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3-05
柴静《穹顶之下》还少了点什么?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张丽广
雾霾是什么东西,雾霾来自哪里,讲得深入浅出很通透,但问题来了,片中对我们老百姓该做点什么的建议,笔者以为完全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因为遗漏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清洁能源的应用。
一夜之间,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强势复出,从情感切入到数据分析,从权威说法到调研对比,征服了所有“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中国人,其中也包括新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这边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刷屏狂欢,更宣布一个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雾霾是什么东西,雾霾来自哪里,讲得深入浅出很通透,但问题来了,片中对我们老百姓该做点什么的建议,笔者以为完全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因为遗漏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清洁能源的应用。
该纪录片中强调要改革能源管理体制,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老百姓应该使用清洁煤炭,有效过滤油气燃烧的排放,这些固然都是减少雾霾的方式,而且是伦敦、洛杉矶等国外验证过的有效方法,但这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雾霾可能少了,但还是雾霾的源头还在,并不能根本上消灭它。
片中提到日本国的人口、汽车密度很大但并没有中国式的雾霾,其实日本除了严格的排放法规外,还另有原因。日本大力发展新能源应用,并通过高额补贴,鼓励工商业建筑和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在新能源领域,水电对生态的破坏日益凸显、风电质量不高且资源有限、核电也隐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太阳能无疑是安全又环保的能源取用方向。
太阳能是地球是所有化石和生物能量的来源,而且对于人类来说基本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热水已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但太阳能发电在国内的应用却非常少。
太阳能光伏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的污染排放,并有长达25年的稳定使用寿命,直接使用太阳能转化的光伏电力,来逐步替代传统的煤炭和油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从而改变能源结构,无疑是消除雾霾的终极方式。针对中国能源消耗结构的东西部巨大差异,大力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无疑是解决东部地区雾霾的一剂除根良药。
在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安装家庭光伏发电站就像购买普通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一种习惯,不仅能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还具备光伏理财、光伏养老等投资属性。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德国尤其是走在全世界的前列,其国内约20%的电力供应来自于千家万户的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
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再到可再生能源,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来自于能源领域的革命。
前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2014年嘉兴分布式光伏现场会议上提到,分布式光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排头兵,也是目前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
2014年,李克强总理亲自出面调停欧美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调查,并频频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产能,并掌握全球最好的光伏技术,为什么95%以上的光伏产品都出口西方,让外国人享用清洁绿色的能源,而我们自己的老百姓不用?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再次对柴静的环保责任感和勇气表示敬佩,是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唤醒了国人对雾霾的麻木和警醒!虽然各路专家对《穹顶之下》指手画脚,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耀眼的光芒,它必将在中国环保史和新闻传播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这不仅仅是柴静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我们与雾霾的不共戴天之仇,消灭雾霾,匹夫有责!
(本文作者介绍:张丽广,国内家庭光伏推广的先行者,见证并参与了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历程,志在投身于新能源事业。)
[新浪网]
柴静视频虽有瑕疵但揭开了口子
文/新浪财经“能见派”(微信号nengjianpai) 专栏作家 王志轩
我们为什么要去揣测人家的目的?关键是要从大面上、从客观上看,这件事情对社会对国家是好是坏。重要的是这个视频唤起了全社会对雾霾问题的关注,这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按照现在的新词来说,就是点赞。我肯定是点赞。
柴静视频虽有瑕疵但揭开了口子
这是个公共事件
这次视频的发布,应该是个公共事件。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是客观存在,而且是短时间内大量的传播。任何事情要解决,首先要认识它,讨论它。再大的事情,没人关注,各说各的,最后实际上也是很难办好的。
按照价值观判断,事情有正面、负面、中性之分。总的来说我对此是正面评价,把它定位为唤起民众,唤起全社会关注的一个事件。不管是站在国家、民众、行业的角度,还是环保的角度,这都是正能量的东西。一方面因为它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让公众重新认识雾霾问题、能源问题,并展开讨论。事实上,视频播出之后现在已经开始讨论了。
拿孩子说事并不卑鄙
看完视频,首先就是感觉媒体可能在宣传普及方面很大程度上比专家的作用还要大。其实视频里面的提到的内容,我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就是说它本身并没有多少新鲜东西,视频只是把这些综合起来了。关于雾霾,过去各种报告已经很多,但为什么没有像这次这样引发这么大的讨论?
