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7-03
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网络传播冲击下的红十字会
■公民议题之郭巍青专栏
有人统计过,郭美美和红十字会事件所引发的网络关注,包括关键字搜索、转发、跟帖评论等等,是创纪录的,事件牵连面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创纪录的。可以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网络事件。事件核心情节是,一位普通女孩在微博上“炫富”,迅速演变成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两件事情竟然可以关联,而且关联速度之快、之迅雷不及掩耳,令所有人都大为惊讶。
惊讶之余我们应该意识到,事件背后有结构,结构就是“网络社会”或者“信息时代”。尽管这些词已经说得太滥,但我们未必真正认识到其中的涵义。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其基本特点叫做“时间打败空间”。本来,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无论是在具体地理上,还是在组织架构中,彼此距离都很远,有很大的空间纵深。在常规的组织结构与信息传递结构中,底层的、边缘的、个体的事情,很难直接影响中枢,但是网络传播彻底打破了这一点。以无限接近于瞬时的软件速度,关于郭美美的信息和判断被广泛传播,立即大面积影响公众的态度和判断,变成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在这样的瞬间传播中,空间被取消,距离被穿越。所谓“世界是平的”,其深刻涵义即在于此。
这样的时空关系改变,对于组织和个人均影响深远。传统的组织通过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可控的渠道与外界发生关系,获取和传播信息,并应对挑战。可是网络世界的基本原理是,无论大路小路,条条道路通罗马。任意一点切入,均可关联任意一点,无所谓重点不重点,这叫做“去中心”,在此结构关系下,组织的被动显而易见。如果任何一个侧面、任何一个片段,均有可能任意发生相互关联的话,组织将无法预测,哪一个切入点、哪一种关联,会构成危机和挑战,自然也就无从控制,这正是红十字会面对的困境。
“去中心”结构对于个人的效应刚好相反,它使个人变得主动了。无数个人越来越发现,借助于网络的无穷路径、无限延展、碎片拼接、瞬间互动,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形成“大规模协作”关系。每个人用任意一点时间,发布任意一点碎片式的信息和观点,便合成为一个很大的图景。图景中包含点击量,没有任何看法纯粹围观的人,也贡献了点击量。
有人认为,将郭美美的言行直接挂钩到红十字会,是一种无良挑动,其中包含许多谣言。如果放任事态的话,会造成天下大乱。这种唯恐天下大乱的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其中包含的“挑动—动乱”的思维模式和解释框架,却亟须反思。它太容易带来阴谋论,并且也不能完全解释真正发生的事情。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人背后策划或者造谣。每一个营销方案都是背后有人策划的,可是,真正成功的有几个?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成功,成功的道理是什么?
在网络时代,在社会问题上,成功的集体行动必然是因为有一个好的议题,必须具备很强的“可传播性”。已经有人指出,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郭美美集所有重要要素于一身,并且指向一个公认的议题:慈善组织的廉洁程度、管理水平与公信力。因此,引爆传播热潮是必然的,一旦引爆,其后的滚雪球效应与各种“数据挖掘”行动,几乎是自动进行的。
事已至此,惩罚郭美美也好,谴责不良动机者也好,愤怒辟谣也好,对于挽回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帮助不大。红十字会应该做的是从官僚体系的庇护圈中走出来,以中立、独立的志愿者组织的姿态,重新进入网络社会。
事实上,市场危机与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两个重大结构性事件,它给全球的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伟大复兴的机会。借助于网络,公益慈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创新。例如,以病毒式传播而发展出的长尾链条,推动公民慈善与平民公益的空前发展;大量的基金会与公益组织,借助网络平台,提高组织的透明化运作,方便公民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从而扩大了筹款渠道与事业规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红十字会竟然轻易地陷入不透明、利益输送等等社会指控之中,一切竟然起源于一名炫富女的低俗言行,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
