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7-05
中国工程院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院士候选人名单,现在有效候选人已由第一轮的485人减至163人,包括中石化董事长、原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张新国,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国家安监总局原副局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等均告落选。此前在第一轮评审名单中,出现了多位在职或卸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尤其是在工程管理学部最为集中,44名候选人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随即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
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成为院士的首要标准即是“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然而,十几年来出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高官纷纷戴上工程院院士头衔,乃至有院士公开批评工程院已经异化成了“高官俱乐部”,院士的金字招牌有褪色的危险。
虽然从理论上讲,高官和高管们未必就没有专业背景,未必一定缺乏学术贡献,完全拒绝其参评院士,或许是另一种不公正,但在整个评选程序不尽科学合理、评选过程可能又得不到有效监管,尤其是金钱和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过于强势的大背景下,人们很难认为,在高官和高管荣升为院士的路途中就没有潜规则的阴影。这种心理正是公众对第一轮名单上的众多高官和高管普遍质疑的原因。现在,部分高官和高管落选,表示我们还没有到权力通吃一切的地步,当然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但在欢迎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些高官和高管们落选了,我们目前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在发挥作用,到底是顾忌舆论压力,还是制度之墙挡住了他们向院士迈进的脚步?相关方面对此也没有公开。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仅仅是为了与舆论相周旋,那么今日刷掉的人们,在下一次增选中难以保证不会卷土重来。应该铭记的是,建立院士制度的目的除了提高学者的地位,就是要在学术界内部建立真正的权威。要达到这一目的,其前提就是院士的产生过程必须公正,学术水平必须成为至高无上的标准。
而审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选程序,不得不说其于无意之中为高官、高管们成为院士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院士候选人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提名:本院院士可直接提名候选人;各有关工程科学技术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企业等,可按规定程序并经过民主推荐和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后,提名候选人。由于院士不仅代表着荣誉,更聚集着众多利益,在当下社会风气的熏染中,一个单位会把什么样的人推荐出来,其实是不言而喻的。高官和高管们都把目光紧盯工程管理学部,更意味着工程管理领域院士的遴选标准可能存在先天的缺陷。据中国工程院负责人称,工程管理领域院士的增选,第一步看学术背景,第二步看管理业绩和整体水平。然而,什么可算是“管理业绩”呢,一个垄断国企的表面强大,是否可以归功为执掌者的卓越管理也许永远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由于代表着学术的尊严和权威,院士才会在公众心目中奠定崇高之地位,也才能对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起到激励作用,因此院士和金钱与权力绝缘应该是适当的,哪怕为此而让一些具备很高专业水准的高官和高管们“受屈”也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原本已经享受了这个社会的太多资源。为了从根本上使学术回归学术,让学术之事由学者负责,除了有必要对院士标准和选举程序进行一些改进,也不妨考虑削减附着于院士之上的太多利益,可以确认的是,对一个真正潜心科研的人来说,荣誉远比利益重要,而对抱有不纯动机的觊觎者来说,则恰恰相反。而这恐怕只有寄希望于院士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了。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