媒体是有它发挥作用的先天优势的,尤其是现在的新媒体。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有人说柴静在这个视频里把自己的孩子拿出来说事,但她如果不这样,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吗?我觉得她的高明就在于此。从一个传媒外行人角度来看,视频的目的就是要引起注意,这个手段并不卑鄙,她也没有用别人的孩子说事。她说这是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实际上是很有技巧的。
实际上我并不是重点看视频内容,因为柴静并不是解决雾霾问题的专家。她确实讲了很多事实,也有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在视频里出现,但她对事实肯定是有选择的,对专家和专家的观点也是有选择的。专家本身的观点肯定比视频里最后呈现出来的要丰富的多。她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资料串起来,整合了各种资源,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视频逻辑上有瑕疵之处
应该说柴静做的这个东西还是很用心的,至少是采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和专家观点。这个视频,仅从知识层面看,普通民众和非专业人士感觉确实不错,但是我作为专业人士去看,也会发现一些问题。
如视频一开始就说雾霾的起因是煤和油,但是最后归结到使用清洁的化石能源包括天然气,这虽然有合理的逻辑,但对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逐步替代部分弱化,因为除了雾霾问题,还有更大的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没有涉及。
视频里面引用专家观点时,也说到散烧煤怎么转到集中利用。但是在说到华东地区多少公里一个电厂,上海单位面积有多少燃煤时,并没有说明这些地区煤炭是否做到了清洁利用,实际上是混淆了用煤和污染的本质问题,因为,同样的用煤,清洁使用是会大大减轻污染的,中国燃煤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视频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分析,在逻辑上是有点混乱的。
从一些环节去斟酌她的数据,可能也会存在问题。包括视频里拍的污染,以及柴静本人做的24小时取样,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的,但是严格从科学角度讲,是不严谨的。pm2.5的检测是有规范性的,不符合规范性的数据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不一样,数据都会不一样。
关于雾霾的致病问题,还涉及到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在日本的《公害健康损害补偿法》中,认定受害者有制度性的规定,即先指定大气污染显著且在其影响下疾病多发的地区,然后指定在该地区住所或工作场所暴露在大气污染下超过一定时间的人,他们如果患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以及并发症,则认为这些人的疾病与大气污染之间有因果关系。而中国目前是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的。
没有必要苛求完美
这个视频看起来是个科学普及的片子,实际上最主要的是唤起对雾霾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如果只喊口号,柴静再有个人魅力肯定也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唤起公众关注的形式才能起作用。所以,我并没有过多在意视频具体内容有没有瑕疵。
柴静在一个多小时视频里从健康问题讲到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监管问题、体制问题、法治问题等等。
像雾霾这样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全民关注的系统性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者用几句简单的话说明一个行业的是与非,实际上是很难的。怎么能指望一个媒体人在这么短的视频内把这么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呢?即使视频再长一些也难以全面解决问题。肯定有很多人在挑这个视频的毛病,这个视频的毛病我也可以挑出来,但我认为没有必要苛求完美,挑毛病意义不大。
视频一出来就指责,是欠妥的。社会应当有一个更宽松的环境让媒体发声。视频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对于专家来讲,知道其在一定条件下成立,但是对于非专业者来讲,则很难分清是否正确,容易对某些问题简单化和标签化,这是需要通过更多的宣传解释、科普工作来厘清的。
我肯定是点赞
宣传,唤起对问题的讨论,这是它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我也在分析整个视频。为什么视频里柴静是从自己的孩子说起,说是和雾霾的私人恩怨?相信这是为引起关注度而精心策划的。大家可能都感觉视频后面部分比较浅一点,这可能也是策划的结果而不是忽略,因为解决问题不是视频自身应发挥的作用,实际上也难以发挥这样的作用。
关键是要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让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民众关注了、重视了、讨论了,视频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视频中的一些分析是否正确、是否完备,我的体会是,与视频的作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柴静对自己预设的题目虽然都做了简要的回答,但答案是否正确由各自评说罢,也只是做到能自圆其说就好。
