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12-12
院士和校长不能互为福利 学术权和行政权需分离
■教育话题之熊丙奇专栏
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新当选院士中,有25人来自高等院校,其中13人为现任高校校长、副校长,3人过去曾任校长或副校长,相比上次增选人数明显增加。(《京华时报》12月9日)
这还不包括高校中担任二级学院院长的人数。就以上述数据计算,校长之外,当选院士的教授比例仅为30%多一点。校长当选院士,再次印证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院士”的“学者成长”路径在高校已经成型。当象征最高学术声誉的科学院和工程院,成为高校校长俱乐部,我不认为这是校长和院士的“双赢”,而是校长和院士的“双输”。
在一些人看来,“校长院士”既表明校长是有很强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表明校长一边担任校长职务,一边从事学术研究,是可以兼顾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分析这背后的实质,就会发现,“校长院士”正成为影响高校整体学术风气的重要因素。
首先,“校长院士”或可说明此人在担任校长之前,是不错的学者,但是,以学术标准,而非教育管理标准选择校长人员,本就是对校长职务的误会,校长人选更应该看重其是否懂教育、懂管理,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如果仅以学术能力选择校长,这不是选校长,而仍旧是选学者,这些人上任校长岗位之后,由于并不懂教育、不懂管理,因此,造成社会舆论对一些重点大学的评价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三流的校长,四流的管理”,大学的管理差,严重制约我国大学的发展。近年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院士甚至成为候选校长的一条不成文规定。大学校长的“学术含金量”似乎提高了,但大学的管理水平其实在下降。
其次,学者担任校长之后,大多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校长本人觉得自己还是学者,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无可厚非,甚至还认为自己是加倍付出,社会舆论也对校长从事学术研究,表示理解,还有的感慨这么优秀的学者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校长,是事业的牺牲,因此更对校长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搞学术研究,给予赞许。但客观而言,一个人既担任校长,又做学术研究,是严重的学术权和行政权不分,本来就不太懂教育和管理,再花很少时间在管理上,管理可想而知,本来需要全力投入的学术研究,现在只投入很少时间,学术也自然很不济。
这是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中的结果。问题在于,我国的学术环境并不正常。一个担任大学要职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却可以获得比那些全身心用在学术研究中的教授们,获得更多的成果。这其中的奥妙就是———“挂名”。
自担任校长职务之后,有着副部或正厅级别的校长,当然会陷入文山会海中,做研究的时间大大缩短,但如果调查近年来高校重大课题的获得者、重大科研成果的第一作者、国家奖项的第一获奖者,大多是校长、院长。按照这种格局,重视课题、成果、获奖的院士评审,入选者当然也就只有校长和院长了。
笔者曾经与一名大学校长交谈,他谈到自己的“苦衷”,说申报一项重大课题,学校这一学科的教授一致推荐他作为第一负责人,他说自己根本没时间做,因此拒绝,但教授们说他当第一负责人,命中率更大,于是他说自己“被挂名”。而从这一“被挂名”开始,也就一路“被挂名”下去,当课题组撰写论文、申请专利时,他是“被挂名”的第一作者;再用这些论文、专利,去申请国家科技奖励时,他仍是“被挂名”的第一作者。到最后,一不小心,就“成果累累”,可以申报院士了。而按照这种模式,未来会有更多的“校长院士”。
领导“挂名”学术,是我国学术行政化的重要表现,这表明,课题立项时,看重的不是学术能力,而是负责人的身份和头衔,相对于没有多少资源的普通教授来说,手握行政权和学术权的校长,对课题立项结果影响甚大,一些国家重大课题,明确要求负责人必须全身心投入该项目研究,但最后入围者,有很大比例是明显不能全身心研究的校长;这同样适用在成果报奖中,而在课题推进时,在学校中说一不二的校长,由于可以调配资源,也比普通教授有效得多。
如此学术环境中,校长以及其他行政岗位,就成了香饽饽———当上校长之后,学术非但没有荒废,反而快速发展,有调查发现,学者担任行政职务之后,学术成果普遍比没有担任行政职务多。这在国际学术界反常的现象,在我们这里十分正常。所以,明白这其中道理者,都争相弄一个行政职务,这是在学术江湖里成功的最佳方式。
然而,这种学术成功方式,却给整体学术造成严重的伤害,一些个体借手中之权谋求自身学术利益最大化,导致功利学术当道,越来越多的学者失去了学术理想,习得的是怎样在学术圈玩弄权术,包括院士评审中曝出的公关丑闻,也因此而起。“校长院士”的增多,只会给学者们这方面更深刻的感受,加剧学术行政化。
