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7-15
陈虎点兵:航母不是定海神针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瓦良格号航母的照片。这些图片显示这艘航母已经处于建造舾装的最后阶段了。所以国外的一些媒体以此来推测这艘航母有可能在年内下水试航,甚至有国外媒体还以此为依据,把2011年说成是中国的“航母元年”。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国内的媒体也把国外有关瓦良格航母有关的报道几乎全部搜罗起来,翻译之后刊登出来。这样在最近一段时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航母热潮。
对于中国而言,发展航空母舰这种武器在今天来说,有这个需求,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能力。应该说,中国发展航空母舰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有了航母并不意味着就变成了海军强国,也并不意味海上的安全、权益等一切问题都能够解决。
实际上,航空母舰本身也是很脆弱的。有人可能会说,从二战结束后到现在这么多年,航母没有一艘被打沉,这反过来不就说明了航母是生存能力很强的大型战舰么?
其实,航母在二战后金身不败的这种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这几十年中航母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样的对手。在今天这种远程打击武器和信息化装备高度发展的时候,应该说像航母这样的大型兵器是相当脆弱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艘航母进到一个特定的海域,有人能够把航母的位置、航向、航速这些要素以实时直播的方式传递出去的话,那么这个航母上所有的人,包括这个航母的主人,一定会吓得要死,因为这就意味着这艘航母生存上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而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一些大国,特别是一些航天大国来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航母实际上是相当脆弱的。把航母当作定海神针,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装备发展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武器,和人一样,也有生、有长、有死,航母也脱不开这个范畴。发展航母,首先要做一个判断,就是说航母这种兵器它现在是处在什么阶段,是少年阶段、青年阶段、壮年阶段还是老年阶段。如果它处于老年阶段,显然发展这样的兵器就不是很明智的事情。
判断航母在发展当中所处的状态,我不敢说它就是处于老年阶段,是夕阳兵器,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说,航母已经越过了少年期和青年期。现在如果它不是处在老年期,至少也是壮年期了。
所以发展这样的大型兵器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更多,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象征海军强大、国家崛起的象征性兵器。
这是不是对航母的认识太悲观?网络上的军事爱好者对这个问题争论得也很厉害,甚至分成了所谓的“航派”和“潜派”。所谓航派,就是拥护发展航母;所谓潜派,就是反对发展航母,而是选择潜艇。其实,我既不是航派也不是潜派。之所以现在要讲航母的弱点,讲航母不是定海神针,我认为当大家都在热炒航母的时候,有必要泼点冷水、降降温,因为任何大型武器装备发展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反对的声音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很危险的状态。
[新华网]
陈虎点兵:造航母不能“大干快上”
最近,关于航母的报道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热潮。海外媒体纷纷猜测,认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可能将在近期出海试航,美国的媒体甚至在猜测谁将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舰长。
有的媒体还猜测:世界“航母俱乐部”如果增加了新的成员,会对整个世界海上战略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一些国家的媒体也在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种种应对措施。
更多的海外媒体是在猜测中国的航母发展未来会有怎样的规模。最典型的是日本的一家媒体做了一个猜测:中国的第一艘国产航母已经开工建造,或许2年之后中国就会拥有2个航母战斗群。
所有的这些报道与猜测,把中国航母的话题又热炒了起来。
在互联网时代,海外媒体的报道、评论几乎也同时出现在国内军事爱好者面前,他们也产生了种种疑问。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可能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是今天我可以给大家讲一段我的往事,或许有助于大家对建造航母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加客观的了解。
那是在26年前,我正在读大学四年级,课程基本已经结束,只剩下毕业设计,当时我的课题是某型常规潜艇的整体设计方案。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参与研究这样的课题,应该说是非常兴奋的。兴奋之余,我一直在期待自己这个毕业设计中的潜艇什么时候能变成现实。当时的想法是,既然已经作为了我们的毕业设计,那么这艘潜艇成为现实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远。所以之后一直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这型潜艇变成现实。
接下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经过了十多年后,我们才看到这型常规潜艇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
像这样一艘常规潜艇,都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才能从最初的设计、研发变为现实,那么,航母这种大型装备,它的发展历程又会经历多长时间呢?
我想,对于国内大多数军事爱好者来说,他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最典型的可能就是著名的国产第三代战机歼-10了。现在来看,歼-10战机的研发过程几乎耗掉了我们整整一代航空人的金色年华——差不多20年的时间。
大家应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一型大型装备的研制、建造、试验、服役、形成战斗力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而这个漫长的过程远远超过了普通军事爱好者的想象。大家可能会想,我们今天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30年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些重大工程项目是否能以更快的速度来完成?