我们为什么要去揣测人家的目的?关键是要从大面上、从客观上看,这件事情对社会对国家是好是坏。重要的是这个视频唤起了全社会对雾霾问题的关注,这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按照现在的新词来说,就是点赞。我肯定是点赞。
“揭开一个口子”
这个视频的意义就在于把问题暴露出来,大家去讨论,逐步寻求解决办法。从这个角度看,说向柴静致敬并不为过,并不因她开什么车或者是否抽烟。正如我们不可否认,正是有了前几年美国大使馆对北京PM2.5的监测,才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向大气污染治理作斗争的步伐。
柴静说的很多事实也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这也是视频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
如现实中大量的散烧煤炭污染、“黑户”及合法但环保不达标企业排放的各种污染,不像财务账本,只有查到才能看出来,它们都是在露天排放,并没有使用障眼法,老百姓能看到,官员也能看到,有些是十几年了,就在那里摆着,为什么不去做?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大家都看到皇帝没穿衣服,但没有人说出来。都知道,都不说。
现在就需要一个人说出来,揭开一个口子。
所以,这个视频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唤起民众,也包括政府官员。有的官员自己也很难受。环保部门官员也是如此,他们难道不知道污染的情况吗?实际上,对污染情况最清楚的就是他们。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好呢?这是视频带给我们的思考。
去年我也曾对煤电近零排放写过文章,我认为近零排放是不科学的,希望有更多人来讨论甚至辩论。对重大公共话题和政策,必须要有辩论的氛围,我们国家很多法律、政策的出台,还是缺乏辩论。现在最要紧的并不是去质疑她的动机、挑视频本身的瑕疵,而是到了趁势深入讨论,寻找问题正确答案的时候。
虽然有些问题在当今人类认知水平下也找不出正确答案,但即便在没有答案的条件下,经济、有效地减少污染排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也是正确选择。作为揭露问题、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视频,柴静是点火者。
我是学环保出身,对于环境问题我也很着急,特别是当你了解这个事情的本质的时候,心里更着急。但是很多事情没做好,为什么呢?因为还难以统一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共识,抓本质问题而不是抓表面问题的共识也凝聚不起来,这次通过柴静的视频,能不能促进凝聚共识,好好去做,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我对此抱有信心。
(作者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以上发言为新浪财经首席能源记者刘丽丽根据采访素材整理,已经本人确认。)
(本文作者介绍:中电联秘书长)
[新浪网]
相关报道
科学对有些问题很难回答 重视空气污染的同时 不要忘记更严重更麻烦的其他环境问题
昨天(3月4日)有个学生请教我一个问题,说用氢气作为治疗断肢再植的方法是否值得研究,我考虑了一下回答说“值得一点点。”说值得是因为氢气有可能会对这种状态发挥作用,促进再植物的存活,这方面有许多关于皮肤和内脏器官移植的研究为参考。说一点点是因为这个研究几乎无法获得临床研究结论,因为断肢的情况几乎不可能获得任何标准的样本,每个患者的情况差异非常大,无法控制,有的1小时来,有的10 小时来医院,缺血时间是非常大的影响因素。有的保护良好,有的没有保护。患者个人的体质年龄等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别。等等,这些因素导致无法获得最终的结论。
这让我想到一些类似的情况,比如现在大家关注的雾霾中Pm2.5危害的问题,美国膳食指南中关于胆固醇的建议问题。
Pm2.5对人体的危害具体有多大?Pm2.5是否能提高肺癌的发病率?这些问题看上去那么显然,但是就是没有确定性的证据,无法获得确定性的结论。或者说只能定性说雾霾对身体健康有危害,可能会提高肺癌的发病率。那么有没有可能可以提高人体耐受能力,促进健康?这都是未知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医学生物学研究的模糊性造成的。医学生物学面对的对象是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系统,但是科学的方法讲究的精确性和量化,哪怕是不能精确和量化,也要有相对准确的描述。要求精确或量化或者准确性,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但有时候真的很难获得这样的结论。
最近美国政府修改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关于胆固醇的建议就进行了重要修改。从1977年以来,该指南中的六项核心要点之一就是控制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少于300毫克。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认为,食物摄入胆固醇将不再值得顾虑,2015年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将去除胆固醇摄入限制。要知道科学家刚开始发现胆固醇时,认为这是生物细胞的基本成分,应该作为营养成分给人体补充,当时用动物肝脏制作成营养补充品给人服用,随着研究的积累和补充后结果的评价发现,过度补充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硬化,这才导致1977年的控制胆固醇摄取量的建议,但是40年后的今天发现,胆固醇主要是肝脏自身合成的,补充限制并不能有效减少体内胆固醇的水平。也就是说,胆固醇过度补充对人体有害,限制服用对人体无益,不需要过度关注这个内容。整个绕了一大圈,从不知道胆固醇不考虑这个因素,到知道胆固醇重要过度补充导致有害,到限制胆固醇40年发现没有意义而停止建议,最终结果是,40年前因为发现这个物质重要导致过度补充危害健康,后来发现过度补充有害走向另一极端限制摄取量而导致减少享用美味,并没有其他意义,这典型的是因为科学局限性导致的错误或失误。胆固醇是多么重要的物质,而且是所有细胞的成分,竟然也出现这种似乎是笑话的情况,其他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有毒物质方面的研究也自然好不了多少。