在笔者看来,要提高我国大学水平,同时纯净学术环境,要把“院士”和“校长”进行分离,同时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对于校长岗位,应该实行职业化要求,这就是一旦担任校长,就不得再从事学术研究,而选拔校长人选,也应该降低学术标准,重要考察其是否懂教育管理,不能把院士作为校长的福利,也不能把校长作为院士的福利。前不久,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面对3000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这是回归校长职业化的正确选择,但愿这能带动国内高校真正推进校长职业化的改革,实现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分离。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南方都市报]
维护院士荣誉需要“看得见的高压线”
昨日(12月10日)南都短评提到了院士荣誉问题。其实,真正的院士荣誉需要维护,而这恰恰需要让那些投机钻营者适当付出名誉的代价,这样才能为维护院士荣誉设置看得见的“高压线”。
在这次院士增选过程中,尽管各界高度关注,但还是发生了一些“不荣誉”的行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旭日干表示,“今年的增选过程也出现了虚报材料、拉票助选等情况”,“还发现个别候选人违反了纪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个别候选人以送材料的名义送礼物,或者其单位领导出面助选、拉票。”(《新京报》12月9日)
如果按照旭日干所说,本次院士增选做到了对拉票、作假、送礼等不正当行为的抵制和杜绝,那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违反了纪律”的“个别候选人”究竟是谁?“虚报材料、拉票助选”的又有哪些人?“单位领导出面助选、拉票”的单位是哪些单位、哪些领导?对此,公众仍然不得其详。无论是出于“照顾颜面”的人情考虑,还是“为尊者讳”等特殊原因,不把这些单位、人员的名单公之于众,既让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受限,也难免会助长某些人的侥幸心理,使得今后的院士增选仍然“树欲静而风不止”,总会有“个别候选人”、“有些单位领导”来投机钻营,院士增选的公正性、严格性就难免仍受威胁,院士的荣誉自然不保。
“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终止评审资格,还要记入诚信档案。”“如果严重违纪或触犯刑律,与普通人一样受到处罚。”这是旭日干先生所说的针对相关心术不正、行为不端候选人的处理措施。应该说,这些处理措施都有其必要,然而,它们都不如把相关“个别候选人”、“单位领导”名单公之于众那么重要。因为,如果不公开,就增加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则这些处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公众就难免有疑虑,就算落实到位了也难以打消某些名利熏心者的侥幸投机冲动;反之,如果对任何候选人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即公之于众,那么,这样才能使他们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必要的代价,从而真正起到惩戒和预防不端行为的作用。
工程院有院士行为准则,要求院士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楷模。因此,任何院士候选人不能严格自律,出现弄虚作假、送礼行贿等不端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后果,包括名单公开带来的名誉扫地。“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发现院士增选过程中的行为不端现象一律予以公开,则相关制度纪律就成为了“看得见的高压线”,任何人想去碰触之前都得掂量掂量风险,任何人都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这虽然不能说可以保证彻底杜绝拉票送礼、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但起码可以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率”,使院士评选更加“安全”,以维护院士清誉和公共权益。
在当代都市,高压输电一般采用带绝缘层的电缆地下传输。但是,院士评选、增选的制度“高压线”,却不能包上绝缘层再埋在地下不让公众看见,而恰恰应该充分公开,让人警惕。毕竟,它的职能不是高压输电,而是构筑公平、公正、可靠的安全防线。□邓清波
[南方都市报]
两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 院士年轻化,更需去利益化
两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此次新当选的51名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2.6岁,为院士增选规范化以来最年轻的一次。而今年新当选的54名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为46岁,60岁(含)以下的38人,占70.4%,相比上一次2009年增选的66.7%,比例又有增长。
院士年轻化,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对此的解释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步步推进,院士年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如果不深入推行院士制度改革,在收获院士年轻化的好处之时,也极有可能出现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另一种局面,即年轻院士一直处于学术的“最高级”,长期拥有最高的学术权,影响学术的公平竞争。
