由狭隘、极端民族主义导致的民族间猜忌、仇恨只能带来无休止的冤冤相报,从未有过真正的获胜者。在此意义上,极端民族主义其实比卖国主义好不到哪里去。(瞿剑)
[科技日报]
面对天灾,中日有难同当
日本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和海啸。这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震撼人心的灾情惨状,通过电视图像和互联网迅速传遍全球,闯入人们的眼帘!一波接一波几米高的海啸,一瞬间便吞噬了所到之处的所有乡镇村落、农田林地!那些房子里面的人是否平安?令人揪心!
这次特大地震对日本列岛造成的系统性破坏不亚于一场“中型战争”。日本本州东北地区的宫城县、岩手县和福岛县遭受重创。日本广大地区的交通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通讯系统、生态系统等,遭到罕见的严重破坏。据初步统计,迄今震灾已造成1300多人丧生。
大爱无疆,有难同当。地震发生当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立即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尽管3月10日中国云南省盈江县也刚刚发生了里氏5.8级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忙于抗震救灾,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日本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物资已启程飞往日本,中国救援队正待命出发。
我们不会忘记,2008年“5·12”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灾区提供的救援帮助和救援物资。在山崩地裂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道主义的大爱超越国界,化为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也化解了中日两国民众心灵上的隔阂。如今,日本遇到前所未有的特大地震灾害,伤亡惨重。日本灾民也希望得到国际社会从精神到物质的救灾支援。联合国及20多个国家已纷纷表示对日本提供救灾援助。中国作为邻国当仁不让。
8.8级特大地震虽然发生在日本,却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地震重灾区仙台市是鲁迅生前留学过的地方,仙台市所在的宫城县现在居住着3万多中国人。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不分民族相互救助,不分国籍彼此关爱,是人间之大爱大义。在当前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衷心希望,旅居日本的中国同胞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能发扬志愿者精神,帮助你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日本友人。
天灾无情,人有情;患难当头,见真情。地震、海啸、泥石流是无情的,是人类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共同威胁。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日本工厂某些零部件生产因地震灾害被迫停产,也有可能影响中国企业产业链的正常运行。面对地震海啸灾害,中日两国人民要心连心,手拉手,有难同当,有震共抗,尽量抢救灾区人员的生命,努力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目前余震还在持续,抗震救灾是日本全国的头等大事。日本朝野各党已暂时挂起“政治免战牌”。菅直人内阁承担起领导这次日本抗震救灾的重任。日本国民处惊不乱、井然有序地应对地震灾害,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日本政府和民间在防震抗震救灾方面的长处值得中国借鉴。我们相信,日本政府有能力领导国民战胜震灾,坚强勤劳的日本人民一定会重建家园。(刘江永)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