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21
学术批评网迎来10周岁生日,生日庆典上,包括陈平原在内的数十位学者对主持人学术批评网杨玉圣所做的工作赞誉有加。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学术不端被指出之后反而会更加嚣张?为什么有时候被窃者却默默不言不为自己维权?为什么学术不端很难受到处罚?”这三个问题,既关系到当下的学术打假机制的建立,也关系到当下各高等院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大的学术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杨玉圣、方舟子这样的“孤胆英雄”挺身而出,毛遂自荐为“学术警察”,与各种学术腐败行为做斗争,怎么看都有点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味儿——虽然精神可嘉,但结果往往是“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方舟子被肖传国雇凶暗算,杨玉圣官司缠身不胜其扰,就最能说明问题。因此,杨玉圣在学术批评网10周年座谈会发出感叹,表明了学术打假和学术批评的不易,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过去的10年里,学术批评网确实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风建设,打击抄袭和剽窃,维护学术的尊严,以及建立学术规范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贡献。轰动一时的王铭铭抄袭案,沈履伟抄袭案,以及正处在诉讼纠纷中的“沈木珠、张仲春涉嫌抄袭”案,没有结果的“王洪瑞涉嫌抄袭”案,学术批评网均及时介入,并很快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学术批评网在促进真正的学术批评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杨玉圣本人因为长年主持学术批评网,也参与了一些学术规范文本的制定工作。以上这些,无疑将有利于中国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学术腐败层出不穷,抄袭剽窃司空见惯又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机制和学术评价体系及现行学术制度的因素。正如很多学者所抨击的那样,一些大学的行政领导控制学术资源,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为标准,玩起了“二桃杀三士”的把戏。与之相对应的惨痛现实却是,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在全世界极其低下,每年发表的论文全世界第一,有独创性和学术含量的却极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尖端的学术成果中的绝大多数与中国学者无关。
由于发论文的硬性要求,一些硕士、博士早早地被套进圈内。在资源有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学术刊物成为了收取版面费牟利的来源,有人甚至以虚假学术刊物牟利。显然,在学术腐败屡禁不止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机制和学术制度的驱使。学术腐败对学术共同体的危害,对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的负面作用却是不言而喻。就学术打假的价值而言,杨玉圣的学术批评网所起到的作用极其可贵;就实际作用而言,这样的行为可以在一些个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与那些尚未被披露的学术腐败数量相比,显然只是九牛一毛。学术批评网虽能激浊扬清,却难以逆转整个学术界的风气。从“疏”的角度来讲,改变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和学术资源分配方法,是减少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重要途径且刻不容缓;从“堵”的角度来说,各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风建设或学术委员会应当获得真正的独立,同时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机构,对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抄袭、剽窃等行为进行定性并严肃处理。
学术打假和学术规范的确立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术的发展更是学术制度、评价体系等综合因素的结果。杨玉圣这样的“孤胆英雄”虽然精神可嘉,但正如其个人所言,力量确实有限。如果有一天这些都不成其为问题,杨玉圣能够回到美国史研究而不是以一个学术打假人的公众形象出现,那才是中国学术界的大幸。
□牟尼(北京 学者)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