我们不妨看一下发达国家在建造航母这个问题上经历的时间周期到底有多长。
我们先来看美国。美国著名的尼米兹级航母的首舰“尼米兹”号是1968年开工建造的,真正服役是在1975年,经历了7年时间。接下来的2号舰“艾森豪威尔”号和3号舰“卡尔·文森”号,它们从开工建造到服役也是经历了7年时间。一直到它的10号舰“布什”号,其开工到服役的时间才缩短到5年。
看看另一个航母大国——法国。法国最新的“戴高乐”号航母也是法国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它开工建造的时间是1989年,服役时间是2001年,经历了漫长的12年时间。
这些数据应该可以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即使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发达国家,在研发像航母这样的大型装备方面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
或许有军事爱好者会问,像这样的国之重器,能否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花更大的精力、用更快的速度使它变为现实?
这种想法当然是好的,但实际上,工程的完成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工程规律。一艘航母从设计到最后形成战斗力,有些阶段是不可省略的,从设计、建造、试航到服役,包括服役一段时间取得种种经验、发现种种问题后再加以改进,这些过程不仅是不可省略的,有时更是不可重叠的,这就是工程规律。
正如一句老话讲的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航母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发展航母这样重大的军事装备,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个过程会出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任何想“大干快上”完成重大项目的想法都隐藏着隐患。
我们再来看法国。法国在航母的设计、建造和使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航母大国。即使这样的国家,在研发其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时,即使时间长达12年,依然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知道,“戴高乐”号在2000年进行海上试航时就出现过螺旋桨桨叶断裂这样的重大工程事故,当时把老航母的螺旋桨桨叶拆下来装到新航母上,才勉强完成了试航。
今天跟大家讲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对类似航母这样的重大装备的研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希望大家有一个心理预期: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能有一个客观的、清醒的认识,在面对目前媒体对航母一浪高过一浪的热炒时就会有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用一个网络流行的词语来说,就是更加的“淡定”。
[新华网]
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不担心中国航母
文章称,美国海军上将罗伯特•威拉德表示,虽然中国重建苏联时期的航母不会使美国感到忧虑,但这仍是中国军事不断扩张的象征,正在引起地区关注。最近,新华社上周刊登了“瓦良格”号的图片。在图片说明中,新华网引用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的说法称,该航母将在今年进入海上试航。这一时间源自两年前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预计。
对此威拉德表示,他“并不担心”这一工程。航母在中国码头停留已有数年,此前中国曾考虑将其作为旅游观光船,后又开始重建。他说,“我们预计航母将达到中国的目标,也许今年就会开始海试,但中国要发展航母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威拉德上将在参议院武装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中国的总体军事扩张扩大了象征性影响。他说:“根据我们收到的太平洋盟友的反馈,他们认为太平洋地区会发生很大变化”。
文章提到,中国几十年前就讨论,计划将采购航空母舰作为军事现代化的一部分。这种舰队将扩大中国在该区的力量,提高中国在与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领土争端中的影响力。威拉德表示,美国预计,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努力在未来开始建造自己的航母。他说,“这是中国在发展航母能力中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中国改装航母是打造航母能力的开始,我们会继续关注”。
威拉德告诉委员会,改良后的航母可作为测试和改进平台。 他说,“中国在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发展,并进行最终演习后才可以具备作战能力。航母作战包括很多内容。我们预计在未来中国会努力在航母中配备空中部队”。
威拉德指出,奥巴马政府一直在推动中国政府提高军事意图透明度,特别是发展限制美国使用航线的意图。他说,“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将中国发展为一个建设性伙伴。”不过,“中国已经发展了弹道导弹能力”。导弹能够打到盟国,这也“引起了地区忧虑”。
文章提到,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2010年报告中曾指出,中国的非核导弹能够打击和封锁美国在韩国和日本6个主要空军基地中的5个。(春风)
[环球网]
相关报道
马伦走了,中美两军建立战略互信道路犹长
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记者 钱彤、郝亚琳)从7月9日至13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对中国进行了内容丰富、共识突出、广受关注的访问。中美军事交流在经历龃龉和停顿后进入“回升向好”的轨道。
作为两个隔太平洋相望的大国,中美两军交流交往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战略互信。
建立战略互信,关键是“互”,保持双向交流力度和频度符合双方需要。
年初,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一个多月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访美。马伦访华期间,双方敲定了未来一系列军事交流项目,从高级军官互访到两国海军共同举行军舰编队运动、通讯和反海盗联合演练。访问共识中特别强调了机制化沟通的重要性,这是当前双方加强合作、应对地区及全球性安全挑战所必需。
建立战略互信,体现在开放透明,对执国之重器的武装力量尤为重要。
马伦访华期间,参访解放军陆海空二炮四大军种,登主战飞机、观新型潜艇、看反恐作战指挥部演练……在人民解放军对外交往历史上,这次访问有不少创新。同样,作为职业军人,马伦应该深知直接接触一线承担作战任务的部队对理解这支军队的重大意义。中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对等交流的原则,也表明这支已经有80多年建军史的军队面向世界的开放和自信。
建立战略互信,不是回避分歧。
马伦来访前后,海外舆论对中美军事交流和近期地区热点问题发表了不少并不乐观的评论,并提到双方存在的众多分歧。作为两个国情千差万别的大国,两军关系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分歧并不奇怪。中方对这些分歧所持的态度也是坦率的。举凡南海、美军在亚太军事存在、中国军力发展,乃至美军舰机对中国抵近侦察等一系列问题都摊上了桌面。虽然同样问题,各自表述,但其实有利于加深理解、防止误判。对美方而言,尤其需要从维护两国合作大局出发,排除干扰和杂音,真正在直面分歧的基础上树立起新的思维。
建立战略互信,更要尊重对方重大关切。
去年以来,中美军事交流曾经陷入僵局和停顿的原因世人共知。保持当前交流合作良好势头的关键仍在于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才能不走回头路,不给两国两军关系发展造成新的障碍。
访问期间,马伦表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双方领导人对此都非常支持,所以我真的对美中两军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马伦走了,中美两军真正建立战略互信的道路犹长!