虽然两院均强调,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要以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为新的起点,继续攀登科技高峰,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但是,按照现行的院士制度,院士荣誉称号与具体的学术利益挂钩,一名学者当选院士之后,不但立即获得与之对应的各种待遇,而且也将拥有在重大课题申报、项目评审中的更大话语权,加之我国院士没有退出机制,这意味从其当选院士起,直到完全不能工作时止,不出意外,将一直站在学术的最高端。
这正是我国院士评审、院士声誉饱受诟病之处——正因为当选院士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每次院士增选,都会传出公关、拉票丑闻;而院士当选之后,以这一最高学术荣誉,就可长期行走学术江湖,不但容易获得各种重大课题,还是各种评审的常客,也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出于各种利益争相聘请的对象——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院士数是办学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双聘院士”“多栖院士”由此产生。
北大教授饶毅曾提到一个现象,很多学者在国际优秀大学仅能晋升副教授之时,在中国就已经可以做院士,这让中国较好的科研人员,较早结束了科学活跃期。为什么当选院士之后,就结束科研活跃期,就在于院士从学术声誉变为了学术利益,院士们陷入利益圈之中,自然无暇再做真正的学术了。
这一问题,两院已经有所注意。针对年轻院士们更早面临诸多“诱惑”,工程院连续几年给新院士及所在部门和单位写信,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而今年科学院则在证书颁发仪式上,要求新当选院士现场集中公开签署承诺书,对履行院士职责、严格自律做出公开郑重承诺。这在中科院学部历史上是第一次。
两院的“提醒”也好,院士签自律承诺书也罢,在笔者看来,恐怕都难改变院士荣誉利益化的趋向,过去几年的事实也表明,纵有相关的院士自律规定,但院士兼职、赶场子当评委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要让院士拒绝“诱惑”,关键在于取消院士头衔可能存在的各种“诱惑”。这需要院士制度进行两方面改革。
首先,建立院士退出机制。我国院士一旦当选,就是终身学术荣誉(根据规定,80岁以上的院士会转为“资深院士”,不再有被选举权、增选时的提名权和投票权,不能担任职务,但待遇更高),在当选之后没有任何学术成就,也将享有这一头衔——如果这仅仅是头衔,还可理解,但这头衔还与各种学术利益、学术权力挂钩,就大可商榷。以前院士当选年龄较大,退出机制似乎显得不那么紧迫,而在院士年轻化之后,如果没有退出机制,长期占有院士头衔,没有多大学术贡献,却以此获得各种学术利益、掌握学术权的现象,就可能引起社会对院士更大的不满。不但不利于学术自由环境的建设,也不利于鼓励年轻院士继续努力。
其次,剥离院士头衔的各种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声誉。在国外,所谓院士其实就是协会的会员,当选院士者,没有与之相应的各种待遇,而且,也没有特殊的学术权力。在申请课题、进行学术评价时,院士没有任何身份优势,与其他学者进行平等的竞争。这应该是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报道
“烟草院士”当选遭多方质疑 无害卷烟被指伪科学
1
质疑
新晋院士研究高效杀人?
“研究更高效杀人,却当选院士?”12月8日上午10点,网友刘志峰发微博,质疑工程院新晋院士谢剑平,“中国每年上百万人因吸烟死亡,而政府却沦为GPD的奴隶,资助这种坑人的研究”。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这位新院士身上。
195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23岁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3年后获郑州烟草研究院工学硕士学位,现任该院科研副院长,今年52岁的谢剑平,历经4年3次提名,终于当选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新华网河南频道9日刊登报道《在卷烟“减害”研究领域求突破》,文中引用谢剑平的话“减害降焦是我们烟草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这正是他的研究方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卷烟“减害降焦”法,并引入中草药,选择性降低烟气有害成分,研制开发“神农萃取液”。
当选院士前,谢剑平已三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早在19年前,他已成为“烟草系统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郑州烟草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直属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即中国烟草总公司的烟草科研与开发机构。该院名誉院长、92岁的朱尊权院士,是此前我国烟草行业唯一一位院士,也是谢剑平的导师。
记者数次尝试联系谢剑平,遗憾的是,数个电话及短信均未得到回应。
2
质疑
“降焦减害”是个伪命题?