雾霾的情况其实更复杂,比如,雾霾的变化性,雾霾的成分多样性,每个个体暴露的时间,人体的不同状况,对不同器官的效应,这些问题放在一起其实是无法获得结论的,因此才导致现在的局面。另外一个需要客观的认识是,有害环境本身是相对的,温度超过100度或几百度肯定不适合人类等多数生物生存,但是海洋底部温泉附近几百度高温是某些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毒和剂量相关,并不是绝对的,少量会微量接触有害环境,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也是客观的。不过这并不能作为我们容忍严重污染存在的依据,因为超过限度的污染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至少是暂时无法承受的。假如污染是自然环境改变引起的,那么只能依靠基因突变,只能依靠进化来克服,或许人类也要让位给其他物种。那是更大的问题,对人类来讲。
虽然科学无法给你提供客观的结论,但是我们并不能等待最终的客观的精确结论,才是比较理智和正确的做法,虽然不知道准确的描述,但雾霾有害健康是公认的,那么不管危害多大,要设法控制和治理雾霾。不过相对来说,空气污染并不是最可怕的,水与土壤污染才是更严重的,因为空气污染属于当代人作孽,当代人受害;水与土壤污染属于当代人作孽,危害千秋万代;空气污染容易解决,只要停止污染来源,立刻获得解决,水与土壤则不然,一旦污染,难以修复。所以我们重视空气污染的同时,不要忘记更严重更麻烦的其他环境问题。
[科学网-博客]
中石油工程师撰文反击柴静雾霾纪录片
大家好!我叫万战翔,现在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与标准管理部副总工程师。看了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着实让我难以再沉默下去。昨天看到立方石油网发布的《终于有中石油的人来和柴静谈谈石油的事了!》, 深有感触,今天决定借这个平台发表我对柴静女士纪录片的一些看法。此看法仅代表我个人言行,与中石油无关!
柴静近日关于雾霾的片子出发点是好的,热心是好的。不管她被人质疑其真实动机和背后的背景,单就这个片子讲,大部分内容还是靠谱的。但她真的不是内行专家,一知半解,尽情发挥。是属于“外行看热闹”、说热闹的。我以一个石油行业标准化专家的身份纠正她片子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1.片子虽然提出了烧煤和汽车尾气是雾霾两个原因,但回避了哪个是主次轻重,让人误以为烧煤和尾气对雾霾的“贡献率”是同样的!其实从雾霾最严重的整个华北地区来讲,烧煤才是罪魁祸首!她自己也承认世界各国烧煤,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她也提到,东京的车比北京多,可是没有雾霾。北京的油几年前就达到“京五标准”了,与欧洲、日本同等水平。所以说华北的雾霾不该算在尾气头上!政府不该避重就轻一直想用行车限号来展现所谓的治理雾霾的“行政作为”。她为什么不说明白这些呢??
2.她说我国的油品标准不是政府制定的,是油企制定的。她说错了!其实北京的京五标准是北京环保局制定的,国五标准是国家标准委制定的。几次重要的技术指标讨论和审定会议甚至都是国标委副主任亲自主持会议亲自拍板(我是参会见证人)。她花费百万元调研拍片,怎么这些基础的事实都没搞清楚呢??
3.她说应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多开发天然气使用天然气,说由于只有几大油企垄断经营,我国的天然气只开采了20%多,而不像美国那样有几千家油企。其实她根本不懂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是一个阶梯进行可持续开采的科学道理和技术,也不了解中石油为了加大国内天然气供应,投资建设了“四大战略通道”努力进口天然气,即使进口气价格远高于国内销售价格造成进口越多亏损越严重的局面,但中石油为了保证清洁能源的供应仍义无反顾!!试想,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鱼目混珠,假冒伪劣充斥,他们的加油站你敢进去加油吗??军队的坦克飞机军舰敢用吗??
4.她说中石油中石化是副部级单位,国家发改委不敢过问生产油品的成本。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纯属其炒作和制造轰动效应的职业习惯在发挥泛滥!中石油中石化财务部门每每都是在发改委的要求下详细报告经巨量核算的成本财务报告。怎么在她的眼里,中国的央企都成了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流氓无赖了?难道他们央视就是这样对待广电总局的吗?
5.她这个片子本意是暴露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可她自己又转圈否定自己。她说到炼钢烧煤是华北雾霾主因,应该遏制。可她又说这些产生雾霾的企业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无法取缔,好像是在替政府求情解围。也许是她脑力不够,也许是她知识不够,也许是她思想不够,反正并无什么真知灼见,其实都是几十年前欧美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现成理念和方法。但还是很欣赏她的出发点和满腔激情的。片子中还有不少张冠李戴的小儿科错误,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对错七三开吧。
其实一句话就可概括中国雾霾之殇: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责任在政府!!! 世界各国治理雾霾的成功之路也证明,责任在政府!!!
(文章来源:立方石油网)
[新浪网-中国日报]
相关链接