[新华网]
马伦中国行凸显中美军事交流好兆头
7月9日至1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海军上将一行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马伦不仅是4年以来访华的美军最高军事长官,也是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来首次访华。而在马伦4天的行程安排中,中国的态度和表现则令人瞩目。
中国不仅高规格接待了马伦一行,而且还安排了国家领导人接见马伦,这在中美军事交流史上并不多见。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来访是军事外交活动,多数时候由军方领导和分管外交工作的领导会见。在马伦之前,曾有过4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访问中国,其中三位由军方领导和外交部领导负责会见。此次专门安排了国家领导人会见他,表明中国对进一步发展中美两军关系的重视和诚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尽管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早已展开,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相对于双方的经济关系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之间呈现出了经热军冷的怪现象,中美军事关系曾因美国对台军售而一度倒退甚至恶化,这不仅影响中美两军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还影响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这不符合中美双方的国家利益。
今年,中美关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年初,中美双方领导人提出中美关系新定位,5月,中美之间又展开了战略安全对话,随后陈炳德总长对美军进行了访问。马伦是在中美两国、中美两军关系逐渐升温的背景下,应我军陈炳德总长邀请访华的。
在整个访问行程中,中国军方安排马伦以史无前例的近距离接触到我军的一些军事单位和武器装备。美军最高级别军官一次访问中全方位近距离参观接触中国军队,这还是第一次,特别是二炮部队的武器装备是第一次向外军展示,马伦也是美军高级将领中参观我军第二炮兵武器装备的第一人。中国的态度不仅是重视友好的姿态的体现,更充分体现中方发展中美军事交流,推进两军友好合作关系的诚意。
马伦此行与中方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如在亚丁湾举行军舰编队、通讯演练和反海盗联合演练,解放军军区司令员与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年内互访、进行海上军事安全会议等,可谓是不虚此行。马伦本人对此次访问非常满意,并表示:我们认识到,要避免相互揣测意图,最好的办法是两军之间建立深入、广泛和不间断的接触。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发展关系必须是“一项长期的努力,而不是在政治风向发生变化时可以抛在一边然后再拾起的事情”。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马伦此访是中美军事交流走上机制化、正常化轨道的重要指标。中美军事的互动必将使中美军事交流的深度进一步加大,进而促进中美军事关系的健康发展。
军事关系作为国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家间的双边关系。马伦此行是年初中美双边关系新定位的需要,也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马伦对未来的期望和中国的积极态度及诚意,为中美双方军事合作和交流赋予了积极的因素。
大国间军事交流是增信释疑的重要方式。冷战期间,苏、美军事交流的不足和信任的缺失不仅引发了多起危机事件,尽管冷战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但也使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加强国家间军事交流也是增强战略互信、避免战略误判、共同应对危机的需要。
同时,大国间的军事交流也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朝鲜半岛、南海地区形势处于紧张状态的背景下,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使不少国家对形势产生了误判,甚至出现了投机和冒险心理,影响了地区局势的稳定。这尽管也给中国周边的安全带来了麻烦,但从长期来看,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马伦指出: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大国,这一地区的稳定以及伴随稳定和经济增长而来的繁荣是美国十分关注的重点。这一地区的动荡肯定将影响到这里的每一个国家,也将对美国乃至全球产生重要影响。马伦此访和表态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美国不希望亚太地区动荡,更不希望发生战争。因此,马伦此行将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当然,中美之间在军事交流上还有一些绕不过的问题,比如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南海问题等,这些都为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健康、理性发展设置了障碍。但马伦访华之行毕竟为今后的中美军事交流开了个好头,并且中国军方就美国关心的军事透明度等问题已拿出了诚意,表明了态度。我们相信,只要美国从双方的利益出发,在中美军事交流的道路上多做些有益的事情,少设置些障碍,那么中美间的军事交流将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国防大学 何祖德 蒋佩君)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