事后,网友刘志峰坦言,与谢剑平并无个人恩怨,封其“杀人院士”有点偏激,但他坚称,以卷烟“降焦减害”等方式降低大家对健康危害的防范,是更长远而隐蔽的“杀人”,这项研究本质上助力烟草。
随后两天,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也相继在微博上公开质疑,矛头直指谢剑平所做的研究——卷烟“减害降焦”。
“这是个伪命题,降焦根本不能减害,是全世界已认同的科学道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最早介入控烟的工作者杨功焕直截了当地指出,谢剑平的研究“一点都不新鲜”,几十年来、多个国家、成千上万个研究早已证明,任何降焦、任何添加剂,包括中药,都无法让卷烟“减害”。
方舟子列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条文,上面明文写道:“烟草制品使用‘低焦油’等词语属于虚假、误导、欺骗。吸极低焦油、低焦油卷烟患肺癌死亡的风险和吸中度焦油卷烟一样”。
对于谢剑平的创新研究——在卷烟中添加中草药,选择性降低烟气有害成分,方舟子也毫不留情地指出,“降焦本来就够骗人的了,这中草药减害就更害人了”。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也认为,加中草药的方式“可笑”,卷烟一燃烧,有害物质必会产生,且香烟与食品添加剂不同,不存在量多少的安全水平。王克安直言,研发“无害”卷烟不可能实现。
3
质疑
经费来自烟企如何自律?
杨功焕表示:“我们都知道,一个科学研究要公正的话,不可以拿企业经费来做,而谢剑平所在研究院直属烟草公司,几十项研究都是烟草业界资助的,在这方面怎么自律?”
她指责谢剑平拿烟草业的钱做研究,公正性难以让人信服,客观上起到帮烟草公司营销的效果。“国际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把拿烟企钱做研究的人都列入黑名单,予以公布。而我国确实有不少烟草企业拿钱收买科学家”。
“我并不是说研究烟草的人就不能当院士,但他研究的是降焦减害,这会误导老百姓吸烟,帮助烟草企业卖烟”,杨功焕介绍,“低焦油”成为很多卷烟厂主打品牌的营销策略,而近几年我国卷烟销量一直增长,公众误以为真的低害,反而吸得更多,减少了戒烟意愿。
就在前天,疾控中心受卫生部委托,正式发布《全球成人烟草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报告》。调查发现,我国有85%的人不知道,或干脆认为低焦油香烟少危害,甚至医生、教师等高教育水平人群的错误认识比例更高。
资料显示,除烟草公司经费外,谢剑平还主持、负责过国家科技部、自然基金委等资助的重大项目。“在国外,政府绝对不可能拿钱资助这样的研究”,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认为,这项研究不仅不能保护人民健康,反而可能增加吸烟者数量。
4
质疑
谢剑平该不该当选院士?
质疑焦点最后落在这里:谢剑平应不应当选院士?
“这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这是中国工程院的耻辱!”在微博上,杨功焕连用两个感叹号加“耻辱”,表达对“烟草院士”谢剑平当选的惊愕。她表示,是我们参评院士群体不了解全球健康研究的进展,集体“无知”,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劣币驱逐良币”?
