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21
文/鄢烈山
翻检全国“两会”期间新闻辑录,最令我心动的是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的一段答记者问。这段话媒体的表述文字不尽相同,但意思差不多:有的报纸是,他对记者谈舆论监督,“颇有意味地总结”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开放带来的好处比改革还要大。”而《南方周末》3月10日报道的“版本”是,“欢迎舆论支持贵州,包括监督。监督也是支持,我们希望媒体对贵州各方面的工作给予监督……总的是想,贵州要发展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开放带来的活力可能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大……”综合不同的版本,我将其浓缩为一句话——— 开放带来的活力比改革还要大。
说得真好,就现实针对性而言,栗战书这句话可以与胡适的名言“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相比拟:谁不知道胡适是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代表人物?他讲这个话当然不是对“自由”价值的否定,也不可能是劝人们容忍显然违背正义的邪恶势力,他这句话只能是“在某种意义上”讲的,是对宽容精神的强调;同理,栗战书的本意,不可能是说“改革”不重要,而是借以强调在现阶段扩大“开放”的必要性。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栗战书有这个说法并非“随机应变”,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曾多次表达过相近的意思。去年年底,他书面批示要“请中央媒体继续给予我们舆论支持,包括舆论监督”;今年元月,出席全省宣传部长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开放的胸怀,鼓励舆论监督……”
鼓励和支持舆论监督,是开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我想把栗战书同志的说法发挥开去,不仅在贵州,而且在全国,领导干部都要有开放的胸怀;不仅在媒体监督、舆论监督方面,而且在所有的政治操作和社会治理方面,都要有全方位的开放胸怀。
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是互相关联的,改革的内容包括对外对内开放,而开放本身就是对封闭的改革,但既然是两个概念就必有各自的侧重点。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在农村是从家庭联产责任制走到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在城市是从容许个体私有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走到不搞所有制歧视的混合经济———这更多的是改革。而从办“三资”企业搞“三来一补”到加入WTO“中国制造”满天下———这更多的是对外开放。
如今,对外开放的任务不能说已经完成,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的工作”部分第九章就是专讲“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但是,对内开放可以说离完成还很远很远。栗战书讲的“领导干部要有开放胸怀,鼓励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接受国内媒体与群众的监督,而不是外国人的监督吧?
因此,在我看来,如今怎样强调对内开放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对内开放的目标应该是全方位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虽然操作起来可能是渐进的,但现在就行动起来却是刻不容缓的———真正是所谓“没有任何借口”。
中国社会现在最大的不公是什么?进一步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把人分为落地不同就贵贱贫富有别的制度,不仅城乡户口不通用,不同城市的人占有的资源和享受的福利也不同。这是自古崇尚“大一统”的中国人今天面临的最大悖论。又如,收费高速公路成了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如黄细花所说货运车辆被迫超载非法生存,这种形同绿林强盗要买路钱的模式本是权宜之计,岂是中国应有的形象,而令之因方便利益攫取而固化?
对内开放,可以说是这次“两会”代表、委员(以下只称职务)的共同心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说:“监督力度不够是司法不公的重要原因”,“没有高质量的审判,法官就不敢公开”;司法部司法研究所所长王公义建议公布行政诉讼案政府败诉率;钟南山院士建议,人大报告除了监督内容,还应公布监督结果,他直言“现在的监督只监督了一半”;葛剑雄教授以身说法,以他改变复旦大学图书馆回扣潜规则为例,说“有什么怕公开的呢?”……财政预算公开、“三公消费”公开乃至官员家庭财产公开,都是会议热点。
立法且依法实行这些公开,是对内开放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
温家宝同志说,“当前,我认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而公开(或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理解这“最好”,不仅是最有效,也最“节能”,只要政务、财务等都依法对社会公开,且支持媒体和民众监督核查,那预防的威慑力就必定很强大,也不必动用现在那么多组织成本和财政支出搞反腐肃贪。
如果对内开放成了定则,领导干部胸怀是否开阔都必须接受人民监督,中国社会的的活力和凝聚力必将大大增强。
(作者系杂文家)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