为了整个公益慈善事业的荣誉,红十字会必须彻底革新。救死扶伤、人道主义都是伟大的价值观念,红十字会应当使自己的组织形象与这些普世价值相关联,而不能与美女豪车相关联。如果你认为,别人造谣的成本很低,那为什么不可以让说真话的成本也很低甚至更低?网络世界平等地提供创新工具,关键在于红十字会自己是否愿意和广大网民一起,在组织透明、公益透明的方向上共同创新。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南方都市报]
执法部门介入有助郭美美事件真相大白
近来成为网上最热话题的微博“红人”郭美美不仅“炒红”了自己,也同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6月22日、24日两次通过官方网站发表了澄清声明,同时决定启动法律程序,维护红十字会的合法权益和良好声誉。最新消息称,接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郭美美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报案后,公安机关已经立案,并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这段时间,随着质疑一浪高过一浪,遭遇信任危机的红十字会也在紧张地进行危机公关。但坦率地说,其公关效果相当失败。至于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其一贯的高姿态,一时很难学会放下身段和人沟通与交流,更由于其所谓“回应”和“澄清”,不论速度和质量,总是赶不上公众群策群力之下的“爆料”。就在红十字会总会似乎撇清了其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关系的当下,网友和媒体又在追问:郭美美是否和商业红十字系统属下的北京王鼎公司有关?而当记者就这个项目和郭美美以及红十字会的关系询问红十字会负责人时,该负责人仅表示“自己目前不知情,不方便回答。”
被动应付总是显得捉襟见肘,相比之下,径直诉诸司法当然高明多了。正如红十字会负责人所说,之所以报案,一方面是为了“让不法人员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也是请执法部门通过侦查取证来澄清事实,还红十字会一个公正。”也就是在这里,红十字会的诉求和公众的诉求形成了对接,因为公众也不希望生活在虚构事实者随意添乱却不受追究的社会里,更期盼获知这场让人心神不宁的事件的真相。
然而,有一点似乎是需要注意的,郭美美终究只是“郭美美事件”的一个引爆点而已。如今查清这个仿佛涉世不深的小姑娘是否虚构事实和扰乱了公共秩序,当然是个重要的工作,但尤其重要的其实在于,一个承载着众多负面信息的慈善组织是否涉嫌滥用了公众的爱心,是否依靠其影响力荫庇了一些向公益款项伸出黑手的人群。易言之,“通过执法部门的侦查取证,澄清事实”,固然是漩涡中的红十字会和公众共同的诉求,但这个事实究竟是部分的事实还是全面的事实仍然是个值得辨析的问题。
公众想看到的自然是后者。他们一度把这个希望寄托于红十字会自证清白,可是又一度失望,因为从其危机公关的表现和过程看,这个组织似乎从来没想过要拿出证据给大家看,而只是一股脑儿地丢出几个貌似斩钉截铁的结论。众所周知,只灌输结论,既不提供足够雄厚的证据,也不给出一个足以证实结论的逻辑链条,这绝非好的论证方法,即使这些结论中包含了一些真实的东西,也往往会令人无端生疑。
在公众对探求真相开始不乐观之际,执法部门的介入堪称正当其时。在前面几个轮次的博弈中,公众已然明白,残缺的事实不是事实,选择性公开的真相不是真相。也就是说,在郭美美事件上,公权力部门不介入则已,若介入,必须以获得全部事实真相为依归。
幸运的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看样子并不困难,以红十字会副会长的真假微博为例,谁都不会怀疑,以执法部门目前拥有的侦察手段,弄清事实简直是探囊取物。其他类似疑点,相信只要执法部门排除干扰独立办案,也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公众这一点企望真的能够通过公权力机关的缜密调查得以实现,估计从情感上讲,公众倒可能会对郭美美表示一下同情乃至感谢,因为正是她的冒失无意中成为了一种“引领”,否则公众估计很难进入那深不可测的幽暗之谷,获得一星半点的微光,而正是这一星半点的微光,刺激着人们去探求谜底,这个谜底不仅与郭美美和郭美美事件有关。
欢迎执法部门深度介入郭美美事件,期盼执法部门在缜密调查之后公开事件的全部真相。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