谢剑平所在学部,在工程院9学部中规模最小,除资深院士外剩余34人,只需2/3投票通过即可,相比其他学部更易当选。同时,该学部大部分为环境、气象、海洋等领域专家,与烟草科技相距较远。
“如果放在医药卫生学部,肯定不可能当选”,王克安认为,因此研究关涉健康,更合理的方式应有医药卫生学部相关专家参与评审。但目前仅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会放到相关学部,其余均由本学部内部选举产生。
据公开资料显示,谢剑平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3次以“部位遴选”方式参选,即由所在单位提名,报送归口部门,前两次分别止步于第一轮、第二轮评审,这次终于笑到最后。
“院士评选机制有很多漏洞”,方舟子认为,每间隔两年评选,“回炉”院士多,新增院士质量贬值,且目前的选举方式易导致各机构包装候选人、大肆活动、造势炒作等现象,“国外院士选举,被提名者自己都不知道,内部推举然后投票,其他机构很难掺和进来”。
■回应
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
众院士投票 自有其道理
就相关质疑,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表示,因其自身所在非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对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不能妄下评判,也无法回答专业性的问题。“学术上的不同看法也是允许的,有不同想法可以向工程院反映,我们有专门负责处理的”。
对于工程院在院士选举中,是否会考量研究的独立性、公益性等问题,旭日干表示也不好回答,“所说的是不是这回事,我不清楚”。他同时认为,经两轮选举,且当选不是一票两票,而是那么多院士一起投票选出来的,“总是有道理的”,但具体需问专业人员才能知道。
■对话·杨功焕
无害卷烟 有违常识
京华时报:您在微博上说,谢剑平的当选是工程院的耻辱?
杨功焕:为烟草业推销做的研究,怎么可以作为国家层面上认同的科学?这在预防慢性病、预防吸烟带来危害的大背景下,很不合适。院士是我们国家的最高荣誉,如果不代表先进文化,不关注老百姓健康,将被人民抛弃。
京华时报:谢剑平曾说,现代烟草科技当务之急,是满足人们对烟草消费嗜好的同时,研究出最大限度减少危害的新方法,您对此怎么看?
杨功焕:这是错误说法,科学是无国界的,如果他与国际科学潮流接轨,与非烟草界的人多交流,会明白这种想法实际上受了烟草商的驱动,表面上说低害、无害,事实上是骗人的东西。
京华时报:谢剑平的导师朱尊权,是我国烟草行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他曾说他的梦想,是让中国卷烟真正少害,甚至开发出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卷烟。
杨功焕:这不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常识。国家不应鼓励花大力气做这方面的研究,而应把精力放在如何降低人们的吸烟率,减少对健康的危害上。
■数说
3亿
7.4亿
16.9% 91.8% 5元 54.7%
我国当前吸烟者总人数
我国当前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的总人数
16.9%
总吸烟人群(包括现在及曾经吸烟者)的戒烟率
91.8%
吸烟人群中,91.8%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戒烟服务
5元
一半人购买5元/盒及更低价位的卷烟,中国卷烟价格处于世界非常低的水平
54.7%
“低焦油低危害”早已被科学证明是错误观点,对此高教育水平人群错误认识的比例更高,其中医生达54.7%
数据来自疾控中心于前天正式发布的《全球成人烟草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报告》采写 本报记者 商西
12月8日上午9点,中国工程院正式对外发布54名新增院士名单。仅一小时后,新晋院士谢剑平便在网上被冠名“杀人院士”“烟草院士”,这恐怕令他始料未及。作为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的主攻方向是卷烟“减害降焦”研究。“谢剑平的当选是中国科学界和中国工程院的耻辱”,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指出,卷烟减害是“伪命题”,不仅不可能实现,还误导公众,变相推销。打假人士方舟子也认为,此研究“骗人又害人”。
方舟子
(知名打假人士)
——在世界医学界大力要求禁烟的今天,中国竟然产生了一位拿烟草公司的钱搞研究的烟草院士,简直就是笑话。
——这代表的是烟草公司的利益,保证烟草业在工程院里头还有发言权。
杨功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国家控烟办主任)
——居然把研究“卷烟减害降焦”这种虚假命题的人评为院士,反映我们参加评选的院士群体知识贫瘠,评选机制有问题。
——中国烟草商和国际烟草商一样,收买科学家研究“降焦减害”,为烟草商服务。
王克安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研究证明,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卷烟可以“减害降焦”,这是西方早已放弃的研究,我们却捡起来做。
——卷烟本身有害,降也好,减也好,花那么多钱去改良,还是不好的东西,不吸不更好?
