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5-29
近来,搜狐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拯救身边的历史建筑”的活动,在网上引发了关注,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当下的拆迁文化中,凸显了中国社会许多严重的社会矛盾,如对公民权利的粗暴践踏,有些行政管理部门只顾GDP罔顾民生等。这些都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重申规定,试图予以规范和纠正。然而,即使抛开拆迁的利益纠葛,还有一个往往受到忽视的严重问题:野蛮拆迁往往割断了历史文脉的延续。
一般说来,拆掉一座好端端的房子,都有一个堂堂正正、义不容辞的理由:建设新建筑。所以,理论上说来,拆迁一般都是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开始的。然而,伴随着新建筑的不断兴起,我们悲伤地发现:我们正在丧失文化家园。
在梁思成教授的苦苦哀求声中,北京城墙的拆毁宣告了老北京文化的从此远逝。拆掉北京胡同的大兴土木,大批历史名人故居的推倒改建,让这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逐渐丧失了文化记忆,慢慢沦为一个缺乏历史底蕴的暴发户。这种拆迁文化的真正根源,是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拆迁。
早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当时的一些文化领袖就明确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排斥。正是这种文化的反传统主义,后来演变为愈来愈激烈的激进思潮,使得很象形成了一种认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不能相容的错误观念。
其基本的逻辑就是不破不立,只有彻底砸烂旧世界,才能建设美好新世界。实际上,这是文化拆迁的逻辑,就是只有拆掉封建文化的旧房子,才能在旧文化的废墟上建设所谓科学、民主新文化。而今天,一些地方不顾一切,只管GDP不管民生,只管发展不管历史的拆迁文化,不过是这种文化拆迁的庸俗体现。
北大教授张祥龙曾指出: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长期坚持激烈反传统的指导思想,其实际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是最坎坷不顺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凡是在现代化和保留传统之间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就相对平坦,少走弯路,付出的代价也少,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反之,现代化道路则坎坷崎岖,代价惨重,并有反复,如法国革命、俄国革命等。而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传统文化的延续都比我们做得好,现代化进程也相应地迅速、平稳。
这种割断历史的文化拆迁,是忽视文化的延续性,忽视传统内生的变革力量,不尊重文化的自发演进,没有培育文化发展的耐心;一味推崇少数精英人士的一得之见,企图规划历史发展,把社会演进的复杂过程,看成是可以认为设计操纵的社会工程。
今天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拯救身边的历史建筑”的活动,看似很草根,目标很卑微,限于各种条件,也许实际效果不明显,但其意义在于,通过广泛的公民参与,通过对有限目标脚踏实地的追求,慢慢在社会各阶层中培育起对传统和历史的温情与尊重,培育起从容而厚重的文化品格,让社会气质变得文质彬彬,逐渐减少过去激进年代中野蛮嚣张、急功近利的暴戾之气。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突破,在富裕中文明。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