——谢剑平当选院士,有违严厉控烟的世界潮流,有违中国公众期待,让中国工程院的学术声誉声名扫地。今后谢剑平以中国工程院最高荣誉称号的身份去推广他的研究,情何以堪?
刘志峰(网友)
[京华时报]
工程院回应“烟草院士”质疑:其为控烟做出贡献
工程院回应“烟草院士”质疑
研究“降焦减害”专家入选院士,中国工程院称其为控烟做出贡献
低焦油含量的卷烟是不是危害也低?如果你回答“是”,那就错了,日前,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该报告主编——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对研究“降焦减害”的专家能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质疑。
报告称,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了低焦油卷烟的健康风险并没有降低。然而,中国的烟草公司仍将“科技创新,降焦减害”作为营销手段,误导公众。调查显示,86%的人对“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观点缺乏认识。其中,医务人员的错误认识更是高达54.7%。
前日,杨功焕说,“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是科学证明的真理,但一些科学家研究“降焦减害”,为烟草商服务。杨功焕所说的正是本月8日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剑平。他现在为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媒体报道称,谢剑平的主攻方向是围绕卷烟“降焦减害”。
杨功焕认为,这一研究会误导老百姓吸烟,帮助烟草企业卖烟。对此,昨日,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常委、参与院士评选的魏复盛院士接受专访时表示,谢剑平的选出与禁烟行为并不矛盾,中国人有长期吸烟的历史,要想改变不良的嗜好和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而谢剑平研究的是“降焦减害”,降低了烟草中焦油的含量,解决了烟草给烟民带来的危害,也是为控烟做出贡献。
■ 质疑
为什么要选出“烟草院士”?
“降焦减害”研究对控烟作用大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在2011年投票选举新科院士时,给谢剑平投了赞成票。今年是谢剑平第三次申请院士荣誉,这次,他得到了院士们较高的投票,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0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学部4位新科院士之一。
“过去我也质疑、反对过烟草专家当院士,毕竟吸烟有害健康,支出的医疗费用巨大。”昨日,魏复盛院士说,这次给谢剑平投票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人有很长的吸烟历史,几个亿的人口有吸烟的不良嗜好和习惯,要改变现状难度很大,谢剑平的“降焦减害”研究对控烟作用很大,他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申报发明专利多项,其研究成果被认可,并已经推广。
第二,烟草行业是我国的纳税大户,烟草税收对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这一点看,国家还是需要烟草行业的,控烟是个逐步的过程,‘降焦减害’是解决吸烟问题一个必经的阶段。”魏复盛介绍。
“降焦减害”是否鼓励吸烟?
“降焦减害”研究是控烟重要内容
包括科普人士方舟子等不少人质疑,“烟草院士”的当选是帮助烟草公司变相推销香烟、客观上鼓励人们吸更多的烟,最终会使中国人吸烟率上升。
魏复盛院士表示,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污染矛盾类似,吸烟和控烟也需要进行利弊权衡,相互妥协和平衡,不能绝对地看这个问题。
“降焦不是承认无害,而是将焦油降到更低的程度,烟民不喜欢了,感觉到抽烟没劲儿了。”魏复盛这样解释,控烟有一个逐步的过程,除了宣传、管理控烟,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影响他人和孩子,“降焦减害”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据了解,我国的烟草研究的大部分精力只是放在烟草自身的化学分析上,以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对降低香烟中有害化学物质的研究并不多,谢剑平的研究领域弥补了这一不足。
据悉,烟草专家当选院士并不罕见,已过耄耋之年的朱尊权被誉为“中国烟草科技奠基人”,是谢剑平的老师,1997年就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是科学证明的真理,但一些科学家研究“降焦减害”为烟草商服务,而这样的人居然能成为院士,真让人汗颜!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
谢剑平研究“降焦减害”对控烟作用很大,他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申报发明专利多项,其成果被认可并已推广。 ——参与院士评选的魏复盛院士
[新京报]
相关链接
中国工程院开试正名行动 增选院士高官全部落选 增选过程现送礼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